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岩

  
海市蜃楼,亦称蜃景,现代科学界的解释是一种光学折射、反射现象,地面的建筑、山水、人物等物体被折射在大气层上,形成一种虚像,一般出现在特殊地理环境中的特定时间。

  古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眼中的海市蜃楼是天上神仙生活的场景,如果出现兵马、战车,则被认为是阴兵过境,最早记录海市蜃楼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

  这段话的意思是:战国时期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帝王都先后派人去海上,寻找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州”等三座神山。

  相传在渤海里,有很多人看到了神山,路程看上去并不遥远。

  有人接近过神山,看到山上有很多神仙,还有长生不死的神药,动物都是白色的,宫殿则都是黄金白银材料建造的。

  等到了山脚下,神山却落入海底,进一步接近,船就会被风浪吹走,始终没有人能真的登上神山。

  这段记载很明显就是海市蜃楼,而在古人眼里,却成了神仙的生活场景。

  司马迁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说法:“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

  认为是一种气体幻化成的虚像。宋朝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发生在登州府(今属山东蓬莱)的奇闻异事。

  海上出现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当地土著称之为“海市”或“鬼市”,认为是蛟龙吐出的“蜃之气”幻化的。沈括却不这么认为,但又无法解释清楚。

  欧阳修曾出使河朔,路过高唐县(今属山东聊城),他居住的驿馆上空有如鬼似神的一些怪人,从空中走过,车马行驶和人畜发出的声音清晰可闻。

  沈括听高唐的父老说:二十年前,高唐县也出现过大白天有车马经过的奇观,人畜历历可见,人们说得非常详细,沈括没有做太多的记录。

  南宋遗民、爱国诗人林景熙迁居吴越海滨躲避战乱,曾目睹过海市蜃楼奇观,记录在《霁山先生集》一书中:他在阅读《汉书》时,看到“海旁蜃气像楼台”一段,认为并不可信。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春三月某一天,林景熙吃午饭的时候,家里的仆人告诉他一件怪事,说“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海面忽然出现几座山,此前从没有过,当地的父老都感到非常怪异。

  这和《史记》记录的神山极为相似,林景熙无比惊骇地走出门,当时颖川主人派仆人邀请林景熙,几个人登楼远望,果然是奇异的场景——“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如崪岫,隐见不常。”

  这里仿佛是非常繁华的地方,有城郭、台榭,居民宅院“数十万家,鱼鳞相比”,钟鼓楼飞檐清晰可见,精美建筑之巧妙胜过鲁班。

  过了一会儿,画面发生变化,或站立如一个人,或幻化成一头野兽,一会儿是“旌旗之饰”,一会儿是“瓮盎之器”,画面“诡异万千”。

  几个人目睹了海市蜃楼从出现到“冉冉漫灭”的全过程。

  历时大约三四个小时左右。

  林景熙在文章的结尾处感慨道:“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那些楼阁、人物都去了哪里呢?大海却还是原来的老样子。

  自古至今,很多幸运者在海上、江湖、沙漠、雪原等特定的环境中,目击到海市蜃楼的奇异场景,其中相对静止的画面很好解释,而场景幻化不定,且出现“现代人”看到“古代场景”的诡异现象,光学折射的解释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期待着科学界能早日揭开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