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中国古代的军工科技里,一桩“传说中很强大”的成就,正是“清初有人发明了机关枪”。


在《阅微草堂笔记》乃至《清史稿》等典籍里,这款“大清版机关枪”有多强大?其“学名”叫“连珠铳”,是由康熙年间清代军工强人戴梓研发成功。以《清史稿》的描述,这款“连珠铳”的造型十分奇特,整个枪械是“形如琵琶”,而且由“机轮”来操纵,弹药全都储备在“铳脊”上,开火的时候一口气能发射二十八发子弹,简直“古代版”机枪。


如此强悍“大杀器”,怎么没见装备部队呢?以《清史稿》叙述,戴梓把这“连珠铳法”进献给了康亲王,然后就没动静了。乾隆时期学者纪昀(野史里“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的记载更邪乎:戴梓发明了这款“神器”,然后就突然在梦里撞上了神仙,被神仙提溜着大骂了一顿。吓醒后就赶紧把这“神器”收藏于家,日久天长就失传了……


如此奇特记录,也自然叫“连珠铳”越传越神,几乎成了“古代版机关枪”的代名词。外加1840年后,大清军队屡战屡败,常见叫洋枪洋炮“扫”得稀里哗啦。康熙年间戴梓这款“传说中很强大”的“机关枪”,也自然叫多少后人痛惜到咬牙。“康熙不识货”“康熙将机关枪弃之不用”的流言也因此长期流传。但实事求是说,这事儿,大清真冤。


首先需要澄清的事实是,戴梓的这款“连珠铳”,跟真正的机关枪,那还差得远。现代意义的机关枪,必须是后装枪,使用定装弹药,且必须是击发枪。戴梓的这款“大杀器”呢?很强大不假,却是哪样都不占。而且虽然戴梓的“连珠铳”失传了,故宫现存的另一文物,却可让我们看到“戴梓版机关枪”的原型——故宫博物院的“昂里哑国枪”。


“昂里哑国枪”,是康熙年间欧洲国家进贡的一款火枪。这款火枪的造型,恰与清代典籍里“戴梓机关枪”高度吻合。都是“琵琶状”的造型,也同样是“铳脊”上储备枪弹,而且也都有“机轮”操纵装置,不同的是“昂里哑国枪”一次可发射二十发子弹,比起“戴梓机关枪”还是略逊一筹。可以说,这两款枪,都是十七世纪燧发枪的“创新产物”。但要想“规模装备”军队?显然还非常不现实。


其实,作为清初年间顶级的“军工强人”,研发“连珠铳”对于戴梓来说,也只是牛刀小试。他对于清军火器装备更重要的贡献,当属“冲天炮”的研发。冲天炮,即清王朝在“康乾盛世”时代的重要火器装备“威远将军炮”,这款火炮长二尺一寸重三百斤,能发射爆炸类炮弹,轰击时“片片碎裂,锐不可当”。且适应一切恶劣天气,哪怕飞沙走石,照样弹无虚发。如此既轻便又杀伤覆盖面大的野战火炮,自然是草原野战时的制胜利器。


所以,比起神乎其神的“连珠铳”来,当年戴梓的“冲天炮”,才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重视:康熙帝将此炮命名为“威远将军”,并在清军中大力推广,从此在清军多次重大战争里分外“露脸”。比如康熙年间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战争里,轰鸣的“威远将军炮”,就将准噶尔营地打得大乱。鸦片战争前夜的西域叛乱里,装备“威远将军炮”的清军,在西域沙暴里发起轰击,把拥有俄国火器的叛军打到崩溃。在至今传世的《乾隆平准部战功图》等画卷里,我们依然可以欣赏到这款“神器”的英姿。


当然,这强悍的“威远将军”,打出了清王朝接下来的百年国威,却也成了“军工强人”戴梓的命运分水岭。由于“威远将军”太强悍,把当时康熙宠臣南怀仁(比利时籍传教士)的“军工作品”都比了下去,满腹才华的戴梓竟就这样拉了仇恨。眼睛喷火的南怀仁,随后污蔑戴梓“私通东洋”,果然惹得康熙帝大怒。劳苦功高的戴梓,就这样被发配辽东,直到七十八岁才获得赦免。如此悲剧,以清代学者爱新觉罗·昭梿的叹息说:“人共惜之”。


不过,虽然康熙帝冤枉了戴梓,但对待“火器问题”,他还并不糊涂。康熙帝在位时期,一直是清军火器装备持续升级,装备比例不断扩大的年月。除了我们熟悉的各类火炮外,清军里火枪的装备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虽说戴梓的“机关枪”没法规模装备,但鸟枪装备一直在提升,还几乎完全淘汰了明代“三眼铳”等老旧装备。清军精锐部队“排枪齐发,前仆后继”的战术,也在一场场战争里成为制胜法宝。


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夜,清军的火枪装备比例,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虽然比起西方国家差得远,但比起前代还是进步不小。比如鸦片战争前,驻守宝山的吴淞营,1000名士兵就装备了917支火枪与268门大小火炮,外加近9000斤的火药。以“火力水平”来说,实在是不算低。


清朝的历代皇帝们,各个也都是“玩枪”的高手。从康熙至道光年间,清宫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火枪,比如“自来火二号枪”“琵琶鞘燧发枪”“应手枪”“纯正神枪”等枪械,全是18至19世纪燧发枪里的精品,今天还在收藏界实力圈粉。当然,这类“先进装备”也都是“御用”,普通人摸一摸都难。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清朝既不缺“高精尖”的技术,又不缺规模化装备,为什么1840年的鸦片战争,还给活活打成了“一边倒”?其实,恰恰是戴梓“连珠铳”的失传,戳中了清代军工建设的重要槽点:军工技术的一代代退化。


如果要看清代的“御用火枪”技术,那或许丝毫感觉不出“退化”,但如果看看清军“规模化”装备的火枪,就可知退化的严重。鸦片战争前的道光年间,清军普通士兵使用的鸟枪,往往长6尺以上,枪弹重量一钱。这种火枪的性能,虽说比明代“三眼铳”强的多,但比清朝的“御用火枪”却差得远。甚至和明代精锐部队装备的“鸟枪”相比,清军的这种火枪长度长一倍,枪弹重量只有三分之一,杀伤力其实严重缩水。


而且就算是这种枪,质量都难以保证。以学者茅海建的考证,鸦片战争前,清军有的火枪竟然一百多年没有更换,战争爆发后,新造的火枪更是粗制滥造,上了战场根本不堪用。至于火炮?鸦片战争爆发后,清王朝紧急造炮,却发现以往的图纸都丢的精光,只能找到康熙七年的火炮图纸。其实找着了也未必造得了。1835年虎门造炮,五十九门新火炮开了一次火,当场炸膛了十门,大炮上孔洞遍布,根本不经打……


所以,清军打不了胜仗,绝非皇帝“不识货”,却是这一代代让人叹息的军工技术退化。这样的“退化加速度”,就算戴梓的“连珠铳”没失传,拿给“后辈”改造,不知会造出什么样子。军工水平退化到这地步的清王朝,挨打也毫不奇怪。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虽然戴梓没造出机关枪,但到了晚清落后挨打的近代史上,“洋务运动”时代的晚清工人们,却在这事儿上争了一口气:当1884年英国马克沁机关枪震惊世界后,满怀“自强”信念的晚清军工也急起直追,那些被西方人赞叹“技艺不下于任何欧洲工厂的工人”的晚清军工人员们,1888年就仿制马克沁机关枪成功。以学者刘申宁的话说:“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能制造这种世界最先进武器的国家之一”。


但这样的突破,依然无法给当时的清军带来胜利。在“甲午战争”和“庚子国难”里的清军,已经装备了诸如“机关枪”等先进军事装备,战斗中却是“故多虚发之弹”,看似打得好看,却根本打不着几个敌人。反而再敌人冲上来后就一哄而散。晚清的问题,不仅仅是差“一两挺机关枪”的事儿。这样一个腐败到骨头里的王朝,就算军工雄起一把,人手一挺机关枪,照样还要丧权辱国。


看似不靠谱的“机关枪问题”,却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照出那个苦难的时代,多少值得铭记的反思。


参考资料:成东《戴梓的连珠火铳是机枪吗?》、刘申宁《论晚清的军工建设》、李斌,张玉华《戴梓仿造西洋火器》、毛宪民《清代火枪述略》、马玉威《清中期火器思想的停滞与骑射思想的回归》、唐宏胜《清军与八国联军之役》、茅海建《说说清朝的军事力量》、指文烽火工作室《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王兆春《世界火器史》、张国昌《八旗枪炮漫话》、张文才《清初火器发明家戴梓》、刘旭《中国古代火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