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岩

  这个传奇的段子出自明朝末年散文家、诗人王猷[yóu]定写的一篇散文《义虎记》。

  话说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春天,王猷定客居在会稽郡(今属浙江绍兴),有一天,王猷定在宋琬家做客,众人谈论起老虎。

  宋琬就聊起他同乡一个姓孙的贡生,嘉靖年间,孙某在山西孝义(今属山西吕梁孝义市)任职知县的时候,县里曾出现过一只非常仁义的老虎……。

  宋琬讲完了这段传奇的故事,就委托王猷定记录下来,写成《义虎记》一文:“县郭外高唐、孤岐诸山多虎。一樵者朝行丛箐中,忽失足堕虎穴。两小虎卧穴内……”

  大明嘉靖年间,孝义县城郊外的高唐山、孤岐山中有很多华南虎(“正龙拍虎”的男猪脚也许是根据这段历史)。一天清晨,有个砍柴的樵夫行走在茂密的竹林中。

  忽然,樵夫脚下一空,掉落一个洞穴之中,他借着微弱的光亮,发现眼前有两只小老虎,他意识到误入虎穴了。樵夫大为惊骇,摸索着寻找出去的路径。

  虎穴如同一只倒扣着的锅,三面是锋利如牙齿的石头,另一面是岩壁,一丈多高,上面长满苔藓,非常湿滑,这里就是老虎进出的小路。

  樵夫上蹿下跳,试了好多次都无法逃离,他逐渐绝望,“彷徨绕壁,泣待死”,哀嚎着等死。

  太阳落山的时候,虎穴洞口忽然刮来一阵风,老虎回来了。

  老虎自石壁而下,口中叼着一头麋鹿,它放在幼崽的身边,正要“分饲两小虎”,忽然发现了蜷缩在角落的樵夫。

  老虎张开血盆大口,低吼一声,怒目直视樵夫。

  老虎看了一会儿,仿佛是思考一样,随后撕裂开麋鹿,将一块肉送到了樵夫身旁,而后返回小虎身旁,躺下来搂抱着幼崽歇息。

  樵夫看老虎没有伤害自己的意思,这才把悬起的一颗心放下来,此时饥肠辘辘,他也不管生肉是不是好吃,填饱肚子再说吧。

  樵夫心想:这老虎是有吃食,若是到了早晨,说不定还是会吃掉自己,想着想着,一颗心又悬到了嗓子眼儿。

  黎明时分,老虎醒来,一跃而出,到了中午的时候,这大虫又叼回来一头麂[jǐ]子,喂饱了幼崽,把剩下的一块肉送给樵夫。

  樵夫一上午没进食,饿坏了,抓起来就吃,感觉口渴,就喝下自己的尿液。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双方早就放弃了敌意,也没有了戒备之心,樵夫就和老虎逐渐亲近起来。

  小老虎逐渐长大了,有一天,老虎背着小虎走出山洞,樵夫又陷入了绝望,他忽然仰天大嚎:“大王救我!”

  不一会儿,老虎果然返回来,趴在地上,示意樵夫骑上来。

  樵夫战战兢兢骑在老虎背上,老虎起身飞速窜出山洞。老虎放下樵夫,领着两个小虎走了。

  樵夫发现眼前怪石嶙峋,茂密的丛林根本没有道路,四周连鸟叫声都没有,寂静得令人恐惧,继而猎猎风声自黑洞洞的丛林中传来。

  樵夫再度绝望,于是大呼:“虎大王!”

  老虎并没走远,听到叫声,转回身看着樵夫,樵夫跪下来恳求道:“承蒙大王救活了我,如今您老丢下我,弄不好凶多吉少,您老救人救到底,把我送到有路的地方,我就算死了,也不会忘了您老的大恩大德!”

  老虎仿佛听懂了一样,等樵夫走过来,引领他走到了一条山路上,然后转身看着樵夫。

  樵夫和老虎告别的时候,许诺说:“我是西关的一个穷人,此后一别,说不定就不会再相见了,我回去之后,养一头猪,某月某日,我在西关外邮亭之下等候大王,别忘了我的话啊!”

  老虎点点头,樵夫忍不住落泪,老虎也像很伤感的样子。

  樵夫失踪一个多月,忽然返回家中,一家人喜极而泣。到了约定的日子,樵夫家正打算宰猪,老虎却提前来到了西关外邮亭。

  附近居民发现老虎出没,大骇,于是喊来猎户,关闭了邮亭的栅栏,很多人抄起木棒、火铳,来到了邮亭,众人商议要活捉老虎献给当地的孙县令。

  那个樵夫闻讯赶来,对众人说:“这只老虎有恩于我,请诸位不要伤害它!”

  众人不听,还是捕获了老虎,送到了县衙。樵夫就在县衙门前击鼓喊冤。

  衙役将其带上大堂,孙县令很生气,问他为何替老虎喊冤。

  樵夫于是就把自己的神奇经历告诉了县令。孙县令不信,樵夫说:“我愿给大家做个实验,若我说得不对,我甘愿接受惩罚!”

  官吏于是就把樵夫引到了老虎身旁,樵夫抱着老虎脑袋痛哭:“救我的是不是你,大王你点点头。”老虎果然点点头。樵夫又说:“大王是不是去西关和我约会?”

  老虎再次点头,樵夫说:“我会替大王向大老爷请命,若不答应,我愿陪着大王一起死!”

  老虎难过地流下眼泪,当时围观者多达数千人,无不为之叹息。

  孙县令大骇,于是命衙役释放了老虎,驱赶至邮亭下,老虎在那儿发现了樵夫给他准备的猪肉,吃饱之后,老虎望了一眼樵夫,随即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后来,当地百姓把邮亭称作“义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