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科学》杂志发布“睡眠特辑”,从多个角度,例如睡眠的必须性,睡眠与大脑的关系,重点讨论了我们每天避无可避的行为:睡觉。其中,一篇洞见文章着重关注了低收入地区人群的睡眠状况。学术经纬将对特辑内容进行系列跟踪报道,敬请大家持续关注。
睡眠不好爱发火可能是心理出现问题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编者按
人究竟为什么要睡觉?很遗憾,现在的科学家还并不完全清楚。但透过一些研究和案例,我们至少可以了解到缺乏睡眠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充足的睡眠时间会导致认知能力衰退以及生理功能紊乱,并引发灾难式的连锁反应。
而一些社会调查结果更是令人惊讶,很多人达不到每日7-9小时的推荐值,美国成年人的平均睡眠时间只有6.1小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还要更糟,睡眠时间和质量比这一数值更低。身处经济落后地区时,人类可能面临着噪音、高温、光污染、蚊虫和拥挤的睡眠环境等各类影响因素。
印度,金奈。有一群科学家在此地探索了人类在现实中面对睡眠的无奈和选择。
在整个实地实验过程中,一共有452名成年人的睡眠质量得到了监控,结果他们的数据比研究者在富裕国家观察到的要更低,这些人的平均睡眠时间只有5.6小时,睡眠效率也仅为70%。71%的志愿者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
在跟踪随访中,缺乏睡眠的人基本都是长期依赖摄入更多的咖啡因来维持精力,一部分人会选择从事不需要认知能力的工作,以此应对睡眠缺乏。
许多志愿者会主动放弃睡眠来换取他们觉得更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工作、锻炼或者娱乐。但这在睡眠科学中其实是一个悖论,不睡觉可以工作得更久,睡眠时间更长则能提升工作效率,而人一旦看重工作时往往会选择前者。
印度的实地观察还让他们发现,睡眠时长并不等于躺在床上的时间,躺的时间长但睡眠效率低其实等于无用功。像在金奈贫困地区的人,就会遭受开始所说的各类干扰因素。以一名志愿者为例,他躺下的时长有7小时,但处于睡眠的时间只有5.3小时左右。
研究指出,只增加睡眠时长,不增加睡眠质量的行为是毫无收获的。
实际上,低收入区域有一些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是能够得到改变的。睡眠呼吸暂停,这是一类被严重低估,缺乏诊断和治疗的症状。低收入地区的人群很少会将它放在心上,但并非不可改变。
此外,睡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非药物治疗失眠障碍的最好用的疗法,并且能够对参与治疗的人提供积极影响。
在金奈的实验中,研究者利用不同的方法(还有改善居住环境、鼓励睡觉、微量奖励)进行干预后,志愿者能平均提升27分钟的睡眠时间。
此外,中午花上半个小时打盹,同样能够给当地志愿者带来显著的生理和心理改善,但代价仍然是会失去一定的工作时间。
通过金奈一个小区域的实验,就足以能了解更多地区的人是如何看待睡眠的。研究指出,我们究竟能睡多久和个人的重视离不开,当一个人认为睡眠价值低于劳动价值时,睡眠会被动地减少。而当地对居住环境的重视和对睡眠重要性的宣传也将影响整体人群的睡眠质量。
牺牲睡眠换来的价值,究竟能不能弥补人们失去的身体素质呢?这是当下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