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瓦砾

  01

  明朝工业很发达,但是因为没有打假部门,所以造假也做的很不错,有的人可以用纸伪造成皮革制品,造假技术炉火纯青,从外表看和正品一模一样,只是不能见水,一下雨就完蛋了。

  02

  当今打工人,不论996还是007,考勤是少不了的,指纹打卡、面部识别总有一种方式会提醒你:别睡了,打工人,起床打工吧!否则,轻则罚款无数,重则饭碗不保。

  在明朝,京官的上班却自由了很多,早朝因为“睡过头”“堵路上”失朝的京官大有人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成祖忌日当天,在奉先殿祭礼,文武百官竟然有1118人一起放了宪宗皇帝的鸽子。

  宪宗一没罚钱二没罚跪,大笔一挥,大家去运灰!

  根据官品不同,运灰数量不一,三品以上的运灰五千斤,四品以下的三千斤,九品以下的一千五百斤。

  请病假?

  那得让锦衣卫检查上报后再说,找了太医开假病假条的,一经查证,更得运灰!

  正可谓“今有打工人,明有运灰臣”。

  03

  说到上班,就不得不说一说工资待遇的问题。

  明朝的官员不好好上班,应该是和薪资待遇脱不了关系的,毕竟明代实行的是薄俸制,俸禄相当微薄,坊间有言:俸禄之薄,无以逾明者。

  明朝官员之所以工资如此之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受元代薄俸制影响,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另一个,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创始人明太祖朱元璋觉得官员太有钱了无法体恤民众,所以大家要生活水平一致才行。

  最关键的问题,不仅给的少,还不正常发,本来应该是要发粮食的,时常会拿贬值的钞票、过期的调料、颜料、衣服被褥等代替。

  除此之外,官员辛辛苦苦干一辈子,到最后告老还乡还没有退休工资。

  实在太惨了,难怪大家都不好好上班…

  04

  说起明朝,自然不能少了赫赫有名的锦衣卫。

  锦衣卫建立初期,定位是“皇帝亲兵”,是皇帝的侍卫。

  随着皇权统治的加强,锦衣卫的工作职责也越来越多,既要负责皇帝的安保工作,还得充当皇帝耳目负责收集情报,同时还要负责司法案件的侦查和审讯,甚至要承担仪仗队的功能。

  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在这些正事儿之外,锦衣卫也会负责一些“不正经”的工作,比如——养大象!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养大象。

  而且,不是每一个锦衣卫都有资格获此项殊荣,锦衣卫系统中,有一个专门负责照料和训练的大象的机构,叫做“驯象所”,往往只有有背景的世家子弟才有资格在这里养大象。

  为什么要驯养大象,是因为在中国人观念里,大象被视为“太平”的象征,需要出席各种重大典礼和仪式。

  05

  明英宗时,将每月逢二日(初二、十二、二十二)设为经筵(为皇帝讲解经史特设的讲席),在经筵结束后,按照惯例要进行赐宴,这顿饭,不仅参加经筵的官员可以吃,而且还允许他们携带仆僮一起,甚至还允许仆人们带着饭盒,吃不完还能打包带回家。

  不过后来,因为这项规定太过“人性化”,加上皇帝自己也越来越不重视经筵,导致参加经筵的官员们越来越懈怠,往往只看重“筵”,而忽略了“经”,给皇帝将什么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带着家里最大的饭盒去蹭饭!

  所以明后期就有了“吃经筵”一说。

  06

  当今社会,骂人是个常见的事儿,看谁不顺眼可能张口就来骂上几句。

  但是,在明朝,政府为了扭转元朝遗留下来的不良社会风气,在大明律中规定不可随意辱骂他人,否则会被判“骂詈(lì)”罪,是会吃牢饭滴~

  不过明朝政府认为读书人的素质都比较高,即便骂人也不会脏话连篇,所以读书人并不受这条罪责的限制。

  所以读书人不仅可以骂人,能骂普通人,还可以骂政府官员。

  07

  明太祖朱元璋痴迷五行,甚至规定朱家子孙名字里必须带五行的偏旁,因为朱家子孙太多,“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的汉字不够用,甚至为此还发明了很多新字,例如“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安汞、朱均铁、朱在钠、朱成钴、朱成钯、朱恩铜、朱恩钠、朱恩钾、朱恩铈、朱帅锌、朱寘镧”等,有没有一种在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感觉?

  确实,元素周期表在翻译时,真的有充分参考借鉴朱家子孙的名字。

  08

  说起饮酒,很多人会想到酒文化久负盛名的大唐。

  但是真要论喝酒,其实明朝才是历史第一。

  明朝时酿酒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不论酒的品类还是酒的口味都是非常的丰富,朝廷不仅不征收酒税,还没有关于饮酒的禁令,甚至还有严格的酒制度,会给一些特殊的酒以身份和荣耀,并设有专门给宫廷造酒的皇家酒坊——御酒房和光禄寺。

  09

  如果你走在大街上,有个算命先生拉住你说以后会是个衣冠禽兽,你肯定会气的胖揍他一顿(当然,打人是不对的!)。

  不过这事儿如果放在明代,你可能就乐坏了,毕竟那会儿成为衣冠禽兽应该是所有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因为,在明朝,文官官服上会绣象征祥瑞的飞禽,如仙鹤、锦鸡、孔雀等,;

  武官官服会绣“能打”的走兽,如狮子、老虎等。

  衣冠禽兽是官员的代表,是尊贵的象征,是一种褒奖。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官员贪污腐败、压榨百姓,衣冠禽兽变成了贪官污吏的代名词,逐渐变成了贬义词。

  10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人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了痘接种法,以此来预防天花,自此天花这种疾病被克服,后来还传入了欧洲,让世人恐慌数十年的天花有了根治方法。

  11

  外号应该是很多小朋友童年时的阴影,其实这个事儿在明朝官场也挺常见。

  明朝的士大夫之间会从籍贯入手给别人起外号,比如畿辅人是“响马”,,陕西人是“豹”,山东人是“胯”,,河南人是“板肠”或“偷驴贼”,山西人是“瓜”,苏浙及徽州人是“盐豆”,江南人是“水蟹”,湖广人是“干鱼”,四川人是“鼠”,江西人是“腊鸡”,两广人是“蛇”,福建人是“癞”,云贵人是“象”,这如果吵起架来,应该相当精彩。

  12

  明朝从朱棣时期开始设立内书堂,专门用于教导太监学习文化知识,进入内书堂的太监相当于普通文人进入了翰林院,称之为“内翰林”,由朝廷中学识渊博的大臣来教授儒家经典及诗词,完全是按照科举制度来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学识见解与通过科举考试提拔的官员旗鼓相当。甚至部分特别优秀的会进到一个叫“司礼监”的部门,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辅助皇帝阅览奏报文书、批示奏章等。

  13

  在明朝,宦官管理机构统称“二十四衙门”,除了前面说的“司礼监”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由太监组成的部门,其中有一个叫“宝钞司”,虽然名字挺高端大气上档次,可是实际上就是一个给皇帝造草纸的,不是算题的那个草纸,是上厕所用的那个,我们现在称之为——卫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