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赵倡文


战国末期,尽管秦国异军突起,吊打六国,但好在赵、齐、魏、楚分别出了养士数千、声闻天下的四公子,他们是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在人们的印象当中,这四公子不仅身边人才济济,而且他们还都想有所作为,并且还都有所作为。按常理说照这样下去,不说六国,就是这四国在四公子的辅佐下,也足可以抵挡得住秦国的进攻!可不幸的是,这四国还是被秦给灭了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关于四公子的那些美名都是假的吗?我们不妨从这四公子的美名中去找找答案。


01


我们先来说说信陵君。信陵君的美名莫过于窃符救赵了。秦国攻打赵国,赵国眼看着就要抵挡不住,几次三番派人去向魏国求救。这就是窃符救赵发生时的历史背景。


传统的观点认为,魏王虽然向赵国派出了援兵,但却害怕秦国的报复,让部队驻扎在邺城这个地方停留观望。而信陵君呢?面对赵国的求救是心急如焚,因为再不救赵国,赵国就要亡了;赵国亡了,魏国也就危险了;救赵就是救魏。因此上,信陵君才在手下门客的帮助指导下,求魏王的爱姬窃得兵符,去解了赵国之围。


所养


窃符救赵虽然是信陵君人生的高光时刻,但我们要知道,这种观点是站在信陵君重义气、急人所急的个人立场来看待这件事的。如果把信陵君的所作所为放在魏国国家利益优先的观点上来看,信陵君这样做那可是破坏了魏王的整个战略布局。


一是魏王面对赵国的危局,显然是知道唇亡齿寒这个道理的,不然,他也不会派出大将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救赵。二是魏王让大军停止不前,不只是因为秦国的威胁——谁帮赵国,回头秦国就要收拾谁,更多的原因应该是魏王在思考着如何在这场角逐中取得利益最大化。简单地说,就是既可以坐山观虎斗,等秦赵两败俱伤再下手;也可以来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不管怎么说,魏王既然把大军派出去了,说明他还是不害怕卷入这场战争的,之所以行动迟缓,那也是为着争取魏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着想的。可信陵君的义气用事,窃符、杀死大将晋鄙,不仅使魏王站在国家层面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还白白损失了一员大将,要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我们可以这样子说,信陵君窃符救赵看似美名传千古,但他却让魏国失去了一次在列国争雄中,踩着别人肩膀胜出的机会。


魏国有信陵君,还不如没有。


02


关于孟尝君的典故可真不少,最出名的莫过于“鸡鸣狗盗”了,说的是孟尝君被困于秦国,多亏了他的两个会“鸡鸣”与“狗盗”的门客的帮助,才得以顺利逃脱。这个典故也使孟尝君赢得了一个不小看任何一个门客的美名,可人们在津津乐道孟尝君这一美名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或者说是有选择性地忘记了孟尝君和他的门客,在赵国犯下的滥杀无辜的罪行。


话说孟尝君逃出秦国,来到了赵国,便去拜访平原君。赵国的老百姓一听说大名鼎鼎的孟尝君来了,便如今人一样追起星来,里三层、外三层,想一睹名人孟尝君的风采。


孟尝君虽然名气大,可长相却不咋的,尤其是身高,明显是个残废。这让赵国的老百姓很是失望——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孟尝君应该是个身材魁梧的男子汉,可现在出现在自己眼前的却是个矮矬子。巨大的心理落差,使那些围观的赵国老百姓不由得窃窃私语起来:“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这薛公指的就是孟尝君,因为他的封地在薛,所以被称为薛公。


这老百姓说的虽然是实话,可孟尝君却听着很不受用,于是乎,便“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这堂堂的孟尝君听了老百姓的议论,竟然大怒,带领随行的门客,在砍杀了数百个赵国的粉丝,毁了一个县后,是扬长而去。


孟尝君快意恩仇,杀过人后心中是痛快了,但他却把痛苦留给了赵国的普通老百姓。这件事,一方面说明了孟尝君是个心胸狭小的人,一个仅仅为了一句话就发怒去随便杀人的人,又有何本事能带领一个国家走向富强呢?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孟尝君的门客大多是些不仁不义的匪类,这些杀人不眨眼的人就是再多,也根本不可能助力齐国强大起来。司马迁在写《史记·孟尝君列传》时就说:“吾尝过薛,其俗间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一个地方引进的不是治国的人才,而是“暴桀子弟”,要想治理好,那也是难啊难!


齐国有这样的孟尝君,还不如没有。


03


说起春申君黄歇,那可是个经历过不少磨难的人。他与楚太子完一起在秦国做人质,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闻得太子的老爹快不行了,便托关系找秦国的国王说好话,想让太子完回国竞争王位。可是秦王说什么也不同意。为了太子的前途,春申君便让太子完来了个金蝉脱壳之计,自己拼得性命不要留在秦国,让太子完回到楚国,当上了国王,这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


太子完当上楚王后,自然对与自己患难与共的黄歇高看一眼,不仅让他主持国政,而且还封他为春申君。至此,黄歇的付出得到了极丰厚的回报,可谓是名利双收。


这黄歇自从掌握楚国的实权后,确实也为楚国做了不少的事,楚国也一度因此而出现过中兴的气象。只不过这种气象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为什么呢?这还得从春申君的养士说起。


赵国的平原君听说春申君在楚国说一不二,便派使者,也就是自己所养的门客去拜访春申君,以求两国交好。春申君对这些使者是热情招待,让他们住在最上等的宾馆。而这些使者呢,不知是出于个人的自我表现欲,还是有平原君的授意,向春申君提出了一个要与其门客会见的要求,目的是向春申君的门客,夸耀自己作为平原君门客的富有,以此来彰显平原君善于养士的美德。


为了这次会见,平原君的门客特意在头上插上玳瑁簪,在腰中挂上剑鞘镶嵌有珠玉的宝剑,一副自命不凡的样子来到大厅。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春申君来见面的那些门客都穿着用宝珠做的鞋子。就这一着,就使赵国的使者,也就平原君的门客自惭形愧。


春申君的门客在与平原君的门客斗富中胜出了,他们在为春申君赢得光鲜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富可敌国的春申君当政后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大都是为了自己的享受与荣耀,根本就没有把心思用在楚国的治理上,更别说是让他带领楚国走向富强了。后来,春申君果然制造了楚国的内乱,自己也被杀身亡。


楚国有这样的春申君,还不如没有。


04


最后,我们来看看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司马迁老先生对平原君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说他是“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而,司马老先生在说完好话后,紧接着笔锋一转,说他“未睹大体”、“利令智昏”,并详细举例说明,说就是由于“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


长平之战的前因后果,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不妨来看看平原君另一个“未睹大体”、“利令智昏”的故事。平原君家附近有个瘸子,总是一瘸一拐地出来打水。一天,平原君一个美丽的姬妾在楼上看到了这个瘸子打水走路的样子,就不由笑出声来。


这瘸子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就找上门来,要求平原君把这个姬妾给杀了,与自己报仇。当时,平原君为了敷衍过去,就连说:“好,好,好!”平原君嘴里答应着,心里却想着说:“我那美姬笑一笑怎么了?你要求杀了她,也不是太过分了吗?”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过了一年多时间,平原君发现自己的门客越来越少,一问原因,有人告诉他说,因为他没杀美姬,失信于那个瘸子,这些门客看他不守信用都走了。于是平原君为了争取门客,便真的忍心杀了自己的美姬,并亲自登门向那个瘸子承认错误。


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司马迁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在传记的开头来写。初看,这样写好像是司马老先生在夸平原君“轻色重友”,可事实却是司马老先生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原君可是真不咋的。因为就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司马老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这一个“倾”字就告诉我们,这战国四公子为了谋得养士美名这个“利”,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变态地步。其中的平原君杀妾,就是为了赢得这个“利”而采取的“昏”招,因为即使他杀了这个妾,那些离开他的门客并没有如潮水般涌回来,而是“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这个“稍稍”真的值得玩味!这一方面说明,那些门客离开平原君,是因为平原君确实有自己的问题,根本怨不得那个美姬。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像平原君这样一个为了自己的名利而不惜杀掉与自己同床共枕的人,他的心是根本不会真的用在为赵国的强大上的,因为他时时想着的都是自己的利。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平原君执政不仅不能使赵国强大,而且还必定会昏招不断,给赵国添乱,后来的长平之战就是说明。


赵国有这样的平原君,还不如没有。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能得出个结论,尽管关于战国四公子的许多故事脍炙人口,代代流传,但放在战国那个你死我活的竞争中,以他们的人品和能力,是不可能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的,因此,这四个国家被秦所灭,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