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94版《三国演义》开拍的30周年。



这部戏当年有多火?


播出之后,日本电视台出动了谈判精英来买《三国演义》的版权。


制片人任大惠想着,人家来谈合作肯定得还价吧。


那我就索性多报个50%,还价之后争取10000美金一集成交。


思索再三,任大惠“狮子大开口”开价15000美金一集,84集就是整整126万美金。



那时候可才1994年,这个数字堪称天价。


结果他和剧组显然低估了日本人对《三国演义》的热爱。


人家一听连价都没还,二话不说全款打进了任大惠的账户。


泰国电视台知道后也来买,任大惠开价6000美金1集。


泰国人也没还价,二话不说就付钱买了。



买了版权之后,根据日本的播放习惯进行了剪辑,每集129分钟。


所以实际在日本播放的时候是18集正集+1集花絮。


删减了不少内容的同时,重点突出了“曹操”这个人物。



这部《三国演义》剧中演员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堪称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尤其是被众多国家重点照顾的“曹操”。


可伴随着《三国演义》热播,年过不惑的鲍国安却心中咯噔一响:


“完了,我的表演生涯可能会葬送在曹操的身上。”



为什么这么说?


“曹操”明明成就了他,为什么他却不这么认为?


他和“曹操”之间有着怎样的爱恨情仇?


今天,咱们就来讲讲“曹操”一角带给鲍国安的三年之痛,和差一点被葬送的演艺生涯。


祖师爷追着喂饭的“星二代”

被祖师爷追着喂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鲍国安,是50年代最有资格说话的那一个。


他还没出生的时候,鲍父和鲍母就已经在天津地界出了名。


一个是人美嘴甜,一个回首一个转身魅力四射的剧团舞者。


一个是英俊潇洒,业务能力甩同年龄段一大截儿的青年演员。


谁见谁都得竖起大拇指感叹一句:“郎才女帽”。



1946年6月4日,伴随着几声嘹亮的啼哭,鲍国安出生了。


街坊四邻看着长得标志的小鲍国安,免不了调侃两句:


“小鲍这模样,不当大明星真是可惜了。”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此言非虚。


但那个时候的鲍国安还不想成为演员,比起冰冷的摄像头,他更喜欢直面掌声和荣耀的感觉。



每次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的瞬间,这个小娃娃总会仰望着父亲的背影。


“要是我能变成父亲的样子,那就好了。”


从十岁开始,鲍国安身上的“艺术细胞”便开始展露。


越是人多的地方,他越觉得轻松,经常毛遂自荐,成为学校晚会的主持人。


父母一看,这么好一苗子,可不能埋没在自己的手里。



在演出之余,经常为自己儿子报名一些可以站上舞台的龙套角色。


演着演着,鲍国安开始做起了当明星的“春秋大梦”。


这个想法可把鲍父和鲍母给逗笑了,他们劝儿子:


“你这才13岁就想当明星?你让剧团其他人的地位往哪搁?”



是啊,按照正常演员的演艺生涯,鲍国安十几年之后才有机会踏足演艺圈。


但人算不如天算,1960年,天津人民艺术团成立了天津儿童剧团。



鲍国安成了被选召的孩子,并且拍摄了在大荧幕上的第一部作品《人民英雄刘文学》。


也是靠着在这部戏中的优异表现,鲍国安被新疆建设兵团破格招入。


还没成年的鲍国安,真的成为了主角。


23岁那年,鲍国安一边担任驻马店地区文工团的台柱子,一边担任河南省歌舞团的导演。



一人担任两个职位的日子持续了整整9年,过于平淡的生活,让鲍国安内心又掀起了波澜。


事业一路高歌,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可爱,内心却越来越空虚。


每个无所事事的周末,他总喜欢沏上一壶浓茶,看着远处的天空。


这样毫无波澜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



显然不是。


很多年后,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到:


没有那段生活,我是考不上中央戏剧学院的。


军垦生活培养了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于奋斗的品质。


这对我的个性、人生观的形成和艺术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初识“曹操”,陷入纠结

32岁那年,鲍国安放弃了导演和文工团的铁饭碗,成为了一名北漂。


靠着过硬的实力和优秀的形象,他成为了中央戏剧学院的一名学生。


看着眼前演技浑然天成的“大龄学生”,老师都发了愁。



论舞台经验,鲍国强这么些年在地方文工团身经百战。


论演技,自己有时候还真没这个学生对角色的领悟能力高。


好歹熬过了4年,学校众多老师一致决定让鲍国强留校当助教。


教学之余,他可一点没闲着。


一边钻研演技,一边去各大剧组挑拣那些没人愿意出演的复杂角色。


比如1983年《山下是故乡》中人生多舛,尝遍人间疾苦的常茂。



看到这个剧本的第一眼,鲍国安的内心就在叫嚣着:“我要成为这个人。”


为了成为“常茂”,鲍国安课也不备,家也不回,孩子也放到了一边。


一个人背着小包去了湖南攸县的深山中,美名其曰要体验生活。


到村里的第一天,他找到了村长。


“村长,我给您点钱,您给我找间你们这儿最破的房子,让我住段时间吧。”



村长看着眼前这个小伙子也纳了闷,这年头还有人有“自虐”的爱好呢?


鲍国安这一住,就是整整三个月。


这期间他什么农活都干过,身上都被跳蚤咬烂,回来后连儿子都快不认识他了。


44岁那年,鲍国安终于拿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奖项:全国电视剧评比飞天奖。


拿奖的第三个月,他接到了《三国演义》剧组的邀约,他们希望鲍国安出演“曹操”一角。



放下电话的他,短暂地愣怔了十几分钟。


曹操?


这个角色的难度可不小。


世人皆知,曹操的一生亦正亦邪。


没有关羽真诚厚道,没有孔明料事如神,任何事情都以自己的想法为优先。


因为这种极端利己的性格,一百个人心目中,有一百个不同模样的曹操。



真正让鲍国安下定决心参演的理由,是中央电视台的超大手笔。


那一年,央视承诺投资1.7个亿。


那可是在1991年啊各位,1991年1.7个亿,少说也相当于2021年的十亿以上的人民币吧。


这么高的投资的剧本和制作,错过了这次。


有生之年内,可能就再也没有参加如此大制作剧本的机会了。


成也曹操,败也曹操

当时纠结的不仅是鲍国安,还有《三国演义》剧组的编剧和导演。



当时大多数剧组中的人,其实并不看好鲍国安。


他们很难想象,一个演“可怜人常茂”出神入化的演员,怎么甩开身上的标签,成为“大奸大恶”,又充满王侯将相之气的曹操。


剧组和鲍国安思索再三,两边一起放下芥蒂,开始为拍摄做准备。


开机当天的酒宴上,编剧喝得满脸通红,一步三晃地挪到鲍国安身边叮嘱:


“鲍国安,你可一定要演出老百姓心中的曹操啊。”



是啊,作为全剧中最矛盾的角色,“曹操”如果表现平平,那这部剧就等于满盘皆输。


任何一点元素只要多那么一点或少那么一点。


已经成为国家一级演员的鲍国安都喜提各种粉丝的“埋怨”甚至辱骂。


那段时间,鲍国安有点疯魔了。


他抱着原著辗转反侧,不停地问自己,老百姓眼中的曹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聪明、多疑、奸佞、狡诈、深情、残暴。


这些看上去毫无关系的字眼,在这个角色的身上都能找到实际出现的情节支撑,都是不能被略过的。


没有他戏份的时候,鲍国安就抱着剧本辗转在众多曹操讲座中吸取养分。


关于曹操的评论和文章,资料和传记,他一篇都不放过。



最终得出了最正确,最行的通的的表演形式。



忠于原著,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去塑造,去把握。


在充分感受历史的氛围和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剖析和品味人物性格才是最重要的。


——鲍国安



也是在鲍国安精益求精的执着下,他撕开了“曹操”的内心世界,创造了“亦正亦邪”的关键角色。


这部剧拍了整整4年之久,大多数的演员在没自己戏份的时候,回家去改善生活,出去逛逛,鲍国安没有。


不仅是因为他的戏份多,担子重。


是因为不拍戏的时候他也要在剧组查看相关史实资料、揣摩角色。


和剧本中的曹操一同进步,一同成长。



1994年,《三国演义》正式播出。


直至今日,鲍国安仍然对1994年10月24日那个夜晚记忆犹新。


那一天,妻子和儿子不约而同地坐在满脸紧张的鲍国安身侧,等待着曹操的初次登场。


鲍国安红了。


在所有观众的眼中,他将曹操演活了。



刚开始,所有人觉得他冷血至极,就因为自己的心疑,残害了无数无辜者的性命。


还理直气壮地表示:


我现在也没有办法,我宁愿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有任何对不起我的机会。


到后来,所有人从他的眼神中读懂了:


他的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又能有几天日子可活呢?



所有人都在为他鼓掌,只有鲍国安知道,这是福气,也是隐患。


当所有人把你禁锢在成功的角色中时,你的戏路就走到头了。


不只是“曹操”,鲍国安拥有无限种可能

果不其然,因为塑造太成功,这个角色真的将鲍国安困住了。


从《三国演义》爆红开始,鲍国安成为了整个导演圈最不愿意触碰的演员。


他也不是没主动请缨过,但每次试戏总是以失败告终。


不管出演任何角色的戏份,都有种看着“曹操”来演戏的即视感。



从1994年到1997年,鲍国安没有接到任何一个剧组的邀约。


直到1997年某天的清晨,睡梦中的他接到了谢晋的电话:


“有档期吗?有没有兴趣出演林则徐?”


整整一天,鲍国安都处于云里雾里的状况。


他非常不解,为什么谢晋要邀请自己出演林则徐。



论荧幕形象,他没有已经出演过林则徐的赵丹老师匹配。


这谢晋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呢?


这是要让我上剧组自取其辱吗?


百思不得其解的鲍国安最终也没把这个电话当回事,继续当自己的老师。


没曾想,四个月之后,谢晋的电话又打来了电话。


“是不是快放寒假了,你直接来福州林则徐的家乡吧,我们体验一下这个角色曾经的生活。”



也是这个时候,鲍国安才知道,谢晋导演不是说说而已,他真的有让自己出演的想法。


苦等三年,他终于有了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了。


那一年的寒假,鲍国安很忙碌。


他在林则徐的故乡找了一间差不多格局的小房子,留了下来。


每天清晨,他都会站在林则徐的墓地上沉思。


时不时出现在林则徐后人的院子中,一边帮着家中干活,一边从他子孙的嘴中了解林则徐最真实的样子。



这部作品播出之后,鲍国安又火了。


他靠着过硬的实力,为自己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所有导演抛开质疑,开始正视这个一级演员身上无限的可能性。


打破了“曹操”的禁锢之后,鲍国安重回观众的视野。


先后出演了《人间正道》、《帝师刘伯温》、《国家机密》、《少林寺传奇》等多部影视剧。



塑造了众多不同的角色,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觉。


不仅在影视圈发光发热,鲍国安还活跃在话剧舞台。


理论实操两手抓,在积累了数量众多的角色以后转化成为知识。


在教书育人的讲台上,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结语

每个演员心中,都拥有只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在这个理想的国度中,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保留着自己对演戏的热爱。



做演员这一行的,要切忌“老滑头”,一“滑”,在艺术上就没有迸发力了。——鲍国安



很多年之后,有人问过鲍国安这样一个问题。


“你觉得你演艺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角色是哪一个?是曹操吗?”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一直在演戏,也一直在成长。


以前的角色在自己看来,依旧有很多不足之处。


但论起演戏生涯的话,是从1997年之后才开始的。


在鲍国安理想的世界里,他只想做自己,不想做“曹操”,也不想蹭过去的热度。



事实证明,他没有做错。


带着这份倔强,如今的鲍国安终于靠实力重新抬起头颅,漂漂亮亮地扳回一局。


希望你我都能如鲍国安老师一样,不被短暂的胜利冲昏头脑。


在辉煌之后更要警醒思考,水穷无路可以坐看云起。


这,才是一个演员最起码的自我修养,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