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于奥地利威伦道夫的近11厘米高的小雕像“威伦道夫的维纳斯”(Venus of Willendorf)是欧洲早期艺术的最重要的例子之一。它是由一种叫做“鱼卵石”的岩石制成的,而这种岩石在威伦道夫或周围地区并没有发现。


Original-Venus-From-Willendorf-777x752.jpg


由维也纳大学的人类学家Gerhard Weber、两位地质学家Alexander Lukeneder和 Mathias Harzhauser以及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史前学家Walpurga Antl-Weiser领导的研究小组现在借助高分辨率断层图像发现,雕刻“威伦道夫的维纳斯”的材料可能来自意大利北部。这为阿尔卑斯山以南和以北的第一批现代人类的显著流动性提供了新的线索。这些结果目前刊登在《科学报告》上。


“威伦道夫的维纳斯”不仅在设计上很特别,而且在材料上也很特别。其他维纳斯雕像通常由象牙或骨头制成,有时也由不同的石头制成,而“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则使用了鱼卵石,这在此类雕像中是独一无二的。1908年在瓦豪地区发现并在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这个小雕像至今只从外观上进行过研究。100多年后的今天,维也纳大学的人类学家Gerhard Weber使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查其内部: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几个回合中,科学家们获得了分辨率高达11.5微米的图像--这种质量本来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他们获得的第一个洞察力是:“维纳斯的内部看起来一点也不均匀。”人类学家说:“这是一个特殊的属性,可以用来确定其起源。”


与来自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两位地质学家Alexander Lukeneder和Mathias Harzhauser(他们以前曾研究过鱼卵石)一起,该团队从奥地利和欧洲采购了比较样本,并对它们进行了评估。从法国到乌克兰东部,从德国到西西里岛的岩石样本被获取、锯开,并在显微镜下检查。该团队得到了下奥地利州的支持,为耗时的分析工作提供了资金。


“威伦道夫的维纳斯”的断层数据显示,沉积物以不同的密度和大小沉积在岩石中。在这之间,还有小的贝壳残余和六个非常密集的较大的颗粒,即所谓的褐铁矿。后者解释了以前神秘的维纳斯雕像表面上具有相同直径的半球形空洞。“坚硬的褐铁矿可能是在维纳斯的创造者在雕刻它的时候爆发的,”Weber解释说:“就维纳斯的肚脐而言,他当时显然是出于需要而使之成为一种美德。”


另一个发现。维纳斯雕像的鱼卵石是多孔的,因为它所组成的数以百万计的ooides的核心已经溶解了。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足智多谋的雕塑家在3万年前选择了这种材料。它更容易加工。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个微小的贝壳残余物,只有2.5毫米长,并将其年代定为侏罗纪时期。这就排除了所有其他潜在的来自更晚的中新世地质时代的岩石沉积,例如附近的维也纳盆地的岩石。


研究小组还分析了其他样品的颗粒大小。数百个,有时甚至数千个晶粒被标记出来,并用图像处理程序甚至是人工进行测量。在威伦多尔夫200公里范围内的样品中,甚至没有一个与之匹配。分析最终显示,来自维纳斯的样本在统计上与来自意大利北部加尔达湖附近的样本没有区别。这很了不起,因为这意味着维纳斯(或至少是其材料)开始了从阿尔卑斯山以南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多瑙河的旅程。


“格拉维蒂亚的人们--当时的工具文化--寻找并居住在有利的地方。当气候或猎物情况发生变化时,他们就继续前进,最好是沿着河流前进,”Gerhard Weber解释说。这样的旅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


从南到北的两条可能路线中,有一条会绕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潘诺尼亚平原,几年前其他研究人员曾在模拟中描述过。从加尔达湖到瓦豪的另一条路是通过阿尔卑斯山。由于当时开始的气候恶化,这在3万多年前是否可行尚不清楚。如果当时已经有连续的冰川,这将是一个相当不可能的变体。然而,沿埃奇河、因河和多瑙河的730公里长的道路一直在海拔1000米以下,只有Reschen湖的35公里是例外。


统计资料明确指出,意大利北部是鱼卵石的产地。然而,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岩石的起源。它在乌克兰东部,与威伦多尔夫有1600多公里的直线距离。那里的样本不像意大利的样本那样明显符合,但比其他所有的样本都好。这里有一个有趣的联系。研究人员在附近的俄罗斯南部也发现了维纳斯雕像,这些雕像看起来与在奥地利发现的维纳斯非常相似。遗传学的结果也表明,中欧和东欧的人们在这个时候是相互联系的。


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系统性的研究涉及到阿尔卑斯山地区这个时间段的早期人类的存在,以及他们的流动性。例如,著名的"Ötzi",只是在很晚的时候,即5300年前才出现。Weber总结说:“我们希望利用这些维纳斯结果和我们新的维也纳研究网络‘人类进化和考古科学’,与人类学、考古学和其他学科合作,进一步澄清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早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