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刺猬

  01

  “哐当!”

  听这一声响,想必你已猜到,今儿个要侃的这桩历史公案是“司马缸砸光”。

  人命关天,正经点,是司马光砸缸。

  这一公案,出自《宋史》卷之一二五《司马光传》: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说,一群垂髫稚子,在院中嬉戏玩耍。

  其中有个小家伙,噗通,跌进水缸没了顶。

  眼瞅要出人命,其他小儿登时吓得惊慌失措,一个个全撒丫子跑没了影。

  眨眼之间,事发现场只剩下咱们的砸缸小英雄司马光。

  生死关头,司马光出手了:

  举石,砸缸,缸破,水泄,得救。

  整个施救过程可谓一气呵成,夺命危险就此化解。

  这个典故,意在表明司马光的聪明沉着,临危不乱,非常适合用来教化、启蒙孩童天性。

  但与笔者同在文史圈混得的D君,却对此嗤之以鼻:

  “喂,司马光砸的不是缸,是你的脑瓜,把智商砸掉线了吧?”

  02

  理不辨不明,那就论一论。

  可不等开口,D君已问,司马光砸缸的动机是啥?

  本能。

  这是笔者给出的答案。

  想想看,小儿落水,险情突生。

  在此状况下,其他孩童惊慌失措,四散而走,是出于本能;

  司马光没跑,亦属纯良本能使然。

  但D君反驳,难道就没有炮制之嫌?

  看看眼下,在这炙手可热的网红时代,今儿个美女怒砸手机,明儿个老汉暴砸豪车,一个个也真是拼了,噼里啪啦,无所不砸,且砸得有声有响,吸睛无数。

  至于个中蹊跷,其实不用动脑子,动动脚趾头,都能琢磨出个大概齐:博眼球而已。

  跟小龙虾进锅似的,越红越香,越香越红,越有滋味。

  D君继续嘚啵:

  小儿落缸,司马光砸缸,事先有没有碰过眼神?

  史载,“(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学习好还不够,品行也要好。品学兼优嘛。

  砸个缸救个人,好名气也便传扬出去了。

  况且,司马光是妥妥官二代,老爹司马池时任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县)县令,家境优渥。

  想让你掉缸里,一根棒棒糖的事儿。

  听着D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我暗暗卧了个槽:

  这哪是司马光,分明是“心机光”啊。

  03

  对“心机光”砸缸的质疑之二:他砸的到底是啥?

  缸啊。

  教科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司马光砸缸”嘛。

  焉料,D君立马翻到《宋史·司马光传》,手指“一儿登瓮”四字,再三追问:

  你睁大眼睛瞧清楚,登的是啥?

  瓮。

  重要的事说三遍,瓮,瓮,瓮。

  是不是脑瓜子嗡嗡的?

  那就对了。

  敞口为缸,缩口为瓮;

  水缸口大,水瓮肚大。

  这便是缸和瓮的区别。

  为证明司马光砸的是瓮,D君还搬出了马未都马老师,在某节目中对此桩史料的质疑。

  大意是,从文物论证角度来看,在司马光生活的年代,十一世纪的北宋,尚无能力烧制出直径达一米、能淹没一个人的大缸。

  而瓮,则随处可见。

  比如《宋史·岳飞传》中载:“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

  洪水泛滥,岳母抱着岳飞避难,坐的是瓮。

  岳母要坐缸,不翻才怪。

  武则天时,酷吏来俊臣查办同为酷吏的周兴,用的损招叫“请君入瓮”。

  如果“请君入缸”,岂不成腌酱肉渍酸菜了吗?

  我本嘴拙,只能喏喏:那就——司马光砸瓮吧。

  承认就好,尊重事实嘛。

  04

  但D君的质疑,仍在继续。

  下一个问题:司马光砸瓮,所使用的工具究竟是啥?

  面对追问,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常识储备,欲言又止:

  “光持石击瓮破之”,是石头吧?

  错!

  D君嘎嘣溜丢脆,再度否决,接着有板有眼分析起了当时情况。

  六七岁小儿掉瓮,能被水淹没,说明这瓮不小,至少得有一米二三高吧?

  如果瓮小,水浅,小儿爬起来就得了;

  或者司马光欠欠脚,伸伸手,把人拽出来,根本没必要砸它。

  再者,此瓮水满不破,说明瓮体巨大,壁厚且硬,不然,早涨碎了。

  而危险降临之时,司马光多大?

  7岁。

  一个7岁的孩童,能有多大力气?

  欲砸这夺命瓮,得需要多重一块石头?

  司马光能抱得动么?

  就算抱得动,能扔得动么?

  就算扔得动,就不怕扔近了,砸了自己的脚?

  除非,他天生神力,前朝李元霸投胎转世。

  敲黑板画重点,“群儿戏于庭”,谁家没事会在院中放几块石头?

  摆奇门遁甲,绊人玩啊?

  综上可见,在庭院里,能让司马光容易找到的,能拿得起、甩得开、砸得狠的,不是石头,而是~

  锄头。

  Ennn~~

  司马光抡锄头砸瓮。

  05

  嘚啵至此,D君的质疑愈发奇诡:

  当司马光高举锄头准备砸瓮时,有没有想过,这瓮是私人财物?

  一锄头下去,就不怕遭人索赔?

  绝非无稽之谈。

  插播:

  说一位妈妈带娃去购物,大热天的一个不小心,把娃给锁在了车里。

  然后,扭扭哒哒,进了商场。

  这厢逛得开心无比,那面,娃则被热得憋得几近窒息。

  堪称万幸,民警发现险情,情急之下,砸窗救人。

  和司马光一样,也是砸。

  咣当,哗啦——

  结果不消说,车窗碎了,娃得救了。

  民警却遭车主妈妈责怪并要求赔偿,不换玻璃,额跟你没完。

  不知道司马光那时候的人会不会这样?

  扯多了。

  再拽回北宋。

  即使司马光家里不差钱儿,能赔得起水瓮。

  那他自幼聪颖,老爹又是光山县令,耳濡目染,难道就不考虑在砸破水瓮的同时,万一伤及孩童该咋办?

  在可预见砸瓮会带来严重后果的情况下,若继续操作,很容易涉嫌故意伤害。

  这等触犯刑律的事儿,须得好好斟酌斟酌,盘算盘算。

  要不,把跑散的玩伴先找回来,或者喊几个大人到场,就跟现在老人摔倒扶不扶一样,给做个证见,以备不测?

  我的妈呀,再算计,再不砸,那倒霉孩子可真就没命了!

  06

  事实上,对“司马光砸缸”这一典故的真假考究与争论,网上网下,始终就没断过。

  D君则就坚决站队“假说派”。

  若想验证真假,需找到关键人证。

  即失足落水的倒霉孩子究竟是谁?

  只可惜,千年以来,人证成谜,始终不见于正史记载。

  《宋史》亦只字不提。

  好在经史家学者不懈追考,于《涑水记闻》中查到一条重要线索,称这倒霉孩子乃光州人。

  嘉祐年谱藏书也称此孩复姓上官,为光州的名门大户。

  循着这丝缕线索,上官家族的后人终于在《光州上官氏祖谱》中,找到了落瓮祖先的名字:上官尚光。

  但但但,D君却将嘴角撇到了耳根:

  知道《涑水记闻》是谁写的吗?

  司马光啊。

  自己写自己,水分几何?能信吗?

  没错,《涑水记闻》确是司马光亲手撰写的一部语录体笔记,载录了起于太祖、迄于神宗间北宋六朝(960年-1070年)的大量国故时政,为后世留下了极其珍贵可采信的详实史料。

  珍贵,可信。

  这回,你D君该服气了吧?

  谁知,人家脸色一甭,郑重其事道:

  “就算司马光砸缸是真的,那倒霉孩子是咋掉进去的?该不是司马光推进去的吧?”还是“心机光”。

  嗯,我去看会儿蚂蚁上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