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陆吾


纵观明代中后期的将领,功绩卓著者,以俞大猷、戚继光为首,二者皆成名于抗倭战争。但在后世看来,戚继光名声显然更大,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作为民族英雄的戚继光早已妇孺皆知,功成名就,而俞大猷则更悲催一些,相比之下黯然失色。


实事求是的看,在明朝中期的抗倭战争中,俞大猷的功绩其实是在戚继光之上的。从嘉靖二年到嘉靖四十五年,其基本上都在抗倭第一线,无论是作战次数还是歼敌数量,俞大猷当之无愧可排第一位,为抗倭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戚继光直到嘉靖三十四年才开始走上抗倭一线,从此开始崭露头角,然而此时已是抗倭战争中后期,明军已逐步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渡过了抗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同一时代的将领,相同的时代背景,二者各自统帅一方,转战南北,保卫大明,相同的平台,相同的经历,那为何戚继光会功成名就,俞大猷则黯然失色呢?有句俗语叫:成功之人自有其过人之处,这句话在戚继光身上也同样适用。


一、时势造英雄


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走马上任,调任浙江都指挥使抗击倭寇,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军旅生涯。元末明初,倭寇即开始骚扰和掳掠中国沿海地区,只不过人数较少,另外明初期国力强盛,重视海军、海运建设,倭寇未形成大的气候。嘉靖中后期,由于中日勘合贸易完全断绝,倭寇侵扰日益严重起来,北起山东,南到福建,到处受到劫掠,甚至不足百人的倭寇都可以越过北新关,经淳安、入芜湖,绕着大明的陪都南京兜了一圈,如入无人之境。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中枢的文官们恐慌了起来,开始重视海防,明廷不断的往东南沿海调兵遣将,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在其到任之前,俞大猷已然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数年,如浙东战役中其多次击败倭寇,后又在海上击破倭寇,焚烧倭船五十多条,威名在外。


戚继光到任后,着手从浙江等地招募农民,组成他的新军,也就是后来的戚家军。戚继光在苦抓军事训练的同时,对戚家军辅之以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保障,使得这三千人的军队逐渐成为了倭寇的克星。


从嘉靖三十八年开始,戚家军屡次攻坚、解围、迎战、追击,面对倭寇从未在战斗中失利。仙游之战后,抗倭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以戚继光、俞大猷等明军的防守,倭寇再也没有便宜可沾,逐渐散去,明朝的抗倭大业基本大功告成。


在抗倭战争中,成就了俞大猷、戚继光等将领,时势造英雄,俞龙戚虎的美名即来源于此。抗倭战争后,俞大猷与戚继光的人生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轨迹,戚继光督师蓟北,加强防守,提升战力,最终降服蒙古俺答,被明廷加封为“太子少保”,功勋显著。而俞大猷则被弹劾,虽后又起用,却再也无往日辉煌。


二、理想与现实


对比俞戚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二者处世的模式,是选择坚持理想还是向现实妥协,选择不同自然导致二者的人生轨迹全然不同。


俞大猷为人正直,是一名更具理想化的将领,“以古贤豪自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既不迎合权贵,也不讨好上司,坚持原则而不变通。纵观其一生,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两为都督,仕途坎坷,经常有功无赏,多次被参劾,要不因战事吃紧,恐怕早已命丧黄泉。


面对当时的环境,戚继光显然更现实一些,他清楚的意识到文官治下的明朝政府,并不欢迎也不允许强势的武将崛起,即使并驾齐驱也不可能做到。要想建立一番功业,只能向现实妥协,适应环境,而不能改变环境,和文官处理好关系,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比如在建军思想上,就能好清楚的体现两者的不同,对于明朝军队陈旧的卫所和军户制度,俞戚二人都提出过各自的建议。俞大猷是以将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其提出的建立现代化海军的建议,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建立统一的后勤保障,但当时的明朝皇帝及文官们显然不想也没有能力进行如此大尺度的改革。其提出要建立精锐部队的建议,领取优厚的军饷,且不能和社会上其他部门对流,显然不能解决存在的社会问题,相反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显然戚继光提出的方案更为现实,他建立的戚家军,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明朝的体制,除了兵源不同,在其它方面还是沿承旧体制下的一套,革新而又不脱离传统,尽可能做到不引起文官集团的阻碍,最终却取得了成功。


三、朝中有人好做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戚继光而言,其伯乐有二人,一为谭纶,二为张居正。


对于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后世也是争论比较大的,《明史》记载戚与俞“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再有王世贞记载的“时时购千金姬”一事,于是后人认为戚继光品行不端,主动攀附权贵,丧失了名将的气节。


但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未必就像史书上记载的那么势利,俗语说,朝中有人好做官,确实如此。在明朝这种文官治下的政府,武将的下场一般不会太好,俞大猷、卢镗、汤克宽等高级将领,都没有落得很好的下场,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拘禁、革职。戚继光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朝中大佬的支持,可以说是张居正成全了他,为他施展才华保驾护航。


然而戚继光没有将权贵的赏识当成升官发财的本钱,而是作为保家卫国的手段。《国榷》中曾记载:“非戚将军附江陵也,江陵自重将军耳”,张居正书信中也曾记载:“戚帅才略,在今诸将中,诚为希有”,张居正对于戚继光,显然是一种爱才之心,而戚继光对于张居正,更是报答知遇之恩。


正是在谭纶、张居正等人的全力支持下,戚继光先荡平东南沿海倭寇,后重整蓟州军备,使得俺答放弃边境骚扰,明朝北方边境战争平息。其一手创立的戚家军,即使其已去职,戚家军的战力依然强悍,以戚家军为种子的浙兵一直是明后期国防力量的主力,万历朝鲜战争,浙兵首登平壤,立下头功的就是戚家军。


参考文献:《明史·卷一百一十二·列传一百》、《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