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星

  
00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宁宗开禧元年,时年66岁的辛弃疾驻防镇江,登临北固亭上,写下了这篇名垂后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此时的南宋政局风云诡谲,宰相韩侂胄名义上力主北伐,但事实上却是典型的嘴炮爱国,并没有为战争做什么真正准备,整天幻想着一开打就能旗开得胜。

  起用辛弃疾也只不过是利用他的名望,并没有给他任何实际的指挥权。

  仅仅过了一年,和韩侂胄意见不合的辛弃疾就被解除了职务。几个月后宋军仓促北伐,被金国打得大败,淮南沦陷,南宋朝廷再次卑躬屈膝求和。

  彻底懵逼的韩侂胄,只能请求辛弃疾出山背锅收拾残局,然而当钦差赶到之时,辛弃疾已经一病不起。

  在临终之前,辛弃疾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杀贼!杀贼!

  年轻时热血,到死依然热血,南宋数一数二的热血青年辛弃疾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01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但是从幼年开始,命运就没有停止对他的嘲弄:

  第一,辛弃疾的出生地山东,此时已经被金国占领,汉人的地位低下,备受欺凌。

  第二,辛弃疾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由爷爷抚养长大。

  如果是一般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可能早已向命运投降,安分守己的在铁蹄之下做一个顺民,或者凭借才华在金国步步高升,安享荣华富贵。

  但是辛弃疾偏偏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

  17岁那年,辛弃疾在当地乡试中脱颖而出,前往金国首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但这次长途旅行,辛弃疾的首要目标却不是考试,而是刺探情报。

  辛弃疾的间谍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沿途的山川形势、交通路线,以及官府的仓库和守备情况;

  其次是燕京地区的兵力部署和调动;

  最后则是金国高层的政治格局和权力斗争。

  一个17岁的青年,不好好珍惜金榜题名的机会,更没有CIA或者克格勃的培训,单枪匹马就自发当起了间谍——这种在《谍影重重》和《火影忍者》中都难以想象的剧情,辛弃疾二话不说就干。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逆风前行的方向。

  02

  又过了四年,此时宋金两国的矛盾,已经一触即发。

  金国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开封,准备发动南征,毕其功于一役。在出发之前,完颜亮先吟了一首诗:

  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辛弃疾表示,写作这件事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还不如我们直接战场上见。

  就这样,20岁出头的辛弃疾就在济南附近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然后加入了附近著名起义军首领耿京的阵营,担任“掌书记”职务。

  这时候辛弃疾在义军中的一个朋友义端和尚,忽然叛变并且偷取了耿京的大印准备献给金军,耿京一怒之下要杀了介绍义端入伙的辛弃疾。

  辛弃疾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追回大印。

  一路快马加鞭,辛弃疾追上了义端,义端知道自己打不过,于是苦苦哀求看在两个人的交情份上饶他一命。

  然而辛弃疾一点不给面子,手起刀落就砍下了义端的人头。

  说到做到,毫不犹豫,这就是热血青年辛弃疾的信条。

  03

  金国的南征大军,在采石之战中遭到虞允文率领的南宋将士迎头痛击,士兵哗变杀死了完颜亮。

  金国在战败之后,转而将主要力量对准了占领区内的起义军。

  南宋的王师迟迟不来增援,起义军孤军作战,形势越来越危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另谋出路甚至投降金国,首领耿京也不知道应该何去何从。

  辛弃疾建议:此时应该主动归附南宋朝廷,一旦山东无法立足,就将全军转移到南宋辖内,为抗金大业保留有生力量。

  耿京接受了这个提议,但是正在辛弃疾代表起义军与南宋朝廷讨论归顺事宜的时候,从大本营忽然传来消息:

  起义军将领张安国杀死耿京,带着几万人投降了金国——和辛弃疾同行的人都纷纷开始犹豫:

  如果回济南很可能会被杀死,而如果向朝廷求救,那么好不容易得到的封赏就会付之东流,自己的前途恐怕也要断送。

  当大家都在纠结之时,辛弃疾果断决定,带着五十人飞奔济南,诱出张安国,一举拿下叛徒。

  辛弃疾曾经多次在作品中提到刘备、曹操、孙权等三国英雄人物,还曾写过一句狠话: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五十飞骑闯入敌营,万千军中如入无人之境,辛弃疾的胆略,即使放到三国时代也毫不逊色。

  正所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豪放派词人向来以苏、辛并列为首,但苏东坡只是脑补战场上的画面,而辛弃疾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这一年,辛弃疾年仅23岁。

  04

  采石之战后,南宋朝廷没有抓住这次机会,后来又在符离之战一败涂地,主战派官员大都被调离要职,举国上下士气一片低迷。

  所有人都觉得,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此时25岁的辛弃疾,坚定地提出:金国并不可怕,只要上下齐心励精图治,收复河山大有可为。

  辛弃疾总共写了10篇论文,分为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内容,合称《御戎十论》,从战略和战术层面全方位说明了对金国作战的要点。

  辛弃疾认为,金国的迅速扩张背后危机重重,在连年战争下,其辖内的百姓尤其是汉族和契丹族人备受欺辱,无论在财政还是军事力量上都存在内部矛盾。

  南宋应该首先树立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心,不再向敌人缴纳岁币,然后做好军事动员,加强淮南地区的防务,以图率先向金国力量薄弱的山东发起进攻。

  辛弃疾从17岁开始就一直在搜集金国的各种情报,之后又在山东敌占区作战,对敌情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御戎十论》应该说是有相当可行性的。

  然而人微言轻,南宋朝廷高层根本听不进去这些意见,辛弃疾本人也被辗转调任各地:

  25岁,任江阴签判。

  26岁,改任广德军通判。

  28岁,改任建康府通判。

  31岁,改任司农寺主簿。

  33岁,改任滁州知州。

  这时候的滁州地处宋金战火边境,和当年欧阳修优哉游哉写《醉翁亭记》时的滁州早已天翻地覆,不但经济凋敝、灾祸频发,一不小心还可能成了金军的俘虏。

  然而辛弃疾不但毫不气馁,反而干得热火朝天,恢复生产、训练民兵、整备屯田,滁州城气象为之一新。

  在这期间,辛弃疾再次上书朝廷讨论敌我形势,但还是杳无音信。

  05

  35岁那年,辛弃疾离任滁州,不久后到了建康留守叶衡府上做了一名幕僚。

  自己的建议三番五次得不到朝廷重视,也没有机会建功立业,辛弃疾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辛弃疾登临赏心亭,北望被金国占领的神州大地写下了这首《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中提到了两位历史上的英雄:

  第一位是一生追求复兴汉室的刘备,第二位是立志北伐中原的桓温。

  在这个充满孤独、郁闷、失落的时刻,辛弃疾仍然以刘备和桓温的事迹提醒自己,时刻不忘收复山河的理想。

  此后的几年里,辛弃疾继续辗转在杭州、江西、湖北、湖南等你走马灯一样任职,不管到哪里都始终勤勤恳恳,还在湖南拉起了一支精锐的飞虎军。

  当然,辛弃疾还时不时上书提醒一下皇帝:咱们什么时候打回去?

  好好的日子不过,打什么仗?

  终于有一天,皇帝实在忍不住了,彻底罢了辛弃疾的官:回家种田去吧!

  06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这一回家,就待了二十年,除了和朱熹、陈亮等朋友谈论人生之外,就是喝酒写词。

  没想到这一写,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写人生感悟,有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写田园风光,有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写儿女情长,有这首《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都把辛弃疾列入豪放派,事实上辛弃疾的词随便拿几首出来,也足以碾压绝大多数婉约词人。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年近六旬的辛弃疾,已经把自己融入了天地万物,宇宙星辰。

  07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被朝廷抛弃的辛弃疾,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64岁那年,辛弃疾怀着一腔热血再次出山,担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此时的金国,果然如当年辛弃疾所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内部问题,因此一见到皇帝,辛弃疾就再次建言北伐,并且赶赴镇江积极备战。

  但辛弃疾没有想到,宰相韩侂胄之所以启用自己,只不过是想借助主战派元老的招牌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为自己掌控朝政增加筹码,并没有给辛弃疾真正的实权。

  无论是当年的《御戎十论》还是后来的上书,辛弃疾对于北伐始终是非常坚定而务实的,而韩侂胄则是完全的投机主义者,一看已经摆平了朝内的反对声音,就立刻把辛弃疾踢到一边,准备摘取胜利果实。

  结果还是如辛弃疾所料,仓促出征的宋军一败涂地。

  韩侂胄慌了,赶紧派人去找辛弃疾,让他担任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为了让辛弃疾背锅,韩侂胄这次是终于拿出真金白银了。

  但是辛弃疾早已看透了韩侂胄的嘴脸,坚决表示不干。韩侂胄走投无路,只能向金军议和,然后金军首领说:

  议和可以,把你的脑袋送过来。

  韩侂胄彻底慌了手脚,三番五次派人去请辛弃疾,然而已经来不及了。

  68岁的辛弃疾,在壮志未酬的悲愤中与世长辞。

  无论是在生命的最后岁月,还是在青年时期,辛弃疾有过苦闷,有过焦虑,但从不服输。

  真正的热血青年,一辈子都不向命运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