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总被当成一件晦气的事。大人们,永远不会向孩子讲述什么是死亡,这种避讳和不可言说,似乎成了每个人心照不宣的“默契”。然而,“死亡”却是每个人一生中必经的站点,与其逃避,不如正视。
这些年,多部围绕“生死”主题的电影都曾以巧妙角度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比如围绕重病群体的《滚蛋吧!肿瘤君》、《我不是药神》、《送你一朵小红花》,还有两部曾获奥斯卡奖的电影《入殓师》、《寻梦环游记》。
主题依旧围绕“生死”,暑期档《人生大事》票房持续逆跌
这一次的新片《人生大事》也是如此,不仅罕见通过国产银幕讲起了“身后事”,而且上映13天,票房一路高涨,目前累计票房冲破9亿。
对比起同期暑期档的影片《侏罗纪世界3》《你是我的春天》,可谓是一骑绝尘。想来,只要能引起观众共鸣,根本不会在乎影片有多大的演员阵容,多贵的制作,照样能领跑暑期档。
尽管在6月19日点映,淘票票、猫眼都开出9.7的高分。但后续的口碑,则褒贬不一,网友评价:婚和丧,本身就是相向而立的事情,我们循序而“生”,真正的去爱,去感受也付出温暖。
差评也是出奇一致,表示“强行煽情”。
馆长认为,每个人对于煽情的点都不同,正如人的笑点哭点有明显差异一样,因人而异,有的人在影片中代入了自己的生活,有的人却没有这样的经历,自然看不懂。
要知道,自春节档过后,国内电影市场一度陷于冰点,虽然在开业,但受各方因素影响,大多数时间影院的营业率都徘徊在50%左右,部分票仓大城更是处于关闭状态。可以看出,在这个人人都难的2022年,《人生大事》能有如此强悍的后劲,甚至领跑暑期档,出圈背后藏着多少人间真实?主要有2方面:
1,亲子关系
不同于《入殓师》着重描述殡葬行业的过程,容易给人一种压抑的情绪,《人生大事》更多从亲情角度来存托出殡葬的温情,总的来说,更中国。
具体到电影里,有一个耐品的设计:真父子和假父女。一对是莫三妹(朱一龙 饰)和他的父亲莫老爷子的真父子,另一对是是三哥与家属遗孤小文的假父女。剧情从爷孙仨出发,透过这种“见不得光”的工作,将剪不断的骨肉亲情娓娓道来。
三哥和莫老爷子之间,是传统家庭里常见的父子关系。父亲忽视儿子的情感需求,一味训斥三哥成才,好让他接手“上天堂”店铺的业务,儿子心里也憋着怨,虽然子承父业,但他知道老爷子始终瞧不上自己,才把早逝的二哥挂在嘴边,说二哥怎么怎么能干,三哥面对指责,也说过“你现在打死我,我下去把二哥换上来”的气话。
所以,三哥抵抗丧葬,更拒绝敬畏死亡,死者家属正悲痛欲绝地烧纸钱呢,他直接从火盆里捞起一把燃烧的纸钱点烟;
谁家有人过世,他和同伴就像苍蝇一样围上去,帮着抬棺,料理后事。别人提起他,满是不屑:“发死人财的”。
而尚在幼年的小文,在亲情中的依赖和排斥都无比纯粹:莫三妹带走外婆,她就把红缨枪对准他;面对表哥一家的冷眼相对和不愿收留,三哥收留自己、给自己买吃的,她便喜欢三哥。
其实,莫三妹和小文之间,更像是一种惺惺相惜。在影片里有一幕,是亲戚间推脱小文的抚养问题,画面里,坐在角落的小文对应上倚在屋外的莫三妹时,如同在镜中看自己,两人从无助孤独,到无声的默契相容,实际上是一段新生的过程。
一方面,和亲情和解,重拾生活意义;
另一方面,填补了亲情空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2,真实感
这种真实感始于对生活的坦诚。拍摄于武汉街头的《人生大事》,无一不为整个影片增添了浓厚的烟火气,不管是热气腾腾的小龙虾、路边的热干面,还是电影里邻里街坊之间互相打嘴皮子,吵起来哭天抢地,骂起来狗血淋头,但真遇上事,也不假慈悲,也真讲义气。这些元素和情绪,都在为了契合电影主题:殡葬。
正是这样一个生动又富有生机的城市,才能更好的展现殡葬背后的人间百态。因为多数时候,人们更多的是把死亡当成一种结束,但有时候,死亡也是另一种开始,用这样富有生机的城市作映衬,对应的却是“生”。
用“死”教“活”,《人生大事》演活了国人的软肋。不论是生存还是死亡,生活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更不会狠心地关上所有的门。
馆长话电影,尽管死亡与葬礼的情节贯穿全片,但却在尝试改变人们对死亡固有的观念,它在告诉我们: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好好活着珍惜当下,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撰文:林探花,转载请注明出处“每日影像馆”,未注明发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