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导致的蚊媒疾病,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的人数超过4亿,近4万人会因此失去生命。尽管大多数患者只会有一些轻微症状,例如发烧、呕吐和皮疹,但仍有小部分患者会出现休克和内出血的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登革热多发生在热带地区,因为蚊子的吸血行为是登革热病毒得以传播的重要条件,理论上,蚊子叮咬时会将带有病毒的体液顺带注入到皮肤中,因此疾病的传播效率和蚊子的行为密切相关。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蚊子其实也会身不由己地受到病毒控制,据《美国科学院院刊》的一项新研究,蚊子日常的吸血行为会被病毒打乱,它们会更加疯狂地寻找宿主吸血,并且吸血能力也会发生改变。


研究团队首先让登革热病毒感染了一批埃及伊蚊,然后将这些蚊子释放到了可以接触小鼠的环境中。他们通过使用高分辨率摄像记录了病毒感染蚊子的叮咬行为,然后借助计算机软件分析了其中的细节。


当蚊子携带了登革热病毒之后,它们明显会对哺乳动物宿主产生更大的兴趣,吸血行为发生的频率会显著提高。从视频展示的结果来看,与对照相比,实验组蚊子叮咬的次数要明显上升。这种现象会直接反映到病毒传播上,因为每次叮咬都会导致病毒从蚊子转移到宿主。


除了宿主对蚊子的吸引力增加,蚊子自己也会被病毒弄得“迷糊”,它们的口器似乎不能完美地定位到血管,因此从分析来看,蚊子会多次尝试在宿主皮肤上插入口器,这是因为当蚊子找不到血管时会将口器拔出,然后再扎入皮肤中。


而原本一次完成的事情,蚊子可能要花上三四次,而每一次都会将携带病毒的体液释放到宿主体内。两种情况综合起来,可以将蚊子的传播效率提升3倍。


这项研究为病毒劫持传播媒介的方式提供了全新的线索,“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与登革热流行病学结合起来,制定更加精确的疾病控制策略,”研究的通讯作者Julien Pompon博士表示。


研究团队计划下一步探索蚊子行为变化背后的分子机制,如果能识别出哪些基因和蛋白被病毒所改变了,或许就能针对这些目标开发全新的疾病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