流浪地球》作为我们首部科幻电影,剧情演技配音特效都在及格线以上,更不要说全是细节的布景,从各方面都能感受到电影的用心程度,甚至在立意和主旨上我觉得要高于星际穿越。作为中国首部,注意是首部科幻电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值得起这个票房。你说的唐探二不大行,只是个成功的商业电影,论剧情比不上第一部,机长和药神可以,毕竟还是有着现实改编的光环加分,而且剧情也足够出色(二三十亿票房往上的电影确实没几部好的)。



其实小说《流浪地球》和电影《流浪地球》完全是俩故事,只是故事背景是一样的,其他人物地点故事内容,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小说的写作角度是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从星星发动机开始修建(天气变热,下雨爷爷神志不清被烫伤等),社会的思想转变(学校老师通过玻璃球向学生说明了飞船派没有前途),主人公长大后的社会变迁,以及逐渐开始怀疑太阳灭亡的理论,然后开始混乱,主人公也先后背叛了自己的立场,完成了一名“普通人”应该会做出的所有反应。



电影版很聪明的没有拍摄这个故事,而是以一个更正面的思路去阐述行星流浪的故事,这一点值得肯定。流浪地球整个创作都是在好莱坞叙事框架下的小尝试,有闪光点,比如高潮的处理上。但是感觉还是不够,还能再加把劲。尺子和工具,我们都是学好莱坞的,想一下子自己跑,几乎不可能。和工业一样,全盘西化苏化后,吃透了,才有可能谈自主创新。



电影想突破,光靠价值观没有用。更要有理论家,批评家和创作者的良性互动,才能打开局面。小编在电影上映的第一天就跟朋友一起去看了,之前没看过科幻电影的,我跟朋友都觉得很震撼特别是那个镜头从推进器飞到外太空然后看见特别震撼,唯一不好的就是那个小女孩最后来个尬演不太好,其他我觉得都行。



流浪就给我解决了一个看电影最大的问题--每次电影与世界被各种美式英雄拯救,我朋友就会问我,为什么那么巧啊,刚好就成功了,要是错过了呢?我之前的解释都是肯定是这种事发生了无数次,只有这次被拍出来了,有巧才成书。流浪地球的饱和式救援让我以后不需要解释这个问题了。所谓的“主角团队”更像一个参与者和观察者,电影只是借助他们的视角见证了这场人类万众一心的救援行动。看到这样的救援行动我们很安心,因为“主角团队”的成败不影响整体救援行动的成败。



好莱坞的英雄让人总是提心吊胆,因为主角英雄一个不小心整个人类就完了。只有主角是英雄,别的人都是蝼蚁,只能呼号逃窜,只能听天由命。流浪地球对中国文化内核的表达是真的有下真功夫。之前上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时候,授课老师(一位退休返聘的老教授)特意去看了这部电影,开学第一课就是带着全班欣赏刘欢老师献唱的那首主题曲,并结合电影本身探讨了中国文化中的“家园情怀”。



“为什么要带球跑呢?”我们不会看见好莱坞大片中出现带球跑,也可能根本不会在外国科幻作品中看到这样的构思。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对于中国文化来说,这不仅可以理解甚至能引发共鸣。后来我有时看待其他文艺作品,会情不自禁地联系到“家园情怀”这一个点,发现这真的是一个加深对中华文化以及华夏文明的重要理解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