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旅是作为元故事模型的存在,并非生搬硬套的公式。我们每个人都是拥有非凡力量的伟大英雄——能够用一根手指举起牛增山,让自己充满了不起的宇宙荣耀。那并不是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肉身自我,而是内心的王者。
坎贝尔认为“每个人都是英雄”,当我们用英雄之旅的理论和模型去审视电影时,英雄这个概念就不仅仅存在于高概念电影中。
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就在他的《编剧备忘录》中以数部经典电影(如《教父》《卡萨布兰卡》等)为例向读者解析了英雄之旅的实际应用。除了好莱坞电影,在一些讲普通人故事的低成本电影里,同样也存在着非凡英雄和他的英雄之旅。
从地狱仰见天堂:《万福玛利亚》
《万福玛利亚》是乔舒亚·马斯顿导演的处女作,电影讲述了哥伦比亚女孩玛丽亚迫于生活压力做起了骡运送违禁品的故事。
它的一部非高概念低成本电影,故事中的玛丽亚听起来也和“英雄”似乎相去甚远。但是以英雄之旅的角度去分析电影叙事的话,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与之相对应的内容。
①叙事模式
以英雄之旅的三个阶段来演示《万福玛利亚》,玛利亚的正常世界是在哥伦比亚的乡村作为劳动力被家庭剥削、被社会剥削;
当她踏上前往纽约的运送之旅时,她的冒险旅程也随即展开:她来到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的、充满危险与未知的世界;玛利亚经过一系列事件的刺激,最后留在美国展开新的人生,她的正常世界得以改变和颠覆。
②原型
在这个故事中,玛丽亚作为英雄,不断向观众传递着她对自性探求的渴望。
“英雄要与环境、遗传和个人的历史背景进行斗争,而他的生活中某一种极性却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拖曳,并因此引发巨大的压力”。
最初玛丽亚是一个有缺口的英雄,迫切希望逃离目前生活的困境。姐姐被情人抛弃独自一人带着孩子,母亲已经年迈,家庭的重担落在17岁的玛利亚身上,得知怀孕的消息对她来说更是晴天霹雳。
男友胡安是个家庭条件比她更为恶劣的穷苦小子,她无法接受未来自己的孩子如她一般在地狱里生活。
她与男友激情时抬头看见天空就想爬到天台上亲热、她殷切地向露西询问“那边”的境况,想从她口中得到“天堂”的答案,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在告诉观众她的渴求是什么:她身处地狱,渴望向上看看天堂的模样。然而天堂却不如她想象般美好。
在经历被警察逮捕、游荡街头、寄人篱下、露西死亡等一系列冒险的考验后,玛利亚最终成长为决心挑战生活勇敢追求自我的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现代女性。
这样自我完整的路径,正与英雄之旅的角色弧线相吻合——最终英雄获得了最大的成长,完成了对完整自我的探求。英雄的导师是玛丽亚在公车上遇到的露西。露西给予玛丽亚前往新世界的肯定答案,传授了她做d骡的经验,在飞机上给她心灵的安慰。
露西失踪后,她的姐姐代替她完成引导英雄在冒险旅程中前行。在露西死后,她还化身为英雄的良心,警示玛丽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其他原型诸如带来工作机会的信使弗兰克林、与玛丽亚一起冒险的伙伴布兰卡、杀死露西的阴影d品集团等,在故事中均一一对应。
《万福玛利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电影,“一个生活在地狱中的哥伦比亚乡村女孩踏上一条人体运d的犯罪之路”看上去与英雄的故事相去甚远。
故事内容并没有如史诗一般,最终玛丽亚扳倒了犯罪集团成了打击罪恶的克星,或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在新世界过着幸福生活。故事的结局仅仅只是玛丽亚平淡地在回乡的飞机关门前做出选择,勇敢地决定不问前程从零开始。
在叙事方面《万福玛利亚》从生活的侧面切入,将英雄的人物关系直白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再以外部事件去刺激英雄行动,从而产生真实的质感。这是一个高概念制作的微小又平凡的故事,但是在叙事策略上我们不难看出英雄之旅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生活如履薄冰:《冰冻之河》
《万福玛利亚》中的玛利亚从哥伦比亚乡村来到了美国的大城市纽约,这是一段以地域为显著界限来划分的旅程。
而在英雄之旅的概念里,英雄所必经的冒险之旅并非只能通过离开原有的生活区域去到未知世界来展开,有时候脱离原有生活轨道进入新的领域也是英雄进入冒险世界的一种方法。
《冰冻之河》就是一部以此种方式来展开英雄之旅的电影,它讲述的是单亲母亲蕾与同是单亲母亲的莱拉在寒冷边境的生活压力下偷运非法移民的故事。
《冰冻之河》是导演科特妮·亨特自编自导的处女作,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独立影片。《冰冻之河》与《万福玛利亚》的单主角发展不同,除了第一个英雄蕾以外,莱拉作为第二个英雄在故事中也有其自己的英雄之旅。
在外部变化与内部变化的共同影响下,蕾与莱拉的故事同步展开,两个英雄相互影响对方成长,英雄发展的旅程也相互交织,故事也就显得更为丰富和丰满。
①叙事模式
以英雄之旅的三阶段来解读《冰冻之河》,它的正常世界是蕾的丈夫携款而逃,她只得依靠微薄的打工收入来养活两个儿子,再加上地处严寒之地,一家人的生活十分窘迫;
她结识了另一个单亲母亲莱拉,在与之一起尝到了做偷运者的甜头之后,她在现实的压迫下也做起了偷运者,开始了她运送非法移民的道路;蕾在因偷运被追捕时选择独自认罪,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莱拉,让莱拉代替她回到正常的世界开始新的生活。
②原型
《冰冻之河》巧妙地运用了英雄之旅原型功能的转换。故事的第一个英雄显然是蕾,整个故事是以她为开端,围绕着她的生活来展开的。但到了故事结尾,蕾却并未出现,代替她回到正常世界的是另一个英雄莱拉。
在蕾的英雄之旅中,反复出现的催债人是蕾的阴影、与蕾有过三次交谈最后逮捕她的警察是边界守卫、蕾的儿子们是她冒险道路上的良心,而莱拉承担的是信使或是伙伴的原型,帮助她打开通往冒险世界的路,并陪伴她一路前行。
莱拉自身作为一个与蕾有着相似经历的单身母亲,在经历与蕾的冒险旅程后同样也有了一条自己的完整成长路线。
莱拉的缺点很明显,性格懦弱,很容易放弃。看到蕾手中有枪就退缩、自己的孩子被婆家抢去也不敢争取、看到冰河上浑身僵硬的婴儿就放弃救治、被黑老大威胁一下就企图妥协。
而蕾就不同,她受到经理的敷衍欺骗毫不气馁、从不在孩子们面前掉泪诉苦、对看似没有生命气息的婴儿坚持救治、面对黑老大的威胁绝不退让。因此在蕾的影响下,莱拉懂得了如何坚强,她在即将被捕时主动选择了自己顶罪。
虽然影片最后仍然是蕾抗下了所有责任,但莱拉认罪的这个动作就标志着她获得了英雄的成长。在莱拉成为英雄的同时,蕾也完成了从英雄向导师的功能转换。蕾完成了她作为英雄的使命(牺牲),将自己的不屈与坚强赋予了莱拉。
故事的结尾英雄转换成了被导师蕾影响的莱拉,她拥有了蕾的坚强意志,夺回了自己的孩子,并回到正常世界与蕾的儿子们开始了新的生活。
《冰冻之河》与《万福玛利亚》是有相似之处的。比如故事中的英雄都处于社会边缘,都因不看面对生活的窘迫而不得已做出犯罪行为。
不同点在于《冰冻之河》的英雄是通过远离她原有的生活方式来进入犯罪之路,她的肉体并没有直接离开她生活所处的寒冷边境。
因此从英雄之旅的角度来看,《冰冻之河》里平凡世界与非凡世界的界限更多来自于英雄内心选择而非外部动作。
两部影片本质上是一样的:英雄在平凡的困境中挣扎,通过非常世界中冒险旅程的洗礼最终完成完整自我的探索回归平凡世界。
结语
从分析中不难看出,英雄之旅为影片叙事策略提供的牢固根基使这类高概念电影,特别是《冰冻之河》这样的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在讲述非凡英雄的普通故事时得以有更加优秀的表现。
一方面,英雄之旅能够完善小成本电影更为看重的剧本成熟度和完整度。不仅在叙事模式上能使之更为合理和紧凑,在形象设计上也能使角色更加立体更有厚度。
另一方面,这类电影通常讲述的是平凡世界里的非凡故事,才能更加直观地体现英雄之旅对电影叙事产生的影响及其在非高概念小成本电影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