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中国古代各路“争天下”的枭雄里,败得叫人连呼突然的,当属明末李自成。


这位穷驿卒出身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在惨烈的明末农民战争里越挫越勇,终于以号称百万大军的阵仗拿下北京城,叫明末崇祯帝悲戚戚煤山上吊,眼看就是新朝立国的节奏。谁知山海关前败了一场,运势就陡然下跌,先被打出了北京城,接着被人一路压着打到底。前后占领北京不过四十二天,大好江山竟就全丢光。


这“起得快衰得更快”的“奋斗历程”,也叫好些后人连呼不解。拜好些野史所赐,人生巅峰时的李自成,也常是一幅腐化堕落的形象。“李自成腐化太快丢江山”的说法,也一直很有市场。但如果细看其整个“人生曲线”,“腐化太快”这事儿,真扛不起李自成脆败的大锅。


那败因到底为何?这就要先弄清楚一个事实:拿下北京“坐江山”的李自成,究竟有多“腐化”?


一:并不腐化的李自成


虽然在明清之交的各类史料里,有关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北京后“腐化”的描述有一箩筐。但是许多真实性极高的资料,却告诉了我们另一个真相。


比如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城时,惶恐不安的北京官民们,看到的却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明朝工部官员赵士锦的《甲申纪事》里,说起农民军,都是一口一个“贼”字,却也描述农民军士兵进城时“但不抄掠”,如果有士兵敢浑水摸鱼抢劫,立刻被“以手足钉于前门栅栏上”——不但处死,还要示众。如此表现,比起杀良冒功成常事的晚明军队,俨然面目一新。


如果说赵士锦的记载,还只是说的入城当晚的情况。占据北京的几十天里,入城时纪律不错的农民军,又“腐化”了吗?妻女都在农民军打进北京前自尽的明朝官员杨士聪,虽说恨李自成恨的咬牙,却还是在《甲申核真略》里澄清说:在是年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从山海关兵败回京前,北京城里的李自成农民军,纪律一直很严明。撤离北京前,才算彻底撒了欢。


甚至,就连被后世大书特书的农民军“追赃助饷”事件,在杨士聪的笔下,受害的绝大多数都是北京城的官宦公侯甚至厂卫太监,虽说行动十分酷烈,但普通北京百姓,当时很少受到骚扰。所谓“农民军奸淫掳掠”的传言,在他看来都是“大属妄语”!


当时京城的社会秩序也稳定。描绘了不少农民军“烧杀抢掠”场面,也被杨士聪条条批驳的明朝人陈济生,在写到农民军治下的北京郊区时,却也承认“今布帆安稳”,“居民稠密”“太平光景”,连盗贼都跑得精光。简直是崇祯年间时少见的情景。


那李自成本人呢?比起武侠小说里那个进京后迅速胡吃海塞的李自成,《明季实录》里的李自成,却是一个礼贤下士的形象。接见京郊百姓长者时,往往态度和蔼可亲,穿的依然是天蓝箭衣,举止生活都十分朴实。


可以说,虽然犯了很多错误,但比起明朝以前的多次农民起义来,李自成及其军队,在“抗拒腐化”这条上,已经做的很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并不腐化的李自成,却依然守不住这江山呢?


二:一句吐槽戳中的死结


比起各种“腐化亡国”的论调来,农民军“追赃助饷”时,李自成大将刘宗敏的一声吐槽,才戳中了李自成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当时的情况是,“追赃助饷”一直是李自成农民军固有的政策,也在占领北京后,被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等人,弄到了极其酷烈的程度。昔日崇祯帝信任的王公贵族,乃至魏藻德陈演等“阁老”们,全在严刑拷打中,一口口往外吐银子。拷打出的七千万两白银的“战果”,叫李自成这位“大顺皇帝”也受不了,当场埋怨刘宗敏下手太狠,却不想被皇帝训斥的刘宗敏,直接回怼了一句:“皇帝之权归汝,拷掠之威归我”。


如此“大逆不道”,李自成什么反应?他的反应,是一片默然。因为这句话,才点中了当时李自成,最大的难题:虽然顶着“大顺皇帝”的名号,但他的威权,比皇帝还差的远。


整个明末农民战争里,李自成的队伍,一度发展到号称百万人,但这百万人的队伍,却是来自五湖四海,通常多是各类农民军们,带着心腹队伍“入伙”而来。比起之前几个王朝的开国军队来,李自成的军队,只是各路农民军将领形成的松散联盟,大家各有各的势力,捧起李自成这个“盟主”,论话语权,与“开国皇帝”差得远。


这样的组织模式,在明末农民战争时,曾经起到奇效,可以迅速拉起队伍来。所以面对明朝的官军,农民军可以迅速形成联合,短时间聚集起压倒性优势的兵力。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军队的凝聚力极差,起的快衰的也快。


所以,即使成功攻克了北京城,但李自成的农民军,哪怕在巅峰时期,也称不上凝聚力强大的劲旅。打顺风仗能顺风顺水,打硬仗能力堪忧。比如宁武关之战里,面对名将周遇吉的明军精锐,兵力绝对优势的李自成大军,就险些啃不动,差点就想收兵回家。而在赌上明朝国运的河南之战中,一度被明军孙传庭部痛打的李自成农民军,内部险些闹分裂,好些将领当时就想捆了李自成向明军投降。如果不是崇祯帝关键时刻瞎指挥自断好局,这场恶战,李自成就险些闯不过去。


但是,闯过了这么多硬仗恶仗的李自成,直到占领了北京。其组织结构里的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拿下北京后,本就是“联盟”的农民军团队,各路大将们自然画地为牢,各有各的“蛋糕”,虽然凭着严明的纪律和身体力行,农民军暂时站稳了脚跟。但是,面对东北方向,武装和战斗力登峰造极的“关宁铁骑”与“清军八旗”,“起的快衰的快”的李自成军队,又有多少胜算?


如果,当时李自成的外部形势相对稳定,能够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建立完备的王朝制度,这“突然失败”的悲剧,也许不会上演。可是那个历史时刻,他没有这个时间,所以山海关战役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一个团队,如果只注重成绩的拓展,却忽略了内部凝聚力的建设,哪怕强如李自成,哪怕拥有多少雄心壮志。失败也无法避免。或许这,才是明末农民战争,留下的一个历史之外的思考。


参考资料: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梅毅《纵欲时代:大明王朝的另类历史》、钻石古宝典《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气势正盛,为什么马上就失败?另有隐情?!》、《甲申传信录》、《明季北略》、《甲申核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