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 把科学带回家(id:streamforkids)撰文 | 刘六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体验:明明是同样的气温,在春天和秋天的感受却大为不同。
春天,早上出门时气温10度,我们穿着单衣走在太阳下,额头很快就冒出一层汗珠;但在秋天,同样是10度的清晨,我们披着外套,风一吹立马开始瑟瑟发抖。
有网友分析,这是因为秋天之前是夏天,人们习惯了炎热,10度和酷暑比是低温;反之,春天时身体已经习惯了寒冷,10度与严寒比反倒成了高温。虽然这种说法略显“感性”,但科学界却展现出某种认同:没错,身体对气温确实有这样的适应过程。
图源:Kobie Complete
深入探究“同温不同感”前,不妨先了解一下人体对冷作出反应的过程。
气温下降时,我们皮肤上的温度感受器最先捕捉到变化,并将信号传递给下丘脑。下丘脑位于大脑腹面,丘脑下方,虽然重量仅4克,占全脑体积的0.3%,却对人体的体温、摄食、生殖和内分泌活动有着极强的调节能力。
红色的部分就是下丘脑|图源:Wikipedia
收到寒冷信号,下丘脑一般会指挥身体做出两种应对措施:首先就是血管收缩,尤其是皮肤等外周血管的收缩。血管收缩可以减少皮肤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交换,从而帮身体减少热量流失;其次,我们还会通过颤抖肌肉增加热能,这就是为什么人会在冬天忍不住“打寒颤”。
得知人体面对寒冷的两种常规反应后,我们便可以通过监测血管收缩和打寒颤的程度,观察人体会不会因为长期处在寒冷中而变得更耐寒。
图源:live science
幸运的是,科学界已经有大量实验给出了肯定答案。
研究人员发现,和住在热带地区的人比,北极原住民面对寒冷时,血管收缩和打寒颤的程度更小。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低温环境。
一些需要经常将手放在冷水中的渔民,同样对冷产生了“免疫”。有实验发现,让渔民和普通人把手泡在同样温度的冰水中,渔民手部的温度会略高一些,这也是身体为适应寒冷做出的反应。
图源:Harvard Health
春天时,我们经历了漫长寒冬,变得像北极居民一样,对冷更加包容,因此当气温略微回升,立刻显得燥热起来。而秋天的我们刚度过漫漫长夏,像热带居民一样没有对冷产生“免疫”,因此气温一降,就被冻得不行了。
这类对寒冷的适应一般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实现的。不过,如果挨冻足够多,人体甚至会出现与“棕色脂肪”有关的生理变化,变得更耐寒
按照颜色,人体内的脂肪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
橙色椭圆为脂滴,粉色椭圆线粒体,蓝色椭圆为细胞核|图源:Everyday Health
图源:wikipedia
棕色脂肪的细胞要比白色脂肪细胞小,而且在细胞内部还存在很多“能量制造机”线粒体。所以,当我们感到寒冷时,棕色脂肪能够迅速释放热量,是比白色脂肪效率高得多的“好燃料”。这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体内的棕色脂肪越多,他越能适应寒冷,并在严寒中快速达到较热体温。
科学家们发现,当人体长期处在低温环境中,体内更容易产生棕色脂肪;当人体长期暴露在炎热环境中,则更不容易产生棕色脂肪。所以和秋天比,春天时我们的身体里有更多的棕色脂肪,也就是有更多“好燃料”。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同样是10度,我们在春天会觉得更暖和。
研究人员让男子每晚在不同温度中入睡,A第一个月24度,B第二个月19度,C第三个月24度,D第四个月27度,发现棕色脂肪数量(红色阴影)发生变化|图源:参考资料4
当然了,影响体感的因素还有很多:地理学家认为春天太阳直射点更靠近北半球,太阳辐射强,所以感觉更暖和;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春天和秋天对相同气温的不同感受,也可能是受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更好地克服换季中的不适感,比如运动。秋天气温由热转冷时,运动可以促使白色脂肪转换成棕色脂肪。春天气温由冷转热时,运动可以让我们的汗腺更加灵敏,及时释放掉过多热量。
运动起来!|图源:网络
所以说运动总是正确的,何不走出家门迈开腿,让春天的10度无限接近秋天的1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