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江郎才尽了吗?首先必须要了解的是周杰伦前期音乐的丰富性,以及流行音乐市场的客观规律,最后结合周杰伦的地位和贡献才能给出最后的答案。
|01、流行音乐市场的规律
有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他后期的作品不如之前的好了?是不是周杰伦才华枯竭了?
大家对前后期的划分也不一样,有人认为是截止到《七里香》,有人认为截止到《依然范特西》或者《跨时代》,在这里我不想做无端的猜测,毕竟我也不知道周杰伦每天具体在录音棚待多长时间,作品投入度怎么样。我更想跟大家聊一下音乐市场的客观规律。
流行音乐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体,以年轻人的取向为标准的市场,没有人可以一直在流行音乐市场同时保持开创性和流行度。像一些更严肃的艺术形式:古典音乐、严肃文学等,会有越老功力越深厚,作品越受欢迎的情况。
但面向年轻人的流行音乐不是这样的,有的歌手艺术性上可能越来越好,但流行度就下去了。有些人可能保持一贯水准,但市场需求变了,慢慢就淘汰了。这个客观规律对周杰伦也一样适用,况且他的开创性保持了差不多十年,流行度保持了二十年,而且是顶级流行度,这已经非常不可思议了。
在这个规律下,周杰伦后期作品是个什么情况呢?我觉得是“有佳句,无佳篇”,也就是偶有好的单曲,但不再有好的专辑。前期他也不是在做概念专辑,但专辑都有一个很清晰统一的“气质”。
《Jay》的懵懂青涩,《范特西》的天马行空,《八度空间》探索如何把音乐故事化,《叶惠美》的华丽,这些清晰的气质越到后来就越少了。而从单曲上看,最近两张里的《鞋子特大号》、《土耳其冰淇淋》、《床边故事》音乐的丰富性都不输之前的作品,但专辑层面的完整性就不如之前好。
|02、周杰伦音乐的特点
至于是不是江郎才尽,从技术层面周杰伦并没有才尽,上面提到的新单曲就是很好的证明。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概括周杰伦的音乐,我能想到的是“奢侈”。奢侈的节奏,奢侈的旋律,奢侈的和声和编曲。很多歌手在为“一个好听的副歌”绞尽脑汁的时候,周杰伦很多作品都做到了摆脱副歌的桎梏和流行歌曲框架的限制,信手拈来就搞出了无与伦比的丰富性。
这让我想到一个笑话,知名搞笑球员巴洛特利有一次出车祸,警察在他车里发现了5千英镑,问他为什么带这么多现金。他说:“因为我有”。
如果我们问周杰伦你为什么要给《乱舞春秋》写9段旋律?为什么《晴天》开头那么好听的旋律整首歌只唱一遍,为什么不重复一次?他可能也只会回答一句:因为我能。
现如今,短视频歌曲泛滥成灾,主流专业歌手的“缺位”,为什么会有这种景象?这种现象说明了当前音乐市场的哪些问题?
先来给主流专业歌手下个名词定义:在创作、演唱、演奏等方面有比较强的专业能力,形成自己较为鲜明的风格,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多签约大唱片公司。
按照唱片工业成熟的流水线来工作的歌手群体,说白了就是80、90后最熟悉的那批歌手,周王陶林等。
短视频歌曲虽然凭借短期播放量达到上亿甚至更多,但是其歌曲的优质程度依然无法和专业歌手的作品媲美,因此随着时间流逝,周杰伦依然能在当今华语乐坛占据重要位置。
总结:如果跳出技术层面,那我还是会回到上面讲的音乐市场客观规律,不能期待一个人才华横溢一辈子,会“脱水”的。我也不会对他的新专辑抱有太大的期待,当成是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的小礼物就好了。
最后必须要说,凭他之前的成就,以后哪怕一首歌都不出了,也不会影响他在华语流行音乐史上的地位。相比于探讨周杰伦是不是江郎才尽了,我更想探讨一下华语乐坛为什么一直没有第二个周杰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