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中国内战,陈梦击败孙颖莎拿到了奥运冠军。

但让外界感到不解的是,在巴黎的现场,为孙颖莎呐喊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支持陈梦的声音却寥寥无几。

就连专业平台的解说,也在不停地给孙颖莎支招。

仿佛这场比赛孙颖莎的对手不是陈梦,而是一个外国运动员。



更为让大家感到愤怒的是,有现场的中国球迷对着陈梦竖中指、口吐芬芳。这一番操作不仅引发了大多数国人的不满,就连不少外国也感到惊讶。老外们也无法理解,为何中国内战,现场的中国球迷捧一踩一。



而一场内战,之所以把陈梦搞成了“全民公敌”,这就是恐怖如斯的饭圈力量。

客观地说,孙颖莎的打法,以及她在镜头前的“表达”确实比陈梦更为吸粉;所以她拥有比陈梦更多的粉丝,一点都不奇怪。

只是这些粉丝,她们恐怕并不是乒乓迷、体育迷,他们只是孙颖莎的人迷。所以当陈梦作为对手出现在孙颖莎面前的时候,孙颖莎这些粉丝并没有把陈梦当成孙颖莎的队友,他们是把陈梦当成敌人。所以当孙颖莎被陈梦击败的时候,迎接陈梦的并不是喝彩,而是来自于孙颖莎人迷的各种侮辱、谩骂。



然而这种人迷是孙颖莎想要的么?恐怕并不是!这只会在无形中给她增加更大的压力,反倒是没有人迷,没有压力的陈梦,成为发挥更好的一方。陈梦的登顶,让孙颖莎的人迷彻底陷入了“疯狂”之时,也招来了舆论更多的反感。

那么中国体育的饭圈化到底从何而来?这一切要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说起。

在2016年之前,运动员和球迷(体育迷)之间的最常见距离就是,你在赛场,我在看台。你出征我送行,你回归我接机,要要签名合合影,送束鲜花,这个距离保持的刚刚好。

但所有的转折发生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那届奥运会打完,中国乒乓球队和中国女排、跳水、游泳等项目的运动员圈粉无数。很多对体育知之甚少的粉丝开始大量涌现,规模越来越大,更多的应援组织也应运而生。

圈粉越来越多,也导致了粉丝质量的鱼龙混杂。然后出现了跟运动员相关的“利益链”,比如出售运动员个人信息,出售运动员签名照,贩卖运动员周边产品。而疯狂的人迷甚至开始跟机、跟酒店;运动员所到之处,都会有大量粉丝聚集,这也让很多运动员感到困扰;樊振东就曾公开发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希望大家能尊重彼此的隐私”。



而在部分运动员对饭圈化感到困扰的同时,同样有部分运动员早已深陷其中。

由于粉丝有持续生产数据、制造话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明星的市场价值。因此有些运动员一边对频繁受到人迷的骚扰感到困扰,另一边也希望有更多的粉丝把他们推向顶流。只要他们成为顶流,就可以拿到更多的代言,上更多的综艺。

在利益的驱动下,运动员背后的团队,开始主动通过营销向人迷靠近。

在中国乒乓球队,张继科、马龙能红的前提,是他们的实力到了那一步,通过比赛表现引发了更多关注,大家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更多的“亮点”。

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这三个重要的锦标,马龙一共拿到了8个,全满贯都已经两圈了;樊振东也拿了6个,就差奥运也就是全满贯了。

而当营销和运动员竞技实力并不匹配的时候,很容易让人觉得有炒作的嫌疑。

以这届奥运会为例,王楚钦男单出局,本来就已经情绪很差了,但有部分人迷竟然在他出局后去诅咒樊振东也出局时,这就导致原本很多对他无感的朋友,也生出了逆反心理。



同样的,原本孙颖莎和陈梦打,大家都是站在欣赏的角度去看比赛;因为不管谁拿金牌,都是中国赢了。但因为孙颖莎的饭圈太严重了,当陈梦遭受了很多无端攻击,把大多数中立球迷搞烦了,也直接导致着打着,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朋友开始支持陈梦。

竞技体育,成绩才是硬道理。但因为“营销”,有的运动员拿了冠军要被骂,有的运动员无论拿到什么成绩都有人辩解,这对这个行业、对运动员本身都是一种亵渎,也引发了有关方面的关注。

5月中旬,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表示,全国体育系统将全过程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侵蚀,并在会议上强调,“饭圈”乱象对运动员身心健康成长、运动队为国争光能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都极为不利。

体育不应该、也不允许成为畸形“饭圈文化”继续滋生的“引线”和“温床”。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全国体育系统必须高度警惕、快速行动。



现在回过头来看,总局的会议并没有把有些人迷打醒。王楚钦出局后诅咒中国男单丢冠军、陈梦夺冠后竖中指,都出现在镜头里了。

整治体育饭圈化,可以考虑从整治国乒饭圈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