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唐宋八大家这几位大师中有数个基本共同点,除了文章写得好之外,仕途挫折几乎涵盖了所有人。无论是唐代的韩、柳,还是宋代的那六位大家,都有描写仕途失意的作品。
虽然仕途失意,但多数人都是年少成名,真正称得上大器晚成的只有两人,一个是苏东坡的老爹苏洵,一个是欧阳修的爱徒曾巩。
可苏洵只是年轻时不爱学习而已,相比之下前半生最不如意的人反而是曾巩。
一、落杀曾家两秀才
曾巩的前半生真的没有什么可以颂扬的励志故事。祖父、父亲皆是北宋名臣,官位虽然不算很高但家境优渥,起码曾家几兄弟从小有书读、有人教,不至于像欧阳修一般童年由于家里买不起纸,被迫在沙地练字。
曾巩在学习上也是顺风顺水,据记载他的记忆力超群,一篇上万字的文章他读过之后,短时间内就可以背诵出来,经常惊得他大哥目瞪口呆、甘拜下风。
如此的学习能力,考试自然顺风顺水。曾巩顺利通过了地方的“秋闱”考试,拿到了举人资格。当时他家六兄弟同时参考,有三人同时中举,这对于曾家来说是大喜事。
按照宋朝的科举制,举人需要在秋闱之后的次年春天到京城参加春闱,考中的就是进士继而可以做官。曾巩和兄弟几人结伴来到京师,在那里碰到了老乡王安石。
王家和曾家是世交,当时的王安石刚刚十五岁暂居在京城读书。两位青年才俊初相识时,一定不会想到以后会发生诸多名载史册的交集。
可是“神童”曾巩遭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同时名落孙山的还有哥哥曾晔。他俩的失败完全超过了乡亲们的认知范围,这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遭到了同龄人的幸灾乐祸,有人作了一首讽刺诗,其中一句非常刺耳:落杀曾家两秀才。
二、慎之又慎
三年后曾巩再次来到京城,这次他到来的时间比较早,这并不是单纯地留出富余时间备考,而是为了报名进入太学,注册为监生。
在这里要说一下与明朝有很大不同的宋代科举。对于很多人来说,明代科举的流程相对比较熟悉。大家要先考中秀才,之后才有资格参加考取举人的乡试。中举后就可以到北京参加会试、殿试,一旦获得名次就意味着光明的未来。而大家在考进士之前,还要经历童生试,里面包括县试、院试、府试三个过程。
相比之下,宋朝的科举流程则简单的多,任何读书人都可以直接参加考取举人资格的乡试(宋代叫“解试”,由于固定在秋天举行,故也称之为“秋闱”),中举后就可以到京城参加省试(相当于明清的“会试”,由于举办时间在春天,也称之为“春闱”)。至于“殿试”,还是宋朝皇帝为了增加自己权威特意加上去的,否则学子们想要做官只需经历两场考试就够了。
与明清科举相比,如此简化的步骤自然要有代价,比如举人身份。
明清两朝普通的读书人如果考上举人,那可是不得了的事。因为这意味着可以做官,可以免除徭役,可以享有一定的特权。所以范进中了举才会喜极而疯。
而宋朝的举人相比之下则没有那么“光荣”,不仅待遇弱还有“保质期”,只有参加次年“春闱”的资格,如果没考上进士就要重头再考举人。
因此“神童”曾巩认清了现实,他采取了谨慎的方法,先跑到太学读书。按照当时的制度,入太学读书的监生可以直接参加秋闱,不用再考举人。由此可见,曾巩不想再经历任何意外了。
三、遇到伯乐
曾巩之所以能够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除了自己的才华之外,还离不开老师欧阳修。
当时的欧阳修身为翰林学士,曾巩登门拜访他后当场拜其为师。千万不要以为曾巩凭借初次见面就迸发出的才学光芒折服了欧阳修,纯属后者喜欢招收学生,用他自己的话形容:门下学子成百上千。
不过很快曾巩便脱颖而出了,他写了一篇《时务策》,其独特的文笔、深刻的思想让欧阳修大为赞赏。他不禁感叹道:我门下学子成百上千,但有曾巩这样的学生就心满意足了。
欧阳修的赞扬简直就是一场免费的宣传,以至于曾巩每写成一篇文章,不到半月便能风行天下,学子们不惜点灯手抄,恐怕自己知道晚了。
欧阳修之所以如此赞誉曾巩,是因为学生的文风深入老师的心思。不用想我们也能猜到,一定是风格自由的散文,否则曾巩也不会位列“唐宋八大家”。
从韩愈开始到北宋末年的近两百年间,文化界一直死守以华丽辞藻为核心的骈文。因为文体有诸多限制,导致很多人无法跟随自己的内心写出自然随性的好文章。由此可见,这八位文学大家当时身处的文化环境有多么艰难。
而环境的冲突很快也作用在曾巩的前途上,第二次考试又一次落于孙山之后,即使他的名号已经响彻全国文学圈,但依旧抵挡不住考官的判笔如刀。以至于欧阳修不避嫌疑,亲自为自己的爱徒鸣不平。
四、收之桑榆
第三次来京考试,曾巩订婚了。这是极不正常的情况。由于宋代官员的待遇好,以至于很多权贵家都流行“抢婚”。
就是放榜当天,各家都会派出仆人盯着金榜。一旦得知上榜的举人没有婚配,就会一拥而上将其抢到自己家中,让金榜题名的学子“强行”与权贵家的小姐订下婚约,双方达到一个利益结合。
可曾巩还没有考试呢,就由时任宰相的吕夷简亲自做媒,与光禄少卿晁宗恪的女儿订下了婚约。当然这也是有条件的,曾巩需要写一篇骈文,抨击自己试图改革文风的老师。
曾巩回答的也很干脆:宰相大人对不住,小生不擅写骈文。
而拒绝的结果就是他再再次榜上无名。而更为郁闷的是,当年那位叫王安石的小兄弟却金榜题名。一个少年得意,一个屡战屡败,曾巩的心情想必会有些失落。
不过事业的失利却换来爱情的甜蜜,在准老丈人晁宗恪的强烈反对下,女儿还是选择嫁给了曾巩,这场特殊的婚礼我们一般称之为“私奔”。
五、风云变幻
之后曾巩迎来了第四次科举的失败,更为打击的是老师欧阳修也被贬谪,并写下了那篇大名鼎鼎的《醉翁亭记》。
直到十一年后,重回京城任职的欧阳修任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的主考官,曾巩顺利考中进士。我们不用怀疑里边是否会有什么师生包庇的情节,因为欧阳修对曾巩的文风实在是太熟悉了,即使不写名字也能看出哪份试卷是自己爱徒的。
那一年科举可以说是群星荟萃,由于欧阳修的慧眼,嘉佑二年一共点中了几位对中国历史颇具影响的学子,他们分别是曾巩为代表的曾家兄弟,还有两位来自四川的兄弟——苏轼与苏辙。
那一年曾巩三十八岁,不过又如何呢?
参考资料:《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曾巩故事》《唐宋八大家的故事》《宋代科举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