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助长下,自助行业正在蓬勃兴起。但与此同时,焦虑、抑郁和自残等现象在全球的发生率依然在节节攀升。这是不是意味着,尽管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不少进步,我们还是难以感到快乐呢?
2005年发表在《普通心理学评论》上的一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指出,人们50%的快乐感由遗传决定,10%取决于周边环境,还有40%取决于“刻意行为”(即你的心态是否积极)。这张所谓的“快乐饼图”将积极心理学放在了关键位置上,认为我们快乐与否可以由此来决定。(但这里的潜台词是,如果你不快乐、不幸福,那就是你自己的错。)
这张“快乐饼图”遭到了广泛批评,因为它所基于的对遗传学的假设并不足信。几十年来,行为遗传学研究人员一直在双胞胎身上开展研究,发现有40%至50%的快乐感差异可以由遗传来解释。饼图中的百分比正是由此得来的。
行为遗传学家利用统计学方法,以人们的亲缘关系为基础,估算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占比,因此多在双胞胎身上开展研究。但这些统计数据都假定,同卵和异卵双胞胎的成长环境完全相同,这一假定其实不一定站得住脚。
面对2005年那篇论文受到的批评,论文作者们在2019年又发表了一篇论文,采用一种更细致的方法评估了遗传因素对快乐感的影响,承认了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先天与后天
先天与后天因素并非彼此独立。恰恰相反,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二者会持续相互影响。遗传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帮助人们选择自己生活的环境。例如,从父母那里遗传的外向型性格可以帮助子女交到更多朋友。
而环境同样也会反过来影响基因表达。例如,如果孕妇在孕期遭受了饥荒,胎儿的基因就会相应发生改变,导致生长因子分泌受到抑制,因此婴儿出生时体型会小于一般水平,还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先天和后天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因此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两个人对环境的反应也许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行为遗传学对双胞胎成长环境相同的假定并不成立。此外,人们能否感到快乐还要取决于“环境敏感度”,即做出改变的能力。
有些人易受环境影响,在发生负面和正面事件时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感受和行为。因此在参加“幸福研讨小组”和阅读积极的心理学书籍时,这些人可能会受其影响,做出的改变会比别人要多,改变的持续时间也更长一些。
但没有哪种积极心理学干预手段是人人适用的,因为每个人的DNA都独一无二,感到幸福的能力、以及幸福感的波动情况也都有所不同。
那么,我们是否注定难以感到快乐呢?有些人获得幸福感的确比别人困难一些,并且感到不快乐的持续时间也比别人长一些。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有些人终其一生都从未产生过十分快乐的感觉。
但还有些人的遗传可塑性很强,意味着他们对环境的敏感度较高,更容易做出改变,也更容易产生幸福感。如果他们采用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使其感到快乐,助其成长的环境中工作,甚至可以活得相当兴旺。
不过,基因虽然对我们的幸福感影响很大,但并不能决定我们是谁。我们自己所做的决定,比如住在哪里、与谁一起生活、如何过自己的生活,都和遗传因素一样重要,都会对我们的幸福感、以及下一代的幸福感产生很大影响。(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