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提起明代的海瑞,总会有人脱口而出:“海瑞?就是那个修理徐阶的大清官吧!”


清廉,似乎成了海瑞身上最显眼的标签。为官一世的海瑞小心翼翼地藏起了自己的功绩,低调到让人误以为他不过只是个有道德没能力的迂腐书生罢了。


近年来,随着大热读物《明朝那些事》的渲染,海瑞有道德没能力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海瑞绝非人们想象中的迂腐书生,今日一座繁花似锦的大上海,便是海瑞能力的见证者。


一、江南水患


上海,地处东海之滨,原为泥沙沉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自古便水患不断。早在朱元璋时期,就有“七月昆山海风,峻阜高陡皆为漂没,三州一千七百余家,尽葬鱼腹;太仓庚午海溢,漂没民田;吴县七月大风拔木,扬沙,埠邱园皆坍没”的沉痛记载,一场水灾瞬间夺走上千条人命,可见水患对江南百姓的影响之大。


永乐时期,明廷也想解决江南水患,为此朱棣专门派夏元吉前去治水,可江南水患并不容易治理,单是浩大的工程预算款,就让正处于永乐盛世的明王朝肉疼了好一阵子。


令人遗憾的是,纵使花了一大笔钱,明王朝依旧没有治理好江南水患,正如夏元吉在《苏松水利疏》中所说:“前代屡疏导之。然当潮汐之冲,沙泥淤积,屡浚屡塞,不能经久。”


此后,江南的水患就如同一只准备噬人的怪兽一般,时刻威胁着千千万万的百姓们。


江南是天下的“粮仓”,一旦受灾,将对明朝财政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此,当海瑞担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巡抚,统管十府后,立刻着手开始治理江南水患。


二、以工代赈


为了彻底解决江南水患这个老大难问题,海瑞一到上海,就亲自乘着小船勘察吴淞江段各处,记录下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随后,海瑞又潜心研究了《禹贡》、《三吴水利录》等水利学专著,并结合前人夏元吉的思想,制定了通过缩窄江面,借吴淞江的水势冲击疏通上海淤地的治水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海瑞在制定治水方案时极具战略性的提出了“黄浦夺淞”是大势所趋,并以超前的眼光提出了“由黄浦入海”的方针,时至今日,仍有遗惠。


方案制好后,经费问题又成了挡在海瑞跟前的拦路虎。治理水患的庞大花费即便放在永乐年间也是一笔巨款,更何况是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的隆庆时代呢。


但这些困难根本难不倒海瑞。通过实地走访,海瑞发现灾年饥民遍地,人力工资低廉,于是海瑞大胆的采用“以工代赈”的模式,将除水患和济饥民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靠着这一极具巧思的行动,海瑞先后任用了十三万灾民,既防止了灾民流离失所,又以低廉的费用完成了浩大的工程,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解决了经费问题后,海瑞又开始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由于海瑞秉公执法为官清廉,惹得一名按院觉得海瑞是故意在为难自己,一怒之下,这名按院不仅不配合海瑞治水,还处处和海瑞唱反调。


同事的打压,海瑞丝毫不放在心上。治水中涉及到的问题,海瑞全都一手抓,没几个月就完成了治水的工程。直到此时,当初刁难海瑞的按院才惊叹道:“万世功被他成了”!


自从海瑞治水后,整个隆庆年间,上海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水患。就连与海瑞不和的松江乡官何良俊也说:“前年海刚峰 ( 海瑞号刚峰 ) 来巡抚 , 逐一力开吴淞江 , 隆庆四年 、五年皆有大水 , 不至病农 , 即开吴淞江之力也 , 非海公肯担当 , 安能了此一大事哉? ”


如果不是海瑞在隆庆三年治理了水患,只怕之后两年的大水还会给江南一带造成不小的损失。由此看来,海瑞并非是只会空谈经史子集的迂腐文人,治水这项极具技术含量的工程,就是海瑞能力的最好证明。


三、后世影响


吴淞江疏浚成功后,困扰明王朝百年的水灾问题终于得以圆满解决。江南再度恢复了活力,成为物阜民丰的鱼米之乡。


同时,随着水患消除,吴淞口渐渐成为一处海运枢纽,越来越繁荣发达。随着经济的发展,四方聚集之人越来越多,终于令吴淞口开埠设城,成为了如今赫赫有名的上海。


海瑞就这么成为了上海城的奠基人,难怪就连清代的巡抚马枯也说:“ 修复水利 , 兼行赈济 , 水灾 宁息 , 事功告成 , 刊载典章 , 斑斑可考也”,充分肯定海瑞治水的功劳。


江南当地百姓更是对海瑞由衷爱戴,百姓们在民谣里亲切地唱道:“ 要开吴淞江 , 须等海龙王”,凭借着出众的实干能力,海瑞成为了百姓们心目中的“海龙王”,万世传唱至如今。可见,为百姓做事的人,百姓永远记在心里。


参考资料:黄锡之《海瑞与太湖平原治水》、马伯庸《没有海瑞,就没有大上海》、《海忠介公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