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4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举行的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由庄文强执导的《无双》凭借不俗的口碑,直接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在内的7项重磅大奖。
《无双》的成功,让不少观众看到了香港电影“复兴”的希望,认为香港电影“终于做回了自己”,港片的全盛时代很可能会再一次到来。
港片衰落之后,尝试过不断创新、改革、自我思考,兜兜转转这么多年,终于又让观众们找到了当初的感觉。
在这部电影里,庄文强致敬了周润发的多部电影,它更像一部人格分裂的《英雄本色》,加上“变脸”意味的《喋血双雄》。
烧脑的剧情,再加上经典的香港电影符号,瞬间就把喜欢看港片的影迷们,重新带回到了那个“港片的黄金时代”。
但似乎人们都不是很理解,都这个年代了,为什么庄文强还要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质感的戏?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其实,在影片开拍之前,担任动作指导的李忠志就问过庄文强这个问题,他回答说:“你还不明白吗?我要拍的就是周润发。”
庄文强希望观众们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就能明白“周润发”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
《无双》和《一个人的武林》一样,都是香港电影人最后的倔强!
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无双》的幕后故事。
上个世纪90年代,受好莱坞电影的冲击,香港电影逐渐开始走向衰落,原本一年能拍三百多部电影的“东方好莱坞”,最后沦落到了一年只能拍六七十部的“凄凉”下场。
看到这一幕,彼时还是编剧的庄文强痛心疾首,他是看着周润发的电影长大,对港片有着很深厚的情意。
虽然由他担任编剧的《无间道》挽回了些许颓势,但是继《无间道》之后,香港电影还是后继乏力。
所以,庄伟强就想尝试一些全新的犯罪题材电影。结果意外地查到了一大堆做伪钞的案例,而这些案例也成功勾起了他的兴趣。
但是那段时间的庄文强工作很不如意,不管写什么剧本总是没有人要,让他“苦闷”到了极点。
他严重怀疑自己的创作能力,认为自己更像是一个工匠,而不是一个梵高式的创作者,所以他想要写一部“伪钞犯罪”题材的想法就被打消了。
直到2009年,庄文强凭借《窃听风云》成功转型做了导演,他才把之前的查到的案例整合在一起,用了两天的时间创作出了《无双》的故事大纲。
之后,他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专门研究伪钞犯罪和打磨剧本,直到2011年剧本才算打磨完整。
可惜电影还是迟迟无法开拍,因为“伪钞犯罪”这个题材比较敏感,就这样又用了3年的时间,直到2014年庄文强才拿到了准拍证。
不巧的是,当时又恰逢《泰囧》大火,市场上流行拍搞笑题材的轻喜剧电影,《无双》的“烧脑”剧情,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并且电影中还有大量的动作戏(烧钱),让很多投资人都望而却步了。
就连他的好友麦兆辉也看不下去了,劝他不要再拍这种让观众动脑筋的戏。如果剧情被提前剧透的话,谁还会来看这部电影呢?
监制黄斌也劝他减少动作戏,用便宜的方式来拍,但庄文强就是不肯妥协。
他说:“如果观众看不懂,那就是导演的问题。作为创作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观众看懂,而不是为了娱乐观众,回避市场带来的压力。那样永远成不了梵高式的创作者,工匠的命运又有几个有好下场?”
庄文强认为,只有像贾樟柯、娄烨、王家卫这样的导演,才称得上是梵高式的艺术创作者。
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20多岁时,看到贾樟柯执导的《小武》是什么感受:怎么有人能拍出这样的感觉和这样的情感!
他相信开创性的创作,一定会震撼观众,好的剧本,一定会有认可它的人。
就这样,庄文强又等了两年,最后还是博纳影业的老板于东独具慧眼,投资了这部“不合时宜”的电影。
有了投资,庄文强就开始物色起了演员的人选。
一开始,庄文强是想找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来演李问,但是考虑到这个角色的难度,于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他看过郭富城主演的《踏雪寻梅》后,就被郭富城的演技震撼到了,觉得郭富城就是他想要找的梵高式演员,所以就第一时间联系了郭富城。
郭富城也很欣赏庄文强的创作能力,接到庄文强的邀请后他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但是当庄文强把剧本拿给他看的时候,他足足看了6遍才弄懂了整个故事的逻辑,“原来,每个人都要演两个角色”。
同样不解的还有张静初,她在后来的采访中回忆说:“接到剧本的时候我有一点懵,就是我不知道哪个是我,我到底演谁。我们(阮文和秀清)是一个交互的,‘共生’的关系。”
为了加强剧情的反转,增加电影的可看性,庄文强还请来了周润发和冯文娟,分别饰演李问虚构的“画家”和整容后与阮文共用一张脸的秀清。
据庄文强回忆,他对请发哥出演,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因为发哥已经很少接戏,担心请不动,最后还是郭富城的经纪人帮忙联系的。
没想到当他把剧本拿给发哥的时候,却被发哥的一句话问懵了,发哥问他:“你为什么现在才来找我?”
庄文强回答道:“因为你很难找啊!本就不敢抱什么希望。”
发哥又说:“你不找我还能找谁来演呢?这个角色只有我能演,因为你写的就是周润发。”
庄文强十分敬佩周润发,所以他在丰富剧本的时候,就在剧本中增加了很多向周润发经典角色致敬的内容。
比如“画家”的背影照片,以及从来不拍照的设定,就是致敬《赌神》中的高进。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揭秘美钞的仿制过程确实让人大开眼界,但剧情的反转才是这部影片最大的看点。
李问和“画家”,无非就是他一个人的黑白两面,就像一个人内心的天使和魔鬼。二者综合在一起,才是最真实的李问。
李问为了脱罪,从自己的人格里分化出了“画家”这个角色,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镜子型人格分裂。
大白话的意思就是,现实中自卑的人,往往会自己想象分化一个自信的人去填补。
李问一直暗恋邻居画家阮文,但他却很自卑。他认为只有挣到足够多的钱,才能和阮文在一起。
为了这个目标,李问放弃了之前的工作,最后还不择手段地杀了人。
他想要成为阮文的男主角,但同时他也知道已经不可能了。就像鑫叔嘲讽李问说的:“记住,你和世界上所有人一样是观众,主角没你的份儿。”
自我矛盾的长久压抑下,他遇见了秀清,他们有着共同的专业技能,也彼此欣赏。
“画家”是虚构的,和将军的家族恩怨也是杜撰的,但金三角大战却是真实的,一个利益当先的假钞团伙,为什么要与毒枭火拼玩命呢?
因为李问和每一个普通男人一样,得不到最爱的,那就找一个合适的。所以他不惜一切,也要“英雄救美”。
救出最合适自己的女人,还把她整容成了阮文的样子,就连名字都改成了阮文。
同样的名字,一张一模一样的脸,李问实现了对完美生活的意淫,但假的东西,时间久了迟早会现原形。
秀清知道了李问把她当成了阮文的替代品,所以她就绑架了阮文和其未婚夫,要李问给她一个交代。
像极了翻老公手机,发现老公秘密后,不依不饶的老婆。
没想到假钞团伙内部火拼之后,李问第一时间看向的人还是软文。秀清的心凉了,所以她杀了鑫叔的家人向李问示威。
李问害怕秀清对阮文下手,执意要去加拿大保护阮文,途中被秀清举报使用假币,然后李问就被抓进了泰国监狱。
在狱中,李问给秀清写了一封求救信,他只见过秀清两面,但他仍然记得秀清清晰的模样。看到那张画像,秀清还是心软了。
“我还以为你不会来。你觉得我能拒绝你么?”
而在审讯室,警察完全没听出来,秀清口中的画家指的是阮文。
“看来那个画家,对你的影响蛮大的,要不是因为她,我们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你是永远摆脱不了她了吧”。
一对高智商的情侣,男的大编故事,女的大发醋意,完全扰乱了警察查找线索。
“我们注定是一个悲剧。”“不会,我保证。”
“干嘛要向我保证啊?在你的故事里,我只不过是个配角。”
“你是我最爱的人,我在信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原本小两口已经冰释前嫌,无奈女人太喜欢求证,而男人又太过盲目自信。李问获救后两人的一番对话,又一次将反转的剧情推向了高潮。
“你只见过我两次,是怎么把我记得那么清楚的?”“天分吧,要不然怎么做这一行?”
人家聊感情呢,你聊什么工作呢?
“那你刚才抱着我的时候,看到的是她的样子,你心里想的是我还是她?”
“其实像我们这种人,怎么可能得到最好的,能找个代替的,上天已经对我们不错了,有时候假的会比真的好。我们尽量爱得真一点,不就行了吗?”
李问的自负来自他根本不了解秀清,他以为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事儿,还计较什么真假。
他忽略了秀清的感受,认为只要有利益捆绑就行,但秀清爱的是在枪林弹雨中救出自己的英雄。
此时秀清已经发现自己爱错了人,心又开始凉了。
于是问出第三题,“怎么尽量啊?”
“这次我们已经露了脸,也是时候再换一张了,到时候你要我变成什么样,我就变成什么样,好吗?”
这句话一出口,他和秀清的爱情有没有且不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经救下秀清的恩情,已经荡然无存。
秀清心里的朱砂痣与蚊子血,瞬间被一瓢冷水冲刷殆尽,她含着泪说了句:“好。特别好。”
个人觉得,李问这个人,做事狠辣,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择手段,但他对待爱情却十分懦弱。想表白的不敢表白,该承担的又不敢承担。
秀清则不同,她为了爱情,可以牺牲整个团队,不仅能把心思如此缜密的李问送进大狱,最后还亲手将李问“毁掉”。
她能不串一句口供随机应变,配合李问编故事脱罪,这智商也是没谁了。两人这智商,堪称绝世无双!
最后,再来说一说英文片名。
“PROJECT GUTENGBERG”翻译过来就是“古登堡计划”,“古登堡计划”最早就是个盗版书网站,后来发展成了一项志愿者计划,主旨是收集版权过期的书籍,并转为电子书供全世界观众免费下载。
在前面我们说过,庄文强在影片中用了大量的经典香港电影元素,临时编故事,骗警察的桥段,也被指出是模仿1995年美国高分犯罪片《非常嫌疑犯》。
使用这个英文片名,与影片的立意不谋而合,加之《无双》中造假币的主题,不难看出是庄文强在自嘲。
所谓翻拍就是买了版权,所谓抄袭或致敬无非没买版权,但版权总有期限一时经典无双,百年之后也会变成全人类的公共宝藏。
真假是非,在时间面前不那么重要,只要香港电影人还有人在坚持,港片就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