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逸语道破》。今天我们聊聊菲律宾,《海警法》生效之后,最近中国在南海对菲律宾船只采取了强制措施,进行登临检查。消息一出,后续的互动引发了各方关注。我们借这个时机把这件事整体梳理一下。

这次讨论的核心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此次菲律宾事件本身。其次,我们需要关注菲律宾为何敢在国家体量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对中国采取挑衅性的,咄咄逼人态势,并最终遭到中国的强势反击。最后,我们还需要讨论这一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尤其是对两岸问题即中国未来统一进程的影响。

先聊聊菲律宾本身的情况。在《海警法》生效之前,菲律宾在中业岛、仙宾礁、黄岩岛等地采取了一系列挑衅性举措,不断冲撞中方的底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在双方已经达成默契和一些君子协定的情况下,单方面撕毁这些协定,采取紧迫战术,极具挑衅性地通过违规方式提供补给,试图非法提供建筑材料,加固搁浅的船只。



菲律宾海军马德雷山号非法“坐滩”中国仁爱礁,图为中国海警在仁爱礁海域进行执法

菲律宾敢于如此嚣张,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支持、挑唆甚至煽动,这可以看作是美国霸权的一个印证。美国利用其霸权,推动盟友制造麻烦,然后在背后对中国进行所谓的“威慑”。

中方明确认识到自己前面有一个美国人设置的陷阱。美国挑动菲律宾对抗中国,打的如意盘算是,如果中国大打出手,导致菲律宾方面死伤惨重,美国就通过舆论炒作说中国的反击超过了菲律宾行动的限度,以此在国际上对中国形成政治上的压力。在地缘政治上,美国会以菲律宾遭受中国严厉打击这件事,挑唆所有的东盟国家,让东盟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站出来,对中国进行道义、政治、外交上的压制。这种压制会导致我们的周边环境急速恶化,我们的“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可能遭遇重大挫折。

但如果我们完全克制,不采取任何反制。那么大家都会看到,一个实力极其弱小的国家对中国宣称的“重大国家利益”进行了实质性侵犯,而我们无所作为。这不仅会在国内形成巨大的政治压力,同时还会给国际社会和周边所有试图搭上美国霸权快车谋取利益的人,形成一个负面的示范。这种软弱的姿态,最终会在中国周边形成一个群狼饲虎的局面,各种势力都会想方设法地侵犯中国的利益,让中国在整体上陷入被动局面。

在美国看来,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计划。无论结局如何,对美国来说都是有利的。而且美国不需要投入太多实质性的成本,就能让中国陷入尴尬的局面。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如何化解?中国的应对方式非常巧妙。我们在外交道义谴责和全面军事反制之间,找到了一种“灰色地带”的策略。这一策略在国际政治中非常流行,它不直接使用国家正规的军事力量,但使用部分强制性力量,包括部分正规的军事力量,在不直接使用武力的情况下进行力量投射。

所以大家看到,当全世界其他地方都在进行激烈冲突时,尤其是沙漠里的胡塞“拖鞋军”,用无人机和弹道导弹追着艾森豪威尔航母编队大打出手的时候。无论是之前的中印边境冲突,还是这次的中菲海上对峙,都展现了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针,这其实就是“灰色地带”行动的一个经典体现。中国做好了充分的程序正义的准备。首先我们制定国内法律,向全世界宣告中国行为的模式和边界,使得中国的行为变得可以预期。这是应对美国对中国挑战的第一个反应。

美国试图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喜怒无常、不可预测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国家,希望让其他国家认为中国构成了对国际安全和地区稳定的威胁。要打破这种局面,我们要自己设定一套规范和规则体系,明确在对方触犯红线时中方会采取的反应及每一步的对应措施。其次,我们应选择恰如其分且比例适当的力量,即使用海警。海警在世界范围内被称为第二海军。我们主动让海警冲在前面,既保证了我们的强制力量介入,又向外界表明,我们进行的是执法行动而非军事行动。我们是在执行国内制定的法律,保障在划定区域内的国家利益,尺度和边界的匹配非常恰当。对方采取的行动是冲撞行为,并没有实际使用武力,因此我们也以非直接使用武力的方式应对。

在这次登临检查的行动过程中,我国表现出了高度的技巧,整个行动既有规模又有威慑力。正如大家在视频中所见,所有行动都处在可视范围内,到处都有摄像头。在放出的视频中可以看到菲律宾方面,前面几艘小船进行冲撞,后面有大船跟随。无论是小船还是大船,都配备了手机和摄像装置,甚至人员身上也有,从各个角度进行拍摄。同样,我们这边也配备了全套摄影装置,从一些账号公布的视频来看,甚至还有无人机,整个空域范围内都有我们的摄像平台全程录像,进行取证工作。如果双方要进行舆论战,我们首先必须准备好相关素材向世人展示。



中方拦截菲律宾非法补给船


发生冲突后,我方进行了登船检查。登船场景非常有意思,菲律宾一艘小船被我们五到六艘同样体积的船从几个方向夹住,之后从侧边又过来一些大船,人围在上面。在登船检查过程中,尽管发生了一定的肢体冲突,但在海上如此规模和烈度的冲突中,没有人员落水或严重受伤的报道,这样的反击力度控制得非常巧妙。中方只动了菲律宾的“一根手指”,却达到了强制驱离和登临检查的预期效果。尽管美方在西方舆论场上掌握着舆论优势,但只凭这一根手指,他们完全没有借机发作的空间。

《唐伯虎点秋香》都看过吧,在华府里面王爷喜欢发飙,但一番博弈下来,最终华太师和华安并没有让他有发作的机会,还要说上一句“很抱歉没能让您发飙,没有让你拿到任何把柄,还把你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行动中,我们抓了十九个人,扣了六艘船,缴获了八把枪,外加断了一根手指。我方对表现恶劣的几艘船进行了放气处理,而那艘“指挥船”则被拴到了我们的船上,拖到了一边。在此过程中,没有导致船只沉没或人员伤亡,成功地进行了管制和教训,但没有任何附加炒作的空间,完美演绎了什么是“有理、有力、有节”。



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尽管有网民,包括我个人,感到这样是不是太过于憋屈?我方的每一个行动似乎都处在某种约束当中,不能肆意妄为,但这恰恰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捍卫国家利益时的表现。这是一种战略智慧的体现,所有行为控制得当,利益归我方,使用的力度恰如其分,让其他人无话可说,无法介入或借题发挥。这种控制非常巧妙。

这显示了中国整体战略博弈能力的系统性提升。不仅海警全面部署到位,我们还看到了三艘055型驱逐舰、至少两艘052D型驱逐舰以及071型和075型船坞登陆舰,这些构成了一个中等规模的编队,出现在附近。这些不是为了威慑菲律宾,而是向美国及全世界所有懂行的人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们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

所谓的“各种准备”是指,我们前线派出的是海警,使用的是冷兵器,执行的是执法行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使用的工具没有超出执法行动的正常范围,但我们做好了全面开战的准备。如果美国要擦枪走火、强势介入或启动所谓的美菲共同防御条款,我们也会奉陪到底。

根据江湖上流传的说法,一艘055型驱逐舰具备对抗一个美国航母编队的战斗力,而我们出动了三艘。我们还有052型驱逐舰,以及071型和075型船坞登陆舰,后者可以执行两栖登陆作战。这表明中国已经做好了全面升级的准备,只要外部势力不介入,我就会继续执行执法任务。如果外部势力介入,我会采取相应的回应方式。反观美国愿意为菲律宾派出三个航母编队吗?



6月20日,菲律宾渔民拍摄到两艘中国海军舰艇通过菲律宾巴拉望岛巴拉巴克海峡,一艘为055型驱逐舰大连舰,舷号105


让我们来看一下美菲共同防御协定的第四条款。条文前半段常被引用,即“对缔约方一方的攻击视为对全体缔约方的攻击”,意味着美国会“介入”。“介入”一词在新闻传播中容易被理解为“开火”,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美国与菲律宾在签订条约时设下的陷阱。完整条文表述的是,双方需根据各自国内的宪法程序做出反应,并采取必要行动进行回应,同时这些行动需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从条约角度看,美菲共同防御协定并不等同于北约的第五条,更不等同于《布鲁塞尔条约》的自动回击条款。《布鲁塞尔条约》里的相关规定是最严格的,美国并没有参加,条约规定“对任何成员的攻击即视为对全体成员的攻击,并需全体采取军事行动还击”。而北约第五条规定,“缔约方视情况采取一切必要行动,包括使用武力作出回应”,没有自动动武的条款,但有使用武力的许可。如果北约成员国愿意,可以使用军队回应;如果不愿意,也不违反条约,只需做出反应,包括发布政治声明、表示谴责或支持盟友,均属于回应的范畴。

在菲律宾,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条款更为模糊,甚至没有规定美国必须使用军事力量回应。事实上,美国确实做出了回应,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在行动层面上,我们看到在冲突发生之前,美国通过军事演习,包括双边的和大规模集体军事演习,试图在背后给菲律宾军方加油打气。然而,在冲突发生前,美国的水面舰艇立即撤离了该区域,撤离到了一个安全距离,基本上超出了美国舰载机作战的范围。这是美国在行动上向我们发出了“不介入”的信号,告诉我们“我不来了,055型驱逐舰的导弹系统也无需进入激发状态”。

在政治上,美国驻菲律宾大使在社交媒体上第一时间发文,对菲律宾的行动表示支持。这种表态显得异常滑稽,后续的发展也让人感到啼笑皆非。菲律宾的政府部门和总统办公室没有将那天发生的事定义成异常“冲突”或“对峙”,而声称是一场“事故”和“意外”。由于这是事故,所以不触发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菲律宾国防部长甚至说,他们知道中国在等他们开第一枪,但他们抵制住了诱惑,没有开枪。这种说法用中国网络空间的话来说,就是“用最硬的语气说最软的话”,或者用成语来说,就是“前倨后恭”,思之令人发笑,总之表现得非常难看。



菲律总统发言人称,不考虑触发美菲防务协定

最近几天,菲律宾方面再次做出表态,表示要重新回到君子协议的合作框架中,提供人道主义补给,并事先向中方通报。尽管他们声称不存在君子协定,但事实上又回到了这个框架中。然而,军方后来推翻了这一立场,继续坚持强硬态度,虽然目前还没有看到新的行动。这意味着后续菲律宾军方的行动得到了美方一定的支持,美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挽回面子。

但事情并未结束,菲律宾的船只仍在仙宾礁,似乎准备再次采取行动,后续一定还会有新的博弈。从第一个阶段来看,以中国《海警法》的生效和6月17日的海上拦截及登船检查为标志,我们发现,尽管美方事先进行了大规模的煽动,并通过各种信号进行明示或暗示的挑唆,菲律宾也采取了冲撞性的行动。但中方通过海警和海军的混合力量,在战略层面对美国进行了有效威慑,在战术层面对违规的菲律宾船只和人员,依据《海警法》,进行了有力、有理、有节的强势处置。

这种处置既维护了核心利益,宣示了我们的立场和政策定位,同时保持了分寸和节奏,维持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从效果来看,东盟国家没有一个为菲律宾站台,没有影响中国周边的地区和总体的安全环境。这种极其得体的处置,可能成为一个新阶段的起点,一个标志性的案例。

当然,后续不排除出现更加戏剧性的变化,比如更加明确的驱离。对于已经搁浅的船只,我们可以设想各种处置方式。例如,将尝试赖在那儿不走的船只,类似于处理指挥船的方法,用几根绳套将其拖走。事先提出警告,限时离开,如果不离开并违反相应规则,我们将采取强势的执法措施。如果对方不惜擦枪走火,我们也会进行适当强度的回应,给予决定性的惩戒和教训。

事实上这种博弈并非严格意义上中菲两国的事,而是中美在这一地区的一种微妙且重要的博弈。未来的局面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从溢出效应来看,这次事件的影响显著且直白,这直接影响到了台湾。岛内许多人清楚地看到,美国在挑唆菲律宾侵害中国利益,但当菲律宾被中国收拾时选择了退却。美国本可以强势表态并采取各种方式介入,但最终选择了最软弱的应对。这显示出,当前的美国并不具备在台海和南海地区与中国正面冲突的实力。特别是在俄乌战争、巴以冲突以及红海局势白热化的背景下,2024年面临选举压力的美国政府,显得更加无力。

虽然美国在实力上有所欠缺,但在面子、话语和认知领域,仍会以各种方式“挽尊”。这种“找补”行为反映在多个方面,例如发表一些强势的措辞、进行外交上的所谓谴责,甚至唆使菲律宾军方再出来发声,以挽回面子。

“台独”对此慌不慌?当然慌,“台独”把美国的“介入”视作最粗的一条大腿,而现在这条腿也抱不住了。台湾媒体多次报道解放军在多个方向上已对台湾形成包夹态势,包括战斗机、舰载直升机、无人机以及金夏水域的常态化执法。目前,金门水域四艘海警船四个方向下锚停泊。台湾方面声称进行了驱离,但所谓的驱离只是不停喊话。然后喊了两个半小时,大陆海警船执勤时间到了,下班走了。台湾媒体人提出,如果这些海警船下次待上24小时或48小时,台湾方面又将如何应对呢?下次喊话还能把大陆海警船喊走吗?

此外,如果大陆也对台湾的能源运输进行登船检查,展示海上执法力量,美国将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中菲海上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战略行为的转变。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动用的政策工具越来越多元化,这将创造出更多的博弈场景。

这种博弈场景对中国的意义在于有效突破美国为中国设定的一个个陷阱。有人认为美国诱导中国去打台湾,提前推动统一进程,以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可能是一个陷阱,旨在打乱中国的发展节奏。再如,挑动中国打菲律宾,引导我们恶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这可能是另一个陷阱。这些陷阱基本上是明牌,是阳谋,各种盘算都摊在桌面上。应对这些陷阱,我们有不同的策略,有更多的选择权。

比较糟糕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看到陷阱就绕着走,没有任何能力和方式破局。这时,对方只需在前进的道路上挖满陷阱,把路全部堵上,即使不掉进陷阱,也达到了阻止我们的目的。另一种是掉进陷阱,被对方坑了,显然这也不好。因此,我们要选择第三种方式,即既不绕着走,也不莽撞掉进去,而是创造性地破局。既维护自身利益,又不掉入陷阱,避免付出更大、额外且不匹配的代价。



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实力,其次是运用这种实力的能力,或者说是战略智慧。从菲律宾的事件可以看出,中国以技巧性、智慧的方式破解了美国设下的各种战略陷阱。这种能力正在实现长足进步,因此我们有理由对未来局势发展保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