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热词,非「雪糕刺客」莫属。


一些贵价雪糕,藏在冰柜里,外表平平无奇。


可等你拿着它去结账,才意识到「中计了」。




被迫做了大冤种的消费者,自然将不满发泄在雪糕品牌上。


反感和声讨越来越强烈。


今天一则「爷爷去批发棒冰,却买回来一箱贵价雪糕」的小故事,更是登上热搜第一。


令网友们集体破防。




从什么时候开始,贵价雪糕铺天盖地地闯进了我们的生活?


它又折射出了怎样的行业潜规则?


一部豆瓣8.6的纪录片或许可以解开我们的困惑——


《超级顾客》第一季


Super Shoppers Season 1



在纪录片中,两位主持人每天都对许多品牌商品进行评测,邀请专家进行实验。


她们非常能豁得出去。


砸吹风机,喝补水喷雾里的水......


还会在商场像个变态一样吸羽绒服,测试其防水性等等。



同时,还冒着被打的风险,去跟品牌方掰扯,戏剧效果十足。


这部纪录片虽然是2016年播出的,其中曝光的许多品牌已经不再新鲜。


但我们依然能够从中窥见许多至今商家还在用的套路。


一方面,挂羊头卖狗肉。


商家的广告宣传往往跟事实有很大出入。


比如,某品牌的新款离子吹风机。


商家宣传其能够「顺滑发丝」「增添光泽」。



离子技术真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吗?


主持人决定拨打客服电话寻找答案。


而出乎意料的是,她们没有从客服的口中得到正面回答。


甚至还收到了「要先谷歌一下」的回复。


这让人一脸懵。


主持人都忍不住翻起了白眼。



之后,她们只能亲自寻找专业领域的专家。


这才恍然大悟——


离子吹风机确实有效。


但只要关掉吹风机,效果也随之消失了。



还有所谓的钻石吹风机。


商家宣传吹风机里面添加了钻石,能够让头发更顺滑闪耀。



但当拆开吹风机内部,用放大镜仔仔细细地瞧了一遍后。


主持人才发现里面根本没有钻石。


这种情况之下,就更没有所谓的高奢体验了。



这不明摆着是欺骗消费者吗?


而之后商家回复则更加意味深长。


他们表明,吹风机里确实含有钻石。


只不过这些钻石非常细小,用人眼根本看不见。


商家巧言令色,让人抓不到一点错处。



揭开这些广告花言巧语的面纱之后就会发现,产品根本没有那么有用和高大上。


雪糕刺客也是同理。


有的宣传「不加一滴水,纯纯牛乳香」,但其实添加了。


还因此被处罚。



还有宣传产品使用了特级红提,但其实只是散装/一级红提;


宣传「只选用日本薮北茶」,但实际上只是含有薮北茶的混装茶叶……


雪糕刺客的屡屡「翻车」中,透露出品牌的投机,也消耗着信誉。


另一方面,「洗脑」。


商家会不断为消费者提供虚假的需求,创造精致生活的幻觉。


比如,湿厕纸。


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会使用厕纸。


而在厕纸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商家又提供了湿厕纸,打开新的市场缺口。



当然,不可否认,湿厕纸确实满足了一类人的需求。


让有痔青年、处在经期的女孩们可以更舒适的擦屁股。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必需品,使用不当还可能加剧细菌滋生。


而商家却不断暗示消费者使用普通的厕纸远远不够,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者的习惯。



与此同时,商家还设置了手续繁多的擦屁股步骤。


要先用干纸巾擦,再用湿厕纸,然后再用干纸巾……


这就加快人们用纸速度,吸引人们购买更多的商品。



在纪录片展示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就坦露了这种意图——


「改变干燥的厕纸已经足够的这种心态。」


「改变干净的含义。」



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消费者被商家广告「洗脑」花费高昂的价格购买了产品后,得到的效果和之前的没有太大的差异。


正如昂贵的洗手液,已渐渐代替廉价的肥皂成为主流。


在纪录片的一次街头采访中,几乎所有受访者都在洗手液和肥皂中选择了前者。


原因是洗手液包装更精致,看起来似乎比肥皂更加卫生。



甚至有许多消费者并不满足于普通洗手液的清洁效果,转而选择购买抗菌洗手液。


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抗菌洗手液虽然洗得更干净一些,但这是研究人员在严格遵循洗手规则,使用高浓度的洗手液的前提下。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要想真正达到效果,需要将肥皂泡在手上停留9小时之久。


从这一角度来讲,抗菌洗手液和普通肥皂之间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



同时,专家也指出洗手液和肥皂都有被污染的可能性,差距并不大。


因此,洗手液的内卷只不过是一种让消费者觉得使用之后,生活品质得到提高的市场手段。


对于消费者本身的生活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益处。



这也如许多雪糕刺客一样,开发出各种款式。


有动物形状;



还和茅台等知名品牌联名。



但都过于执着精致的外表。


在口味上却不一定有显著的提升,也没有比之前的雪糕更能降温解暑。


如今高价雪糕出现的原因,用纪录片的话语总结起来便是——时尚的代价。


一次,主持人做试验检测名牌羽绒服和普通羽绒服的区别。


先是比较样式。


邀请伦敦当代艺术学院的时尚设计学生进行盲测,从羽绒服的拉链、面料、走线等各种细节进行评价,挑选最贵的羽绒服。


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在十三人中,只有两个人选择了名牌羽绒服。



然后是送进实验室,比较保暖效果的差别。


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羽绒服,名牌羽绒服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连专家都觉得多花300镑买名牌羽绒服的主持人是大冤种。


「我认为这300镑纯粹是为了穿着该品牌的时尚主张。」



同理,贵价雪糕的定价,与制作成本并不成正比。


根据中新经纬的报道,一位雪糕行业从业者透露,几十元一支的网红雪糕成本其实和普通雪糕差不多。



而高价的本质在于品牌溢价。


让消费者为时髦人士的标签,和对精致生活的幻想买单。


说白了,雪糕刺客的存在是「为了贵而贵」。


就像电影《大腕》中,李诚儒的那段把消费者当冤大头的名场面。


「电梯直接入户 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


戴假发 特绅士的那种 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说


再建一所美国诊所 二十四小时候诊 就是一个字 贵


你说这样的公寓 一平米得卖多少钱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 都买最贵的 不买最好的」



而每到夏天,高价雪糕的营销总是铺天盖地。


搞联名,出文创,做盲盒,花样层出不穷。


这些都让高价雪糕成为潮流青年手中的「社交货币」,激起了一段时间的购物热潮。


从2019年618大促以来,钟薛高蝉联了三年的618天猫冰品类目第一。


曾经席卷全网的双黄蛋雪糕则创下了半年卖出3600万支的销售纪录,直接卖脱销了。



与此同时,这些「雪糕刺客」往往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仍然被曝出有安全性的问题。


比如,网红双黄蛋雪糕就因大肠菌群超标被多次点名。



从这一角度来看,这次的舆论风波正是此前营销的恶果。


消费者回归理性消费之后,自然会对高价雪糕去魅。


而对比起小时候的雪糕口味,这些高价雪糕并没有特别出色的地方。


这便更加激起消费者的逆反心理。


人们纷纷开始抵制高价雪糕,维护平价雪糕。


前几天,老品牌雪莲突然翻红。


5毛钱一袋的价格,保持了13年。


尽管不少人都没吃过雪莲冰块,如今也难再买到。


但人们依然将#雪莲我吃定了#的词条顶上了热搜。


还发表了许多保护雪莲的整活文学。


「错的不是雪莲,而是这个糕界。」




甚至创造了与「雪糕刺客」对应的「雪糕护卫」。


指的是那些从小吃到大,物美价廉的雪糕。



这场全民玩梗,与其说是针对部分品牌的泄愤,不如说是人们反消费主义意识的觉醒。


在消费时代,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陷阱。


雪糕刺客,也只是冰山一角。


说到底,「雪糕保卫战」的尽头,不是打倒品牌。


而是让行业正视:


消费者,不是那么好忽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