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


在名著《三国演义》第五回上演了一出大戏:“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为了突出未来天下三分的局势,罗贯中老先生在这一回,不仅记述了曹、孙两家,还给老刘家加了一把大戏——“三英战吕布”。虽然说起来很精彩,但其实,在正史上,真正讨伐董卓这出戏,还真没老刘家什么事。


甚至,连十八路诸侯——也是凑的!满打满算,真正来“勤王”的诸侯,也只有十三路。当然,即便只有13路,实力也远远大于董卓,可是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这次诸侯讨伐董卓之战,从过程到结果——都像在玩“过家家”。


一、矫诏讨伐


在说讨董正事之前,咱必须先说下“矫诏”这事,因为这是诸侯狠揍董卓的官方文件。


《三国演义》说,这份“矫诏”是曹操所发,但其实这纯粹是老罗的加戏。真正的矫诏发起人是桥瑁!


关于董卓的残暴、任性,咱就不多说了,反正这货的表现,那真是谁看着都烦,尤其是公元189年,还废了汉少帝刘辩。


无论什么时代,废立——这可都是大事,对于很多忠臣(比如刘虞等人)来说:汉少帝又没办啥坏事,你董卓咋能说废就废呢?但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诸侯来说:你董卓算老几啊?要废立也是我动手啊!


不管怎么说,废立这事,董卓算是捅了马蜂窝了!那是既惹了忠臣的心,也动了野心家的奶酪。


公元190年,东郡太守桥瑁就伪造了一份中央朝廷三公拟发的书信,大致意思就是:董卓这老小子不地道,诸侯们都来揍他!


接到这封信,你还别说,立刻就有十来路诸侯起兵响应,他们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此外,即便算上政治不独立的曹操、孙坚,一共也就13路人马。


而至于这封三公来信的真假嘛!那其实根本不重要,因为天下诸侯需要的,只是一个“正当”理由!


二、酸枣会盟


十几路诸侯都来了,那接下来就该推举盟主、统一指挥了吧?对!这就是酸枣会盟!可是,这个会盟,却很有“意思”。按理说,十几个省部级诸侯,平时那是谁也不服谁,可会盟当天,所有的诸侯却都开始谦让起来:


“谦让”一:袁绍当盟主。袁绍当时是渤海太守,这官虽然不小,但其诸侯中的刺史、州牧,都比他官大,可是在当盟主这事上,大家却一致推举袁绍当盟主,明面上的原因是“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可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各怀鬼胎的诸侯们——不好管!


就拿盟主袁绍来说吧:听说董卓废掉刘辩之后,袁绍的第一反应是——拥立宗室兼幽州牧刘虞为帝,而刘虞则是坚决推辞。


连盟主的小算盘都打得这么精明,其他诸侯的想法,那就更复杂了。


至于为什么是袁绍当盟主?首先是老袁家确实名气大,其次也跟袁绍的经历有关:先是杀尽宦官帮何进报了仇,后来又公开怼过董卓。所以,盟主就是袁绍了!


“谦让”二:诸侯会盟这一天,需要有人宣读誓词,可神奇的一幕又发生了,诸侯们再一次各种“谦让”,谁都不去读这个誓词。最后硬拉出来一个叫臧洪的人出来(《三国志 臧洪传》: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


不管怎么说,别别扭扭的酸枣会盟总算完了,那是不是应该像誓词所说的“并赴国难……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呢?


三、各种讨董乱象


嘿,我们又天真了!其实这场讨伐董卓之战,与其说清君侧,不如说是抢实惠:首先是抢名声,争取政治资本;其次则是抢地盘,趁着大军出动,那自然就是各种兼并小势力了。


(一)先看袁绍自封的车骑将军


既然是盟主,那就该作表率吧?可是袁绍却觉得自己渤海太守的官位太丢份,于是,袁“盟主”干脆自称车骑将军(仅次于太尉、骠骑将军的军方三把手),不仅如此,袁绍还给了“平民领袖”曹操“行武威将军”的官职。


这下好玩了,本来这讨董,就是讨伐董卓的“不臣之心”,可袁“盟主”现在却自己玩起了自封、封官的把戏,这可真是开了一个群雄割据的“好头”!


(二)其次看曹操的孤军奋战


必须说,此时的曹操几乎没有官位——在朝廷的名册里,他连个编制都没有。他此时,名义上归属于张邈。


但与磨洋工的其他联军不同,一腔热血的曹操,他是真想干翻董卓,匡扶汉室!可其他联军的小算盘,却是保持观望、保存实力,谁爱上谁上!


最后,十几路联军中,居然只有鲍信愿意曹操。无奈之下的曹操,只能联合鲍信,以及张邈的属下卫兹,带领一万多人,向西进军——讨董!


不久,曹操和这一万多新兵,就在荥阳汴水遇到了西北军的精锐,这一战,曹操可以说死里逃生,而他招募来的几千士兵也几乎损失殆尽。


而等到曹操退回酸枣,肺都要气炸了:十几万联军,还在“安稳”的喝酒聊天,简直就是来观光旅游!


(三)再看孙坚的遭遇


这十几路联军中,真正接连干翻董卓军队的,则只有后到的孙坚一路:先是在阳人城打败了胡轸、吕布的联军,顺手杀了倒霉蛋华雄;接着又在洛阳城下,把董卓正面击败;随后在雒阳,又把吕布打得满地爪牙。


按理说,友军胜利是好事吧?可有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内心里一点都不想让孙坚太突出!


彼时,孙坚名义上是袁术的部下,后勤都由袁术供应,可在孙坚阳人城之战之后,袁术就掐断了孙坚的粮食供应,理由也很官方:没有粮草了!


如果不是孙坚够强硬、够“正义”:我孙坚和董卓无冤无仇,现在拼命死磕董卓,还不是为你老袁家报仇吗?


孙坚的强硬表态,算是暂时稳住了后方的补给线,可在内心里,对袁术不反感,那是不可能!


而“戏耍”孙坚的,可不止袁术一个——还有袁绍。


公元191年,屡战屡胜的孙坚,眼瞅董卓退往关中,按照“江东猛虎”的性子,自然是准备“送佛送到西”,直接追过去干翻董卓。可就在此时,后院又起火了!


为了拉拢孙坚,袁术“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按功绩,孙坚当之无愧。可是“盟主”袁绍,却同时任命了周昂为豫州刺史,不但如此,袁绍还唆使周昂攻击孙坚的大本营——阳城。这一手,逼得孙坚只能回救老家。


前有弟弟袁术给孙坚断粮,后有哥哥袁绍平推孙坚老家。有时候,真是令人不得不“佩服”这二袁——从做事风格看,这哥俩真是亲兄弟!


(四)最后说说同盟相残


如果说自封官位、作壁上观、背后捅刀,这些还都属于暗地里的“小动作”,作为同盟,面子上还过得去。最后,人家关东联军干脆撕下脸皮,开始玩起了同盟相残——这就要说说刘岱兼并桥瑁这事了。


刘岱是兖州刺史,桥瑁则是东郡太守,虽然东郡属于兖州管辖,可刘岱只是刺史(类似纪委),并不能直接领导东郡,那想扩充地盘怎么办?刘岱就借口自己粮食不够吃,找桥瑁去借粮食。桥瑁一听:我自个儿粮食还不够吃呢,不借!


一听说不借,这刘岱算找到了“理由”,趁着桥瑁毫无防备的时刻,带着人马突袭并杀了桥瑁,直接兼并了桥瑁的军队和资源!这简直就是“黑吃黑”!


怎么说呢?讨董大战也不见你刘岱冲锋陷阵,杀同伴那可真是毫不手软!


遇到这种大事,作为盟主的袁绍是不是该管一管、尽一下责任?


不,袁“盟主”非但不管,连一声责骂都没有。可怜,讨董的首倡者桥瑁,不明不白就死在了同盟的刀下——白死了。至此,讨董联盟最后的“和善”面具,也算彻底撕碎了!


这样明目张胆的同盟相残,如果谁还想当急先锋、出头鸟,那就是纯粹犯傻了!关东联军,也自然开始走向了“散伙”!


四、结语


纵观整个反董战争,关东联军可以说败多胜少。这固然与关东联军经历战事较少、士卒不够精锐有关。可是,诸侯之间互相观望、勾心斗角、互相拆台,甚至伺机兼并,才是反董联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这样的政治生态,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也就进入了倒计时。


但在群雄竞逐的未来乱世之中,真正迸发出璀璨光芒的,还是只有少数真英雄,比如曹、孙。而经不起乱世考验的,都在淘沙大浪之中,逐步归于沉寂!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