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疫情之前习近平就提出“动态清零”了?

1


6月1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副省长罗强表示,“到去年底贵州年人均纯收入低于万元的人口已经基本实现动态清零”。这则新闻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对此有网友批评“是把低收入人群物理清零吗?”、“对于‘动态清零’这个防疫话语已经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了”。

还有网友注意到,在上个月末,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在新冠疫情期间,“动态清零”作为一个防疫术语而被公众所熟知。根据官方的说法,“动态清零”并不是指的完全零感染,而是“发现一起、扑灭一起”:既不让新冠病毒在疫情发生地流行,也防止它传播扩散到其他区域。

在具体执行之时,它衍生出了一系列“分区分批封控”政策,并启用了定位追踪程序“健康码”,将极端的防控模式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冠病毒传播模式发生变化后,当局仍坚定执行这一政策。例如2022年3月27日开始,中国针对上海市新冠疫情情况采取了封城措施,从而产生了大量次生灾害和人道惨剧,民间开始有越来越多声音呼吁“与病毒共存”。但直到中国疫情政策大转向(2022.12)前的半个多月前,习近平仍在要求“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

“动态清零”与“零感染政策”的说法有相似点,英文一般写作“Zero-covid policy”,它是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部分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涵盖了“寻找、检测、追踪、隔离和支援”(FTTIS)等科学步骤,其目的是避免医疗系统崩溃造成大量重症及死亡。但在认知到新冠疫情将永久化后,许多国家或地区中止了这一政策,世卫组织亦多次强调“清零政策不可持续”。







中国版本的“动态清零”包括“监测、发现、管控、隔离、救治”等更为细致的防疫手段,它坚信“在疫情扩散之前,能通过多种方式高效处置疫情”,以实现“最小成本、最大防控”的效果,这种“制度自信”是动态清零政策能坚持如此之久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有网友检索发现,其实早在2016年4月,习近平就提出过“动态清零”的说法,但在当时它并非用于防疫领域,而是用在保民生领域,习近平要求安徽贫困地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即每个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实现就业目标。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问题矛盾增多的情况下,尤其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会有一些职工下岗,要更加关注就业问题,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落实和完善援助措施,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政策托底等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在安徽调研时的讲话(2016年4月24日-27日),《人民日报》2016年4月28日



习近平原话:



由此可以看出,“动态清零”的说法早在疫情出现(2019.12)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它并不是一个防疫期间才发明的专用术语,而更像是一个符合习近平表达习惯的说法被直接用于代指中国的整套疫情防控方针和策略。



在谈及就业问题时,“动态清零”的“清零”指的是“零就业家庭”,而在防疫问题上,“动态清零”的“清零”指的是“新冠新增/已感染病例”。其实,“让零就业家庭清零”本来就是一个不讲科学、不讲规律、无视现实的提法。如今,当有网友批评习近平仍活在后疫情时代使用“动态清零”的提法的时候,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或许是,他一直就在用“动态清零”思路来解决中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