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雍正王朝》里经典桥段很多,第43集“八爷分钱”的场面,是其中十分震撼的一个:身为和雍正帝从头斗到尾的大反派,垮台的八爷允祀淡定一脱外衣,甩出藏在衣服里的大把银票,然后把这笔总数上千万两的财富,尽数分给妻妾仆人们。给自己的“贤王”生涯,凄然画了个句号,更叫多少刷剧观众,一遍遍发出“八爷真有钱”的感慨。


那么,比起电视剧里的虚构剧情来,历史上真实的八爷允祀,能偷偷攒下这么多钱吗?


如果参考允祀的合法收入,身为“和硕廉亲王”的允祀,以《大清会典则例》的记载,每年可享受白银一万两的待遇。这么一笔巨款,他就是省吃俭用一百年也攒不下来。不过,如果放在康熙晚年至雍正帝在位早期的清王朝,对于位高权重的允祀来说,这笔钱,还真有的攒。


作为中国古代一段出名的“宽仁”时期,把“治天下务以宽仁为尚”挂嘴上的康熙帝,也叫满朝文武大臣们放心撒了欢,贪污腐败吃亏空等各种“搂钱妙招”层出不穷。作为皇子,在那个腐败年代地位扶摇直上的允祀们,捞钱的门路自然也极多。不过,真正为这些“龙子”们打开腐败方便之门的,却是康熙晚年的夺嫡之争。


拜太子胤礽不争气所赐,“储君位虚悬”的诱惑,自然让当时各位阿哥们瞪红了眼睛。可争太子这事,单枪匹马哪里够,必须得拉帮结派。除了各位阿哥之间互相结伙,跟各级大小官员更得勾搭连环。作为“热门人选”的允祀,更是精于此道。他多年如一日在官员间广结善缘,落下了“贤王”的名号。可这个“贤”字,可不是几句客气话就能有,必须是真金白银的好处。


于是,在这股越发火热的“朋党”风里,康熙晚年的大清吏治,也就不知不觉变味,依然捞点收点比起来,全都成了小儿科。这下全都成了明码标价的交易:“贤王”们把自家的心腹,安插在要害位置上,心腹们当然也要投桃报李,一边扩大自家势力,一边回馈给“贤王”们好处。于是很多以往上不得台面的规矩,这下都成了明规则。


大清的官场规则有多“明白”?以《皇清奏议》记载,当时官员间“馈赠”成风,但凡日常交际,不收点送点,肯定被当成异类。而且每一种“馈赠”都还有讲究:拜见上司有“见面礼”,生辰喜庆有“贺礼”,离任调职更有“别礼”,基本就是官运不息,送钱不止。而且州县官员“馈赠”督抚,督抚再“馈赠”朝中高官,简直是上下盘根错节的“产业链”。其中的“火热交易”,也正如康熙一声怒骂:“地方官吏谄媚上官……又转而馈送在京大臣。”


可是,就算康熙骂了又如何?人家老人家讲究“宽仁”啊,顶多骂两句撒撒气,该“馈赠”照样“馈赠”。由于“馈送”太火热,康熙年间的地方官们都有了“时尚”,平日很少在任地呆着,有事没事就往督抚衙门跑。京城大小衙门的官员,也是进了衙门就混日子,出了衙门就精神,全是“以奔走顺承上官为第一者”。精力全花在拉关系交际上,至于日常政务?那更是能甩锅就甩锅,大清的各级衙门,一片人浮于事。


不过,要论在这火热交易里最得利的,却还是以允祀为代表的“贤王”们:看看“产业链”就明白,地方官们送督抚,督抚们送重臣。银子在几个口袋间转来转去,还不是转到“贤王”们的腰包里?


就以允祀的铁杆弟弟九阿哥允禟来说,这位“八爷党”的骨干,素来“财运”极旺。比如他曾负责管理权臣明珠的八百万两家产,不动声色地刮足了油水。后来又做起了卖官生意,以三十万两白银的高价,把湖广总督高位倒腾给了贪官满丕,满丕到任后卖力折腾,除了给允禟源源不断送孝敬,还努力发展新成员,把当地的布政使按察使等同僚,都发展进了“八爷党”团队里,而且“贪庸一辙”,基本就是一窝蛀虫。


以允祀为代表的“八爷党”,那广结四方的“善缘”,以及允祀“贤王”的名号,基本都是这么操作出来的。至于允祀可以调用的财富?那也可以想。


而且,这来来往往“馈赠”的白银,也绝非自己买单。雍正帝的心腹鄂尔泰就曾一语道破,这帮人给“贤王”送馈赠时,常用的筹款方式,就是“坐视属员亏空”。也就是把公款弄成“亏空”,挪用了送过来。结果就是雍正登基时,才发现“内外府库无不亏空”,堂堂大清,眼看就是揭不开锅的节奏。


至于压榨搜刮民脂民膏?更是“结善缘”时常用的套路:以清朝名臣李发甲的统计,国家每征收一两银子的赋税,这些要“结善缘”的官员们,就会巧立名目加征,往往能加收到十两。多出来的部分除了揣进自己腰包,就是在“交际圈”里流动,变成“馈赠”的银两。“大人”们迎来送往的欢声笑语背后,是多少百姓的血泪。


以这类操作说,倘若历史上,康熙帝能多在位几年,这位“贤王”,真能很轻松攒下这笔钱。


看过这样的操作,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雍正帝会顶着“爱抄家”的恶名,以极度酷烈的手段,对大清朝堂上下严厉整肃——不这样,恐怕这大清,就得提前被吃干抹净了。


参考资料:杨亚东《雍正年间整顿吏治研究》、李伶俐《雍正时期反腐及当代启示》、《皇清奏议》《大清会典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