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的奇葩程度,绝对有资格上头条。

  01

  这个关于皇帝与民间逗逼的真实故事,发生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的二月。

  是日,乾隆起驾河北易县,拜谒泰陵。

  泰陵是乾隆的老爹,清世宗雍正及发妻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的合葬陵墓,位于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

  皇帝出行,阵仗自然不小。

  这一路,侍卫环护,严防死守;

  所过之处,百姓无不远避,生怕一不小心惊扰了圣驾。

  那可是重罪。

  闹不好,一声咔嚓,脑瓜子便和肩膀互道珍重,就此别过。

  然而,当行至卢沟桥畔的古镇长辛店时,侍卫警觉,不远处有一路人,探头探脑鬼鬼祟祟,行迹非常可疑,且正在慢慢接近队伍。

  这可是个大情况。

  万一是刺客,后果不堪设想。

  侍卫首领使个眼色,但见三四个手下纷纷亮出家伙,呼啦围上。

  眨眼功夫,搂肩抹背,便把那可疑之人给揍趴下,摁住了。

  侍卫首领跨步上前,伸手就赏了一个大嘴巴子:大胆贼人,你一路跟踪尾随,意欲何为?

  那人见状,竟然脖子强梗嚷上了:你好好瞧瞧,贼有长我这般温雅状的吗?

  我是文化人!

  02

  这试图拦截乾隆的,还真是个文化人,姓冯,名起炎,字南州,籍贯山西临汾县。

  其身世比较可怜,原本姓赵,幼时老爹不幸亡故,老妈带子再嫁,遂从继父改作冯姓。

  后来,尽管冯起炎中了县学生员,但家境拮据,困顿不堪,以致年过而立仍耍单打光棍,没人肯嫁他。

  听口音,确是山西人。

  侍卫首领问,你一个读书人,不在家好好念书,大老远的你跑京城来干啥?

  当然是见皇上。

  我可不是追星,我有正事。

  冯同学边说边从怀中掏出一册手抄本,央求道,劳烦递给皇上。

  而此时,见车停下,前方戒备森严,乾隆觉得纳闷,就问发生了啥事?

  侍卫首领忙跑来回禀。

  乾隆听罢,好奇顿生,也想瞧瞧这冯姓文化人要给他的,究竟是啥神作。

  不看还好,这一看,啧啧,还真是神作!

  03

  冯同学呈送乾隆的手抄本,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30道关于《易经》和《诗经》的问答题。

  出题形式为,皇帝以《易经》发问,他则以《诗经》作解。

  譬如,请听题,皇帝问,“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冯同学答:“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

  你看懂了么?

  没看懂?

  那就对了。

  不光你没看懂,连乾隆也倍感发蒙,不知他扯的是啥淡。

  第二部分,依旧云山雾罩,乾隆也依旧晕乎乎,懵圈圈:同学,你这写的到底是啥玩意?

  冯同学听问,愈发得意牛掰:

  “窃谓陛下所读之书,莫大于《易》,《易》之一书,不有文王周公孔子,其孰言之宜乎?文王周公孔子而后,无人敢当真言之也。请为陛下当真言之,可乎?”

  大体意思就是说,皇上您读过的书,最高深的莫过于《易经》。

  对《易》这东西,除了文王周公和孔子他们仨,谁敢称真看懂琢磨透了?

  不过,我就敢。

  要不,我这就给你白话几句?

  乾隆正事在身,还要去祭祖呢,哪有工夫听冯同学闲扯?

  而且,他已瞧出,这家伙先送手抄本,后叽叽呱呱故弄玄虚,绝非只是为了显摆学问,一准儿还有其他事。

  果然,在做了大量铺垫后,冯同学总算入了正题:

  “臣之来也,不愿如何如何,亦别无愿求之事,惟有一事未决,请对陛下一叙其缘由。”

  我呢这次来,还真有一件小事,想请皇上您帮个小忙。

  啥事?

  说。

  嘿嘿,皇上给牵个线,保个媒呗。

  敢情,是求皇上给说媳妇来了,且不是一个,是俩!

  04

  “尝到臣张三姨母家,见一女,可娶,而恨力不足以办此。”冯同学说。

  “此女名曰小女,年十七岁,方当待字之年,而正在未字之时,乃原籍东关春牛厂长兴号张守忭之次女也。”冯同学接着说。

  “又到臣杜五姨母家,见一女,可娶,而恨力不足以办此。”冯同学又说。

  “此女名小凤,年十三岁,虽非必字之年,而已在可字之时,乃本京东城闹市口瑞生号杜月之次女也。”冯同学继续说。

  至此,乾隆总算听明白了,冯同学去他的张三姨妈家,见到了待字闺中的17岁小表妹,名唤小女。

  哇,长得真漂亮,我想娶她。

  可是,人家嫌咱穷,不嫁。

  冯同学又去他的杜五姨母家,又看上了可伶可俐的13岁小表妹,名曰小凤。

  我想娶她!可是,人家还是嫌咱穷,不嫁。

  一个13岁的小女孩,你也好意思起心动念?

  乾隆暗下不悦。

  冯同学却没看出乾隆不高兴,仍在舞舞乍乍,比比划划:

  皇上,你只需

  “差干员一人,选快马一匹,克日长驱到临邑”,跟张守忭说,你必须把闺女嫁给冯起炎;

  接着再去东城闹市口找杜月,说,你也得把闺女小凤嫁给冯起炎。皇上,你一句话的事儿,“则臣之愿毕矣”。

  嗯,皇上一言,我的终身大事彻底搞定。

  冯同学嘚啵嘚啵,唾沫横飞,差点喷到乾隆脸上。

  我老人家活了这么久,见过不要脸的,可真没过这么不要脸的,还口口声声说是文化人。

  文化人就你这德性?

  狂妄无知,寡廉鲜耻,想让我帮你包办婚姻,一次娶俩,美死你!

  乾隆心下那个气啊,当即一摆手,召来一个人。

  直隶总督袁守侗。

  老袁,这事儿交给你了。

  记住,一定要把冯同学给办得妥妥的。

  05

  袁守侗(公元1723年~1783年),字执冲,山东长山(今山东济南市)人。

  乾隆九年,中举人;

  乾隆十四年,授内阁中书;十八年,入值军机处,任军机章京;

  乾隆四十二年,由户部尚书调任刑部尚书,署理直隶总督。

  袁守侗操守清正,深受乾隆信任,屡被派往地方审办重大案件,查处贪腐官员。

  对了,云南布政使钱度贪污案、总督彰宝亏空兵粮案,以及震惊清廷的四川松岗站员冀谷勋侵蚀军需粮米案,皆是袁守侗一手查办的。

  所以,处理起小小的冯起炎拦驾保媒案来,纯属小菜一碟。

  及至谒陵归京,袁守侗很快就将初审判决,呈送乾隆:

  “查,冯起炎以婚姻细故私写呈词,欲于仪仗前呈递,实属蚩妄不法。其图娶人女,虽迹类疾迷,而语言尚属清楚,又安知非色令智昏,肆其狂吠?…胆敢于圣主之前混讲经书,而呈献措词尤属狂妄,核其情罪,较冲突仪仗为更重。故冯起炎一犯,应从重发往黑龙江等处给披甲人为奴。”

  披甲人,指受降后留居边疆的汉族、朝鲜族等降人,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为稳定人心,遇有朝廷大员犯重罪,多举家发配边疆,与披甲人为奴。

  乾隆阅罢,呵呵一笑,落了朱批!

  准。

  可怜冯同学,就这样哭天抹泪地被发配去了苦寒之地。

  06

  此桩公案,后被编入《清代文字狱档》,篇目为“冯起炎注解易诗二经欲行投呈案”。

  那么,冯起炎可怜么?

  鲁迅在《隔膜》中,也曾提及此案:“这何尝有丝毫恶意?不过着了当时通行的才子佳人小说的迷,想一举成名,天子做媒,表妹入抱而已。”

  在民间典故中,很多皇帝喜欢作兼职,抢媒人的差事。

  比如“宫女红叶题词,唐宣宗赐嫁卢渥”、“周太祖郭威保媒,柴荣迎娶符氏姐妹花”、“妃子口呼小宋,宋仁宗割爱让宋祁”等等,可谓流布甚广,脍炙人口。

  在鲁迅看来,冯起炎其实是个倒霉逗逼,是中了才子佳人小说的毒才遭了殃。

  但,也有人以为,冯起炎获罪,实属色迷心智,咎由自取。

  事实也是,因一己之私,而不知天高地厚,亦不顾廉耻,想让皇帝帮忙强娶民女,且贪得无厌,大小全收。

  此等货色,早早打发了上路也好,万一将来走了狗屎运,发迹发达,若不成欺男霸女的祸害才怪。

  这就叫,不作死就不会死。

  自认为有“文化”,多可怕!

  这事科举得负全责,闷出这么个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