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一般在子物理、天体物理、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凝聚态物理四个领域中轮番出现。北京时间10月5日傍晚,2021年诺贝尔物理奖将揭晓。今年的物理诺奖会花落谁家呢?还会再次垂青天文领域发现,上演“帽子戏法”吗?今晚让我们拭目以待。


先来看看(1901-2020)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基本数据:


114 颁发次数(1916、1931、1934、1940-1942未颁发)


215 获得者人数


25-96 获奖者年龄范围


女性获得者数


到目前为止,共有25位天文学家,10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近十年以来,诺奖已四度颁发给天体物理学。而过去四年,更是创下天体物理领域三次斩获物理诺奖的记录,这充分体现了该奖项对于未来宇宙探索的重视。


下面让我们悉数回顾。




2020年:一半颁给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理由是“发现黑洞的形成是广义相对论的坚实预测”。另一半由德国天文学家莱茵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美国天文学家安德烈娅·盖兹(Andrea Ghez)平分,理由是“发现了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的致密天体”(安德烈娅·盖兹为诺奖首位女天文学家得主)




2019年:三位科学家因“对我们理解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贡献”而获奖。一半颁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教授,理由是“物理宇宙学的理论发现”,另一半由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教授和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兼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平分,理由是“发现了一颗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




2017年:颁给三位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S。 Thorne)巴里·巴里什(Barry C。 Barish),理由是“对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的决定性贡献”




2011年:颁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佩尔马特(Saul Perlmutter)、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Brian P。 Schmidt),以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亚当·里斯(Adam G。 Riess),理由是“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爆炸发现宇宙加速膨胀”




2006年:颁给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John C。 Mather)和乔治·斯穆特(George F。 Smoot),理由是“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2002年:一半颁给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 Davis Jr。),理由是“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得的成就,促使了中微子天文学的诞生”;另一半颁给了美国华盛顿特区联合大学的里卡多·贾科尼(Riccardo Giacconi),理由是“在发现宇宙X射线源中做出的贡献,促使了X射线天文学的诞生”




1993年:授予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的赫尔斯(Russell A。 Hulse) 小约瑟夫·泰勒(Joseph H。 Haylor Jr。),理由是“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脉冲星,这一发现为研究引力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1983年:一半授予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大学的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manyan Chandrasekhar),理由是“对恒星结构和演变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另一半授予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加州理工学院的威廉·福勒(William Alfred Fowler),理由是“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78年:一半授予苏联莫斯科苏联科学家学院的彼得·卡皮查(Pyotr Leonidovich Kapitsa),理由是“在低温物理学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另一半授予新泽西州霍姆德尔贝尔实验室德裔物理学家阿诺·彭齐亚斯(Arno Allan Penzias)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oodrow Wilson),理由是“发现了宇宙背景微波辐射”




1974年:颁给英国剑桥大学的马丁·赖尔(Sir Martin Ryle)安东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 理由是“在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工作:赖尔的观测和发明,特别是综合孔径技术;休伊什对发现脉冲星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文中所有图片取自诺奖官网)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