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类似下面的画风:
让我们从头说起。
1,为什么有人会质疑姜萍?
其实姜萍的新闻刚出来的时候,网上大多数人都是祝贺的。包括以前搞物理竞赛的同学,也在朋友圈转发了这件事表示恭喜。
我看到这图,还觉得这事绝对值得专门拍一部电影:
但随着达摩院给姜萍拍的那部纪录片传播起来,随着姜萍接受各大媒体采访,才有一部分人发现不对劲。
因为她对外的一些表达,和她初赛92分的成绩相差得有点大了。
于是大家提出了质疑。
比如视频里显示姜萍在黑板上解题:
然而这样一段证明里,出现了不少符号错误。
比如右上角的这个:
下面其实应该是求和符号∑,但怎么看这都像写成了“(+∞/2)”。
一位博主出来说这是字迹潦草的锅,他们有时候写快了也会写成这样,然后放出自己的笔迹作为证明:
但很显然,这一下就能看出来是潦草的∑,和姜萍板书有很大的差别。姜萍板书那个程度已经比较难用字迹潦草来解释了。
不止这样。
板书上的余元公式,姜萍也写错了,余元公式是数学分析中的重要结论和工具,按照姜萍采访说的学习路径,她对这个公式应该很熟悉。
但在板书中,她把 Γ写成了“T”,然后把z写到了角标上,写成了z次幂。
板书的证明过程并不算长,但有多处这样的明显错误。然而在出现错误后,她却得出了正确的证明结论。
所以质疑者认为这板书上的题可能并不是她解出来的,而是在抄笔记本上别人的解法。她本人可能并不熟悉这些符号。
然而如果连这几个公式和符号都不熟悉,那是绝对不可能在这样等级数学竞赛中获奖的。
然后姜萍接受采访,说她进行初赛的时候,说有道几何题没做出来,它的作图很复杂,没办法直观表现它的立体形态。
Advertisements
我看了下,初赛一共六道题,有可能和“几何”有关系,一共两道题。
第一题是送分题,选C,而且这最多算平面几何题,和立体形态没关系。
还有一题是第五题:
但其实这题和作图没啥关系。如果觉得这题需要作图才能做出来,说明她连题目都没看懂。
但要这题完全没看懂,一分都没拿到,那她其他题目必须几乎全对,才能拿到92分的高分。
可初中老师说她不是班上数学最好的,姜萍也说自己是上了中专后,才接触的高等数学。
学的是同济版《高等数学》、谢惠民《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Evans的《偏微分方程》这么一个顺序。
就算她把偏微分方程融会贯通了(很难),但初赛的题目,也大多和这个路径关系不大,也很难把其他题都做到几乎全对的地步。
可能有人要说了:
“从任何人的过去都能挑到这么几处疑点,这算什么实锤?”
这是实话。
但姜萍获奖后,接受的采访和视频一共就这么几个。然后几乎每一个都透露出,她的数学水平并没有考试分数展示地那么高。
加上这数学竞赛初赛几乎没有监考,全靠自觉:
而去年,姜萍老师王闰秋就和自己老婆同时参赛,最后几乎同分同排名。
所以有人怀疑她也正常吧。
2,为什么不质疑其他中学生?
这是现在微博上的常用话术,说就因为姜萍是女性,网友才质疑她。那么多上榜的男性就没人质疑。
其实应该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刷刷知乎,他们确实也质疑了其他入围决赛的中学生、中专生、大专生,最后查出来他们要么是数学专业的,要么曾经在闭卷的数学竞赛中拿奖。
甚至还有位15岁的初中生参加比赛的,拿了406名,网友也去查了他背景。
发现:
罗思源一直都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大神”。2023年6月,还是初二学生的他参加了全国高考,取得了622分的高分。2023年7月,这名初二学生又以全国第20名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更让人赞叹的是,2023年12月,还是初三的罗思源通过清华大学的考察,成功入选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批名单,获得保送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资格。
至于为啥质疑这些人的没质疑姜萍的多,那其他人也没有被各大官媒转发追捧啊。
姜萍想去浙江大学,然后浙江大学冷处理被网友狂骂“抓不住偏科人才”。
但其实如果数学特别好,参加闭卷的省数学联赛。进入省队或者国家集训队,是完全能用合理合法的路径升入浙江大学的。
你说我们国家的教体系,会漏掉体育天才、艺术天才、音乐天才,那都没问题。确实大部分地方都没那么素质教育。但你要说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会漏掉数学天才,我是不信的。
如果数学真的有天分,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下,其实有的是机会给她去表现。
有人说,姜萍都被各大官媒报道了,肯定是真的,你们连官媒都质疑吗?
只能说这是犯了诉诸权威的谬误,而且在数学上,这些媒体也不一定就权威。
3,姜萍也没法证明啊?
有人拿韩寒代笔的事情作类比,说姜萍现在陷入剖腹自证的状态了,没法处理。
但文科和理科是不一样的。
文科确实很难证明这东西当时是写的,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评判标准。
但理科,尤其是数学,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只要随便找个数学教授去和她聊几分钟,其实就能看出来数学水平到底如何。
之前那个参加数学比赛的外卖小哥,也是一大堆人质疑,他就开了个直播给大家讲他的思路。网友马上就服了。
现在已经有著名数学竞赛教练,表示“如果姜萍能证明她确实数学有这个水平,他给姜萍200万。”
200万并不是小数目,要做的事情其实也并不复杂。
建议可以考虑下。
4,质疑姜萍是性别歧视吗?
不是。
如果姜萍拿奖后,大家都用性别说事,用的论据是“姜萍是女的,女的肯定不可能拿数学竞赛奖”。那这叫性别歧视。
但现在的质疑根本就没有针对她的性别。
质疑的逻辑链条其实挺清楚的。
已知:姜萍考了非常高的分数。
但是:姜萍在采访和纪录片中展现的数学水平,并没有那么高。
而且:这比赛几乎没有监考,赛制不严。
同时:姜萍的老师曾经有作弊嫌疑。
推测:姜萍的成绩有水分。
这时候还硬要说“因为姜萍是女的,所以有人反对她”,属于经典的臆造一个靶子来打。
有学数学的女博主,在小红书质疑姜萍。结果被人骂“你怎么背刺自己的性别向着男人?”
就像前几天我们写的,北京有向导组织全女团带人上山徒步,结果迷路了,走到大半夜才下来,不少团员都摔跤了。
然后活动组织方出来道歉,开口就是“我也是LGBT”,意思是她是女同,绝对不会爱男。
感觉现在就是这样。
站队压过了做事,身份认同压过了事情本身。
但又不能说这事和性别没关系。
正如这两位博主所说:
如果获奖的是一位中专男性,我相信上面这些合理怀疑的人观点不会变,但也有一批人的观点会完全颠倒过来。
Advertisements
没办法,这些人只能理解几个简单议题,喊几个口号式的句子,造几个一看就很蠢的谣言。
再复杂的东西就理解不了了,你再问就只能骂人了。
基本所有问题里,那些最下三滥的谣言,最离谱的逻辑都是这些人贡献的。
可悲的是,这些谣言因为所有人都能理解,往往也是最受他们同类追捧的。
5,这事和你有啥关系啊,你们质疑姜萍的动机是什么?
这也是一个经典话术,微博现在不少大V攻击网友,说他们根本不懂数学,攻击姜萍是因为心胸狭隘,然后一通好骂。
也有人问前面那个赵斌教练,说这事对你也没啥收益啊,你赢了又怎么样?何必拿200万,甚至是坐牢去对赌。
赵斌说他就是求点真实的东西,没别的想法。
就一定要有所图,才能说真话吗?
最新消息是这次比赛决赛有29名选手,发了一封联名信,认为王闰秋的这种行为,涉嫌作弊,违背了赛事公平的原则,要求组委会查询他去年以及今年的试卷情况:
我觉得这个联名信的诉求挺好,因为它没有把矛头对向姜萍,而是对向了她的老师王闰秋。
仔细想想,其实姜萍并没有做啥,她只是个爱好数学也爱好服装的未成年女生,所有事情的嫌疑,其实都是指向王闰秋的。
希望应该对这事有回应的成年人以及组织们,能站出来做一些回应。
不要再躲在17岁女学生身后,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了。
相关报道:39名阿里数学赛入围者发公开信质疑姜萍,达摩院,不能再退缩了
今天,看到39名2024年阿里数学赛入围者发给大赛组织者的公开信。公开信一共有四页,用中英文书写,一共有39人签名,其中有5名入围者用了实名,他们的名字是徐晔嘉,孙嘉泽,陈启昊,金钰奇,张瑞祺,其他是匿名。他们分别来自哈佛,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新疆大学,西安理工大学,UIUC,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早稻田大学,马里兰大学,Rutgers等国内外高校(有点遗憾没有我的母校北京大学)。
公开信主要表达了他们对姜萍事件的质疑,质疑主要有三点:
1.在达摩院发布的纪录视频中,姜萍同学在黑板上解答一道数学问题时,其板书中出现了明显的书写错误,如将“∑”写作“之”,将“sinπz”写作“sinπ”等等,显示出她对这些专业数学表达式和符号似乎并不熟悉。
2. 复旦大学数学教授姚一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位曾看过姜萍同学答卷的同行评价她“LaTeX使用熟练”;然而,LaTeX是一种常应用于科技文稿撰写的排版系统,并非数学学习者所必需掌握的技能;且LaTeX对数学表达式的输入错误非常敏感,这与她在视频中频频出现书写错误似有矛盾。
3.有指控声称,姜萍同学的数学老师王闰秋(预赛排名第125名)可能和其他人一起协助姜萍同学完成了其预赛答案。
公开信要求组委会公开姜萍和王闰秋预赛答卷,并进行独立调查。
公开信行文非常冷静礼貌,用词也非常谨慎,英文非常地道,条理清晰,诉求清晰,不愧是出自一群最强大脑的人。同时,他们也是一群勇敢的人,敢于以自己的声誉做抵押,逆着大众民声而行,冒着被网民辱骂网暴和冒犯某些组织的风险,郑重地签署了这封公开信,向勇敢的他们致敬。
这封公开信的分量很重。这些人都是这次阿里数学赛的入围者,数学水平相当高。他们发公开信质疑姜萍这件事本身就非常能说明问题。为什么这次质疑最大的声音来自数学竞赛圈?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加清楚题目的难度和拿到全球12名所需要的天赋和努力。
有人说是这些正统出身的人持有偏见和傲慢,瞧不起中专出身的姜萍,其实不是精英的傲慢,而是数学的严谨和纯粹让他们深知这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情,约等于零。这些数竞圈的人认为这就是一个概率的问题,这样的概率实在太小,小到只有0.01%。就像我前天在质疑姜萍的文章里说的:“这是一个和概率有关的事件。因为题目越难,意味着需要天才的天赋点就越高,于是这样的天才的存在可能性就越低,这是人类天才分布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这也意味着一份难度很高的题目,让姜萍一个业余数学爱好者夺取第十二名所需的天赋点需求,比其他卷子,甚至拿奥数金牌的天赋点需求都要高,或者说,这样的人才,太稀缺了。”
这样的题,就算有超一流的天赋,两年的时间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姜萍需要的是把高中的三年和大学的几年压缩到2年业余学下来,因为她声称是晚上业余学习。而且这些知识都是一层一层搭建起来的,不可能一下三级跳。搞竞赛的人都懂概率,他们太知道这个事情的概率有多小了。他们太知道数学还真和很多专业不一样,太需要天赋了,而且,光有天赋是不够的,还要有时间的积累,天才,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或许是因为对这个事情的判断需要一点专业知识,这一次许多非数学专业的人都和数学圈的人意见相左。
我相信这些发公开信的人和我一样,对姜萍没有任何恶意,没有任何嫉妒,只是单纯地追求真相。而这些人质疑姜萍,不是平白无故的质疑,而是出于他们专业的认知和看到的间接证据,另外就是这个比赛不像高考那么严格,比赛规则让作弊成为可能。有漏洞,就会有人利用这个漏洞,人性如此。他们还没有直接证据,但是他们拿到手的间接证据已经让他们不能再继续沉默了。他们要维护的是数学的高贵和纯洁,他们要维护的是这次比赛的声誉,这个比赛不能成为某些人谋求私利的工具,不管是为考博增加份量,还是保送大学。
我想区分一下质疑和造谣。以姜萍事件为例,虽然现在有很多间接证据,但是都不是直接证据,如果说王闰秋找了几个朋友,一人做几道,凑起来一份答案给了姜萍,这就是造谣。但如果说对于姜萍拿第12名这件事表示质疑,因为有间接证据和专业认知,那就是合理质疑。这封公开信和我的文章都是对姜萍事件的质疑,我们没有判定姜萍就一定造假了,我们只是要求达摩院去调查,给民众一个说法。
还有就是北大的一位数学硕士说姜萍如果没造假,他愿意对赌200万,甚至有人赌上自己的性命,这个也不算造谣,因为他们有个如果,没有说这就是事实。这些学数学的孩子都是有些nerdy(书呆子气),他们这么说只是想强烈表达对姜萍是天才的可能性的怀疑。
我的文章没有让姜萍自证清白,但我想说的是,学术打假和别的不一样,如果有人质疑,他们是需要自证清白的。但质疑者一般都是同行,这样可以免受各种非学术的干扰。姜萍这事,属于学术教育和大众媒体混合交叉的领域,质疑者不完全来自同行,被质疑者也可以避开学术领域,转移到大众媒体领域,以任何人都无权索取自证清白加以拒绝。
此外,学术界自证清白是有规范有标准的,不是什么量身高之类的娱乐闹剧,因此不会出现永远无法自证成功的情况,数学的自证尤其简单,而在大众媒体届,阴谋论可以永远不败,而作弊者也可以正好利用这一点,说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从而名正言顺不回答任何正当的质疑。
有人说为什么对一个中专女生要求这么严格?因为这是数学,和性别无关,和学历无关,承认一个人数学优秀首先要过专业数学人员这一关,数学是非常严谨的一件事,看的是严丝密合,一丝不苟的推理过程,看的是他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数学素养。
姜萍造假这件事如果属实,那么其影响的恶劣程度就太大了,比猫一杯事件影响都要坏一百倍。当某些人炮制了一个神话,而这个神话的背后是欺骗,就是对这个社会诚信最大的玷污,一个健康的社会,太需要诚信了。
同样,一个健康的社会也需要质疑的声音。质疑可以是对个人,也可以是对公权力。这个丝毫不矛盾。这封来自39名入围者的公开信就是最强有力的质疑声,对于数学的热爱让他们无所畏惧,执着求真。达摩院,不能再退缩了。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