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也不知道,谣言中的那种永居证究竟长得啥样子……中国公知和境外反华势力恼羞成怒,他们竟会利用国内个别小编的偶然失误来做文章……”
“我们受到了大马民众的热烈欢迎……国内外的公知怨国群体自然又破防了”。
“……我和主持人以及前排听众根本没有听到,有人提过什么居住证问题,直到隔日看到别人发来的视频才知道……让人近距离摆拍,更是大可不必……”。
“当地朋友告诉我:1450在马来西亚深度布局……他的小视频兴奋了国内的第五纵队,但也让恨国党1450远程养殖一个个自觉曝光……至于那些恨国党第五纵队1450远程殖人,就让他们继续留在黑暗中吧”。
……


首先,张维为教授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代表性人物,他会不会受到“敌人”的攻击呢?当然有这种可能——只不过,拿不出真凭实据,只靠贴如此丰富的标签,并不能达到令人信服的效果。
而有点气急败坏的张老师,在千余字的回击文章中,竟至少用了不下6类敌人的“标签”,作为自己反击的靶子,并为对手作了政治性社死的定性——其想当然地以为,这样的论辩方式,最为轻松,标签一贴,就能不战自胜了。
但是,真的会有如此的说服力与实效吗?显然,玩口才与文字的张老师仍应明白,“辱骂与恐吓决不是战斗”——贴标签骂人的论战方式,其实战斗力最弱,也最没有说服力了。
张维为教授虽然一边被夸赞为“中国好故事”的代言人,赢得了身前身后名,但与此同时,他身上却引发了不少的质疑与批评,那又是为何呢?真的是无缘无故?真的如其发文中贴标签所骂,都是这六种敌人在抹黑他吗?

一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上,曾发表过一篇报道,题目就叫《瑞士学者张维为参加圆桌会议》;另外,还有人截图了一篇张维为发表的纸媒文章,题目是《全力争取台湾的民心》且还赫然标注着“文:(瑞士)张维为”。


张教授给出的这些标注错误之理由,是小编的“偶然错误“,但这种偶然错误,却是“一而再”的两次——你们信吗?反正我是信了,毕竟,作为如此知名的教授,还是应该相信其有此基本的公信力吧。
但因被人质疑,且还不是凭空捏造事实的造谣,但张教授的反击方式,就是大贴六重政治标签,大有一棍子将质疑者全部打倒在地,还要再踩上一万只脚,令这些质疑者永世不得翻身的架势——这种文风与作风,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呢?那样的时代,其实离我们而去并不太遥远!
但显然,这并非是最佳的论辩方式——不是用事实、逻辑来说服对手,而是用画上“政敌”之符号的贴标签方式,其实隐隐地就包含了,其想要借助权力消灭论敌之意图了!

这本来也是个人的自由,张教授即使有这样的永居证,只要他真实和真诚地说好中国故事,一样值得人们尊重。
但是,张教授的一些表达模式、方式、观点与事实呈现等问题,才是大家质疑的重点所在!
像张教授的“瑞典加入北约,令北约变得更弱了”;“中国的农民贫困户有地有房,三菜一汤,相比其他国家好多了”;“越崇尚新闻自由的地方,人越无知,美国就是典型”;“基尼系数作为西方标准,不能准确地适用于中国”“中国早已遥遥领先”等惊爆眼球的观点与表达,才是大家质疑他的最主要原因。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不是越说中国好,就越成功?显然并不是。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说事情。只有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说出的中国好故事,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为人信服。
否则,过度夸张,甚至虚构的故事,在“语不惊人死不休”之下,虽然吸引了眼球,赚取了流量与利益,赢得了爱听者的欢心,因此被捧得很高,但是,在明智、理智的人心中,很容易就能看穿真相,就会不仅要质疑,更会因不相信而远离之了!

所以,如果认为,只要是批评我这样的“讲中国好故事”大师,就一定是罪恶的敌人,我就要用文字标签的方式,给贴上六大“恶敌”的罪恶符号,以为这样就能不批自倒,甚至希望借助这一方式,鼓动他人或权力帮助收拾“论敌”,这样的手法,其实很低级,也让人看不起!
而且,这也不可能真正提升教授的形象与水准,也更无法以此让质疑者心悦诚服,且反而会让人感觉,这样的教授,似乎才是“更不讲武德”的人吧!则最终,谁才会淹留于心理黑暗之中呢?——是谁,谁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