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里浮力消失,乒乓球不“浮”来战;太空转身三连拍,实力上演“爱的魔力转圈圈”;气泡进入水球后,能看到几个你?当泡腾片遇到蓝色水球,会无限膨胀吗?在太空玩陀螺,它能转多久?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在中国空间站举行了一堂与地面相距400公里的实验课,堪称年度最“高”。这是时隔8年之后, 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宇航员进行了太空的科学实验课,实力演绎什么叫做真正的“空中课堂”。全国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成为了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全体中小学生观看来自太空的特别一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全体中小学生观看来自太空的特别一课


当天下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全体中小学生也在剧院和班级中观看了这堂来自太空的特别一课。漂浮在空间站中的宇航员们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们眼中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不可思议的太空实验


“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


课程一开始,主持人和志愿者同学们首先演示了飞船与空间站,如何在太空中对接,几个舱体各自有什么作用的过程。链接宇航员后,同学们又跟随王亚平老师的镜头参观了船舱内不同的空间,了解宇航员在空间站的日常生活。


了解了航天的基本知识,这堂课的重头戏——太空实验如约而至,课程从空间站的生活场景出发,在约60分钟的实验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当纸折的花朵在水中缓缓绽放,全场发出了赞叹声。在八年前的神舟十号太空课当纸折的花朵在水中缓缓绽放,全场发出了赞叹声。在八年前的神舟十号太空课当纸折的花朵在水中缓缓绽放,全场发出了赞叹声。在八年前的神舟十号太空课堂中,王亚平就曾成功制成了一张漂亮的水膜,不同的是,这一次她做好水膜后,拿出提前折叠好的花朵,花朵在晶莹剔透的水膜上缓慢地“开放”了。李梓涵同学特别喜欢那一句王亚平对孩子们说的话,“希望你们的梦想都能在广袤的宇宙中绽放!”


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华师双语的孩子们也有很多话想和宇航员叔叔阿姨说,学生石谨诚想告诉他们:“是你们让我看到水在太空中不一样的形态,你们真了不起!”




王岳斐同学几次被宇航员的特别的失重行为逗笑,很想知道叔叔阿姨在太空中还会做什么有趣的事情?


张姚同学则对 “感觉良好”乘组首次出舱时的情景念念不忘,她说,“叔叔阿姨很伟大也很可爱,他们在宇宙中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星河。”


“我第一次看宇航员叔叔阿姨在太空中真实的生活,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零重力环境下如果不借助拉环尝试走路,便会在空中转圈而非向前。这说明了人类的许多日常动作都是靠重力来完成的。他们很辛苦,离开家园,离开祖国,甚至离开了地球,希望他们平平安安回到地球。”刘子君同学表达了自己的倾佩之情。




学生陈妙可想告诉宇航员们,“感谢你们的付出,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你,做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


小小太空粉的航天梦


每一位学生心中,在观看太空一课时都产生了对未来、对宇宙的无限遐想。而华师双语的学生们平常在学校STEAM课程中也邂逅并爱上了航空航天科技。他们制作了原创的“吸管火箭”和“水火箭”,并通过研究火箭的长度、形状和重量等影响因素,深入探索了火箭的飞行距离。




在面向一年级小朋友的吸管火箭项目中,他们使用最简单的吸管做材料,改变吸管火箭的长度、直径、重量等因素,研究怎么让吸管火箭飞得更远。受到 “天宫课堂”的启发,他们讨论如何给吸管火箭添上机翼,让它离天空更近一步。




高年级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火箭知识后,尝试建造“水火箭”。他们使用回收而来的塑料瓶做出火箭的主体,一次又一次调整火箭的发射角度和水容量,只为了能在天空中飞得更远。这次亲历太空实验课后,不少同学对自己的“水火箭”又有新想法,准备通过更多实验继续改进自己的作品。


而面向高年级的水火箭项目,则让很多同学对太空产生了深深的向往。在掌握了基本的火箭知识后,使用回收而来的塑料瓶做出火箭的主体,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小组讨论交流,调整火箭的发射角度和水容量,只为了能在天空中飞得更远。这次听过真正太空的实验课后,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火箭”又有新想法,准备去尝试做更多实验,改进自己的作品。


这一次“天宫课堂”不同寻常的实验现象和航天员深入浅出的讲解,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科技兴趣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