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哈佛大学正式宣布,校方将采纳哈佛教员委员会的建议:不再就与“大学核心职能无关”的事务表态,避免哈佛大学再一次因为社会热点问题而陷入争议。 

哈佛大学认为,发布官方声明有可能让人觉得大学有失偏颇。很多社会热点事件都牵涉到复杂的利益纠葛,大学的声明可能会被解读为支持某一方,从而得罪持另一方观点的人,或者可能会让人觉得学校对某些事件更上心,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事件。



由八名教职员工组成的哈佛大学“机构发声工作组(Institutional Voice Working Group)”提出建议,要求哈佛大学减少发声,避免卷入争端,转而将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当大学谈论其专业领域之外的事务时,大学的诚信和信誉会受到损害。”

工作组联合主席、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诺亚·费尔德曼(Noah Feldman)在周二的采访中表示:“哈佛大学不是政府机构。哈佛大学不应该有外交政策。”



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诺亚·费尔德曼(Noah Feldman)

不过,哈佛大学并没有完全实行由芝加哥大学提出的“机构中立”原则,该原则要求大学在政治和社会议题上保持中立。费尔德曼教授表示,他们提出的建议与“机构中立”原则最核心的区别在于:“我们有责任捍卫我们作为教育机构的核心职能,即在受到威胁时捍卫大学的自主权和学术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并不是中立的,也无法做到中立。” 

近年来,从各种战争到美国国内的种族歧视事件,大学的声音似乎无处不在。而最近的巴以冲突或许比任何其他问题都更能让大学社区产生分歧和冲突。



哈佛大学在去年战争爆发之后,左右摇摆的态度一直备受争议。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Lawrence H. Summers)认为,哈佛大学没有及时谴责一个由学生联盟发布的支持巴勒斯坦的声明,导致该声明被误解为代表了大学的官方立场。

随后,当时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克劳汀·盖伊(Claudine Gay)发表了一系列声明,谴责哈马斯“实施的恐怖暴行”并称其“令人憎恶”,没想到又被公众指责称哈佛大学屈服于有影响力的校友和富裕的捐赠者。盖伊校长最终辞职,部分原因是她在由此引发的校园争端时表现不佳。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哈佛大学开始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思考。费尔德曼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一种校园文化上的转变,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但哈佛大学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我们要让校内校外的人都理解并接受,大学在认真践行少说多做的政策。”

哈佛大学的新规能否真正将大学置于各种纷争之外?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