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取材来源与主题呈现
学者吴中杰曾言:“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文学创作必须要面对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
留守儿童题材电影与当下社会、生活、时代紧密相连。其中不乏以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为原型的创作。除此之外,电影自开始讲故事时就向其他艺术作品借取创作的原料,因此以留守儿童为创作内容的小说也成为该类电影的改编来源,在改编的同时也为小说增添新的艺术光彩。
每部电影都有一个主题,即是关于什么的故事。高尔基认为主题来源于生活,是从创作者的生活经验中所产生的。由此可见,主题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既不是来自抽象的想象,也不是来自无由的遐想,而是和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相关联的。
留守儿童题材电影来源于生活,该类题材电影的主题主要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于亲情的渴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老师与留守儿童的双向成长,留守儿童题材电影是电影创作者对现实情况的真实反映与思考,通过生动且直观的画面将这些深刻的主题展现在受众的面前,进而引发受众思考。
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取材来源
真人真事改编
由于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特性,源自现实生活的素材成为创作者的第一取材。它基于真实生活且真实发生。取材自真人真事的留守儿童题材电影不仅要展现社会问题,也要反映人民生活,突出普通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以此来引起受众在感情上的关联。
从长期的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创作中可以发现,相当大比例的此类电影都有生活的影子或事件原型。《爱的钟声》是以江西省玉山县南山乡枫林村小学老师钟文花为故事原型,电影展现了钟文花老师帮助留守儿童的感人事迹。
《正正的世界》中正正的原型是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刘志杰,电影将留守儿童的内心展现给观众,呼吁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多花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们健康茁壮成长。
《遥望南方的童年》中的故事发生在导演易寒的家乡,是导演父老乡亲们身边的真人真事。易寒的哥哥是一名乡村教师,易寒通过哥哥了解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导演在影片中将自己所见到的农村现实用镜头的方式呈现出来,电影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农村的幼儿教育做出了思考。
《一个人的课堂》的故事来源是导演李军林坐绿皮火车时偶遇到的一个干瘦的老头儿的故事。经过二人的聊天,这名看起来像七十岁的老头儿实际只有五十多岁,他其实是民办教师,教了三十多年书,后来无奈只能跟着村里人出来打工,他成了《一个人的课堂》中的教师宋文化的故事原型。
在广大的中国农村里,像电影中宋文化这样的老师还大量存在,他们坚守在落后的山区里,不仅没有编制,还拿着微薄的工资。电影将现实问题艺术化、戏剧化,再现了贫困山区愁苦的教育现状。
其他种类艺术作品的移植
向现实取材固然是留守儿童电影创作中常见的路径,因为对生活直接的有感而发是取材的捷径,但也离不开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和对其他文艺作品的移植。其中以小说为来源,进行影视化的再度创作,也是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常见的途径之一。
朱一民导演的电影《小等》是根据作家肖勤的小说《暖》改编而成。在小说中,小等给在外务工的母亲拨电话,一遍就能拨通,而在电影《小等》中,小等几经波折才和母亲通上电话。电影有意加大了小等联系妈妈的难度,体现了留守儿童孤单的情境,电影似乎在有意强调“团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是难以抵达的彼岸。
电影的再次改造绝对不意味着对文艺作品的“照抄”与“复述”,而是加入了电影创作者的思考,所以优秀的电影改编是创造性的艺术劳动。
韩赤飞导演的《八十一枚金币》是根据作家王智君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留守儿童丫丫为了见到妈妈坚持不懈地攒金币的故事。
电影给丫丫攒够八十一枚金币的过程中增添了比小说更多的困难,如丫丫为了去景区捡瓶子而被景区管理人员赶出来、瓶子被拾荒男孩洗劫一空、装有金币的钱袋丢失等,种种困难阻碍着丫丫凑成八十一枚金币,也就阻碍着丫丫见到妈妈的目标。
但是,丫丫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击败,而是继续坚持不懈地积攒金币。电影给人物增添的阻碍,反而在塑造人物时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不论在作品的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成就上,都取得了突破。
在小说的结尾处,丫丫与母亲的见面方式是奶奶将丫丫带到了母亲打工的地点,而在电影中的处理方式是丫丫的母亲真的回到了家中,仿佛就像是八十一枚金币显灵了一样,使作品具有某种奇幻色彩。可见,艺术家都是带着自己偏爱的角度去丰富原作,创作性的改编既有原作的精髓,又有着新的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