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王芳慧,编辑:钟毅,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阿勒泰的底色是浓烈的。
乌伦古河南北两岸的戈壁上有望不到边际的草原,一米高的牧草摇晃着,像风平浪静的大海;阿勒泰的森林很喧嚣,金黄的种子被风裹挟着在叶片之中飞舞,带出一片猎猎的风声;草原与荒野,它们美得不分轩轾。阿勒泰的美,当得上“浓烈”二字,但自然给予阿勒泰的不仅仅是壮阔的景观。
(图/unsplash)
“阿勒泰自然风光很壮美,但自然有其残酷性。阿勒泰人的生命就是浓烈本身。他们在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同时,又在与这种残酷性抗争,阿勒泰人都在蓬勃地活着。”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德丽达·那比对《新周刊》说。
严酷的寒冬与短暂而旺盛的夏日交替,暴风雪和干旱不时侵扰,自然的残酷性给阿勒泰人的性格烙印上了浓烈的印记。自然的残酷带给人们蓬勃的生命力,也孕育了这片土地上浓烈的风物和人情。
譬如阿勒泰最出名的大尾羊,无疑是牧民在与自然长久共处下,所筛选出的最佳羊种。阿勒泰的牧民在冬牧场要待上五个月,第二年春天三月再离开。他们从山坳漫行至山麓、戈壁,又从戈壁走向高山,沿着祖先踏过的牧道周而复始。畜群也随他们经年累月地在山间穿越,随营地定期转移。
因此,放牧的羊种也需要足够“矫健”,大尾羊毛发卷曲密实,四肢强健短粗,弹跳能力突出。“关于大尾羊,大家都听过那句‘走的是黄金道,喝的是矿泉水’,但它并不是娇贵的羊种,由于常年穿梭于崇山峻岭和高寒地带,其体态特点使得脂肪更多地积蓄于臀部。这样的自然选择让它们即便在崎岖山路上也能轻松移动,同时臀部脂肪也为它们提供御寒的热量。”德丽达介绍道。
“这种羊肉滋味鲜美,没有膻味。一些雪友离开阿勒泰的时候还会将其真空封装带走。”德丽达说。而在那些严寒的日子里,牧民在放牧前都会吃一块大尾羊臀部的油脂以补充热量。当地人的生活经验是:冬天只有吃了羊尾巴上的油,晚上睡觉才不会感到冷。
阿勒泰人生于自然、归于自然的生活方式,赐予了他们独有的饮食文化。牧民几乎将每一种牧畜都开发到了极致。德丽达说:“除了大尾羊外,还有马奶酒和驼奶。驼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马奶酒和羊肉则是绝配,很多人在一餐羊肉过后都会用马奶酒来解腻。”
李娟在书里写:“牧人们的食物似乎永远都只是牛羊肉、奶制品、面粉、盐和茶叶。简单,足够满足需要,并且永远没有浪费。吃着这样的食物长大的孩子,健康,喜悦,害羞,眼睛闪闪发光。”但阿勒泰人的餐桌上,还不止牛羊。“这两年,随着游客的到来,阿勒泰的饮食结构也开始丰富起来。比如说阿勒泰人喜吃小浆果,像黑加仑、沙棘等。每到秋季,巧妇一定会做上好几罐浆果酱,既可以用来待客,也可以丰富人们的餐桌。”
同时,缘于阿勒泰的地缘优势,这片土地融合、保留了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比如,在阿勒泰生活的俄罗斯族每至节庆会制作一种叫作“比瓦”的特色啤酒。当地人会将多种野菜和野生啤酒花混合熬制,然后再和面粉,制成“杜若日”。“杜若日”加上白糖和蜂蜜发酵数日,等待酒体浮起一层泡沫,“比瓦”就制好了。
而哈萨克族人则会在每年3月21日庆祝诺鲁孜节,家家户户都会喝上一碗诺鲁孜粥。德丽达描述道:“家家户户都会在这天互相串门。老人带着孩子去清理山间的泉眼。对于哈萨克人来说,这个节日意味着新的开始。”此时,天气转暖,冰雪融化,草地复苏,纳乌鲁斯节的到来,也代表着新一年的“迁徙”即将开始。
丰厚的自然与岁月在阿勒泰贻存了太多尚未被世人所知的宝藏。“阿勒泰地区目前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有6项,自治区级的有42项。我们希望能把这些非遗宣传出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毛皮滑雪板的制作、图瓦族民歌以及俄罗斯族的比瓦制作等,在景区里都可以看到。”德丽达对《新周刊》表示。
李娟在阿勒泰度过漫长时光,看着那些随着季节走过山坳和河谷的牧民,还有牵着小马驹长大的孩童。她将这些故事用纸笔记下。一本《我的阿勒泰》,让人们看到阿勒泰这片蓬勃而神秘的原野。但阿勒泰依旧离人们很远,它因远而格外美丽,也因远而格外浓烈。
“阿勒泰太远了,想要被大家看到,想要被大家记住,阿勒泰就要在每一次能够绽放的时候浓烈地绽放。”最后,德丽达对《新周刊》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王芳慧,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