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中国历代名将里,要论哪位“良将”,在历朝古诗里“出镜率”最高?十分热门的一位,就是西汉“飞将军”李广。


虽然在抗匈战场上,与匈奴厮杀了一辈子的李广,却在多次关键大战里撞上霉运。但在热血澎湃的历代名诗里,这位铁汉却叫多少诗人顶礼膜拜。比如以大气恢弘著称的唐诗里,李广就是绝对的明星,其“夜开甘泉宫”的风采,“兵气天上合”的英姿,“万里授横戈”的威武,“当锋虎阵摧”的辉煌战功,无不在唐诗里大书特书。至于“白首没三边”的悲情,“苦战功不赏”的虐心人生,更叫多少文人感同身受,咏叹连连。


如此“明星级”的待遇,别说是李广之后的名将们,很少有人能追近。就连李广同时代的“抗匈战神”们,也是望尘莫及。比如汉武帝时代多次痛打匈奴,上演“漠北大捷”与“封狼居胥”神迹的卫青霍去病舅甥,尽管在战争史里早已封神,却在历代诗词里长期“遇冷”。就连卫青戎马生涯里“直捣龙城”的辉煌,也被唐朝大诗人王昌龄大笔一挥,“移植”到李广身上。唐朝大诗人王维更有名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你卫青霍去病能打又怎么样?不过就是命好,比人家李广差远了。


那为何李广就这么红,即使强如卫青霍去病,也只能在诗人笔下乖乖被李广“踩”?总的说来,就是下面两条重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以人格魅力论,李广无论人品能力,都是“完美军人”的代表。更符合历代诗人们,对于“大英雄”的所有定义。


作为一位汉朝将军,李广惹争议的话题不少,比如他那“斩霸陵尉”的激愤,又比如他“有将才无帅才”的军事能力。特别是“非大将才也”的用兵能力,也正是他与卫青霍去病等牛人的最大差距。但没争议的,却是他卓越的军事素质。


比如他那常被史书们大书特书的骑射水平,实战中“发即应弦即倒”的精准射杀能力,“和平”时“杀虎”的英姿,早在李广征战北方的年代里,就不知圈了多少粉。尤其见证他英雄本色的,还有战场上一次次神奇演出。雁门大战里他战败被俘,竟还能抢了一个匈奴骑兵的弓箭好马,在数百匈奴精骑的追击下成功逃脱,顺手还射杀了好些匈奴兵。如此“胜利大逃亡”,“大片”“神剧”都没几个敢这么拍。


而在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汉匈大战上,后世军事迷们常津津乐道这一年霍去病打得匈奴“失我祁连山”的壮举,但同年的李广,则再次上演了孤胆英雄式的表现。率领四千骑兵轻敌冒进的他,开打就被匈奴左贤王的四万大军包了饺子。但就是这“一比十”的绝境下,李广冷静把部队结成圆阵,亲自站在第一线指挥,端起大黄弩击杀敌军。以伤亡过半的代价顶住匈奴的狂攻,等来了次日的援军。


虽然这一仗,汉军还是由于战术失误,遗憾“放生”了左贤王。但李广的全程表现,却俨然如战争电影里的“孤胆英雄”形象,打得可圈可点。


而且,多次上演“孤胆英雄”表现的李广,虽然长期身居高位,却是一贫如洗。他的俸禄赏赐,几乎都分给了部下兵将。一生廉洁奉公的他,戎马四十年,几乎每天与士兵同甘共苦。甚至士兵没饭吃,他也不吃,士兵断水,他也不喝水。因此漠北大战后,当他去世的消息传来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这样一位智勇双全,品德高尚的军人,无论战功多少,都无愧汉代军人的楷模形象。自然也令后世一代代诗人为之感召,咏叹出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


第二个原因,则是李广的悲剧人生,让后世的多少文人,都生出了太多感同身受。


在这一条上,古代文人们每次说起李广,卫青霍去病二位英雄都“习惯性躺枪”。比如那位宋亡后悲愤隐居的黄震就认为“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青霍去病痛击匈奴的武功,比起李广来“不值一钱”。类似的论调,也在历代许多文人间颇有市场,无论写诗做文,只要“夸李广”,都要把卫青霍去病拉出来“踩一踩”。


为何如此,因为李广一辈子的戎马生涯,有太多的让人虐心处。汉朝抗击匈奴的战将里,他是老资格的一位,早在汉朝“和亲换和平”的屈辱年代里,他就战斗在抗击匈奴的第一线。汉朝对抗匈奴的经验、信心、胆气,就是以李广为代表的军人们浴血换来。但大好年华的他,却生活在承平的文景之治年代,连汉文帝都对他发出遗憾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但等到汉武帝反击匈奴的热血时代到来时,两鬓斑白且早盛名在外的李广,却是更“不遇时”,除了全军覆没的雁门之战,孤军深入的“左贤王大战”外,李广干的更多的,是“苦力活”,卫青收复河套的河南之战,就是靠了李广在右北平苦苦防御,成功牵制了匈奴。他担任右北平等地郡守期间,更是打造了钢铁防线。汉军能够转守为攻,深入草原打击匈奴,守住“基本盘”的李广,其实劳苦功高。


但这些“苦劳”,在汉王朝的“评功”体制下,无法为李广带来“封侯”的荣耀。而在汉匈漠北大决战时,侧翼出击的李广又不幸迷路,再次与“封侯”擦肩而过,他本人更因此触发军法遭问罪。“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的李广,就这样选择了悲愤自尽。这坎坷的戎马生涯,不但当时惹来了多少痛惜泪水。在后世多少文人眼里,更是读得感同身受,怎能不以诗文写下悲愤?


相比之下,战功卓著的卫青霍去病,其成功方式在许多文人眼里,就是“拉仇恨”了:本身就是外戚身份,靠着汉武帝的提拔一步登天,迅速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主将。而且还在汉武帝的宠信下,每次都轻松调动最优质的资源,不但包括李广在位的各路名将为其“干苦活”“打下手”,且其手中的兵马也是最精锐。“成功速度”如此之快,偏偏又拥有卓越的军事才华,上演一次次横扫沙场的伟业。比起李广封侯的艰难,怎能不惹来“嗟叹”?


于是,一边是“李广难封”的悲情,一边是外戚卫青霍去病的“随随便便成功”,这鲜明的对比,也就成了后世诗人们创作的“富矿”,要么拿来咏叹怀才不遇,要么用来抨击身边的不公世事,要么用来仰慕英雄。而李广,也就因此跟着“大红大紫”,成了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大明星”。


但话说回来,那些“咏李广”“踩卫青”的诗人们,绝大多数都是军事门外汉。那一首首血脉偾张的军事诗篇,打的主要是“感情牌”,却是极少算“军事账”。当李广被大书特书的同时,公认“暗合孙吴,时称卫霍”的卫青霍去病,其辉煌的军事伟业与深远的军事影响,也就被悄然“矮化”。这类诗歌,可以承认其不朽的文学才华,却当不得历史看。


因为,无论诗人们在咏叹里,添加了多少个人情怀,李广与卫青霍去病,都是无可争议的,中华民族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的风采事迹,当得起后人超越历史的敬意。这个事实,不会因任何一首诗改变。


参考资料:李颖《浅谈唐诗的李广意像》、王小甫《汉匈战争三百年》、《汉书》、《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