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六万金兵攻陷汴京,中原大地几乎陷入一片焦土的“靖康之耻”灾难里,北宋“八十万禁军为何不迎敌”这事儿,是个既让人心碎,更叫人哭笑不得的话题。
虽说拜野史小说所赐,“北宋八十万禁军”这话,很多历史票友们都是张口就来。但“靖康之耻”前夜时,大宋禁军究竟有多少人?早在宋仁宗年间时,大宋的禁军数量,就突破了一百二十万,后来经过几论裁撤整顿,到了宋哲宗年间时,北宋的禁军裁减到“五十五万余,人约支三十余万缗”。从此直到北宋亡国,这“五十五万余人”的数额,就是北宋禁军的基本编制。
所以说,虽然北宋禁军,当时没有“八十万”的规模,但倘若这五十五万国家重金打造的精兵,全力投入抗金战场。对上杀气腾腾的金军,那也将近十比一的兵力优势。就算拼消耗也能把金兵拼死,怎么就落到被人家组团打包抓俘虏的惨败境地呢?
比起后人熟知的北宋“政治腐败”“重文轻武”等毛病来,北宋禁军之所以玩失踪,还因两个特殊的原因。
首先一个原因是,别管北宋禁军的数量,是“八十万”还是“一百二十万”,亦或“五十五万”,北宋禁军没改的就是一件事:实力太水。
在宋仁宗之前,北宋的禁军虽然也经历了几次扩编,但当时其闻名天下的,就是极度严格的选兵门槛。宋初的禁军,从体型到战斗素质,都有严格的要求,几乎是层层筛选。
训练也极其严格。甚至校阅不合格的士兵,就会立刻被开除出军队。这样一支劲旅,虽然极度烧钱,但打仗却基本不含糊,特别是宋辽战争时期,虽说有“以文制武”“阵图制”等坑爹战略指挥,但宋军也经常以弱胜强,在极度不利的态势里,多次给辽兵狠狠一击。《澶渊之盟》的百年和平,就是靠宋军浴血奋战打出来的。
但这以后,就水了。
特别是宋仁宗年间时,在组建禁军的问题上,大宋的君臣们,变得严重的“重数量不重质量”。宋仁宗年间社会矛盾激化,各地民变频发,所以禁军数量越多,大宋君臣们也就越安生。本着这个原则,大宋的禁军,也就越招越多。宋仁宗年间的政策是,地方的都监们如果能招满千人,那就官升一级。如此一来,阿猫阿狗都往大宋军营里招呼。以《上仁宗论益兵困民》一文里形容:“皆是坊市无赖及陇亩力田之人。”
兵既然水,那训练总要跟上吧?这个事情,北宋更是不靠谱。宋仁宗年间的军事训练,就是“鼓角虽备,不为号令,行伍虽列,不问稀密,布阵虽立,不讲圆方。”既然就是走过场,明朝学者王夫之更讽刺说,宋军训练,基本就是走过场。后来虽然经过王安石变法,从宋神宗年间起一顿强力改革,却也只是西北等少数部队有改善。大部分禁军,还是老毛病。
而到了靖康之耻前夜的宋徽宗年间,老病没改的北宋禁军,又添了新的“水病”:数额水。宋徽宗年间的禁军,说是数额五十五万,但以崇宁五年枢密院的报告说,单是汴京周边的禁军,缺额就高达十四万。地方各个战略要地的驻军,缺额更是常见现象。像理论上该有三万人的定州,实际只有六千多人,而且都是“注水”的兵。
为什么会缺这么多?这也是个很简单的逻辑关系:军官克扣士兵钱粮,士兵纷纷逃亡,多出来的钱粮被层层吃光。于是恶性循环,“循环”成靖康之耻前夜,宋军不堪一击的熊样。
而比起这个毛病来,另一个毛病也同样致命:大宋的“八十万禁军”不但数额注水,风格更是十分“大爷”,明明不能打,脾气却不小。这事儿,就是北宋军队一大问题:骄兵问题。
北宋吸取唐朝五代的教训,号称“重文轻武”,但再怎么“轻武”,也需要有人拼命打仗。外加宋朝中期后,大宋官僚机制日渐臃肿,官员们人浮于事,遇事就求个安稳。所以对于军将士兵,平日也是能哄就哄。日久天长,北宋禁军军备训练废弛,将士却养出了骄娇二气。
于是到了宋仁宗年间时,北宋的军队就是“军帅暗懦非其人,禁兵骄惰不可用”。这些平日里享受优厚待遇的将士,平日操练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至于“六分之财,兵占其五”。主帅稍不如意,动辄就闹兵变。北宋君臣但凡想整顿军队,几乎都惹来反弹,结果就是息事宁人。
如此牛气的“骄兵”,上了战场又是什么样子呢?以北宋中期文彦博的形容:“禁军小校临阵而先退,变垒偏师望敌而不进”。平日牛气哄哄,真打仗就犯了怂。
而到了靖康之耻前,北宋军队的“大爷”风格,更是发挥到极致。浚州的宋军骑兵出征时,由于这些号称精锐的骑兵,平时根本不怎么骑马,以至于在出征队伍上,全都吓得整个人趴在马上,把围观市民笑倒了一片。这样的兵,就算再多十倍,上了战场,也是白白被人吊打。
大宋不惜血本养兵,就养了这么群大爷。
这种“养大爷”的操作,就算养一支足球队,输球也都是常态,更何况“养”的是几十万禁军?所以“玩失踪”乃至赔掉半壁江山,看似意外?其实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参考资料:顾宏义《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录》、 程明生《宋代军队数量考》 、何玉红,曹伟芹《禁军缺额与北宋军政》、 罗炳良《宋史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