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滴滴账号被盗号了!我人在云南,账号上竟然出现多笔远在安徽、黑龙江、北京的订单?这太可怕了。”谈及此事,用户小李深感惶恐和震惊。



人在家中坐,单从天上来。随着网约车市场的迅猛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平台漏洞做起了盗号代打车的生意,这些订单的背后,正是一条庞大且难以根除的黑色产业链。


滴滴用户被盗号:订单来自全国各地,单笔费用最高超千元


连日来,全国各地的多位用户透露,自己的滴滴出行账号被盗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莫名出现多笔打车费用,少的几十元,最高的单笔超过1000元。


一位来自重庆的滴滴用户刘女士说:“我的这笔异地订单是4月6日出现的,打车地点位于福建省。当天晚上突然就收到一则电话,叫我系好安全带。离奇的是这笔订单并非我本人操作的,当时我尝试联系司机,司机也不理我。行程结束时显示需要支付315元费用。”



“由于没有设置免密支付,才有幸逃过一劫。”刘女士表示,事后就联系了滴滴客服,官方给解决了问题,目前点进页面里显示已支付状态,滴滴方面应该是对这笔订单进行垫付了。


近期出现类似情况的用户并不在少数,3月底,来自四川的张女士也发现自己的滴滴莫名出现了两笔订单,且分别来自不同地方,一笔来自北京,一笔来自上海,金额均在100元左右。


随后李女士联系了客服,在客服的指导下关闭了app上的其他登录设备,最终解决了问题。


目前已有多位用户反馈了这一情况,他们来自江苏、河南、广东、云南等不同省份,每个案例也是大同小异。


总结来看,这些异地不知名订单多为几百元的大额费用,且有不少是跨城出行的。如果用户设置的免密支付,那么订单结束后平台会自动扣取。反之,平台会提醒用户支付打车费用。目前,只要联系平台官方的用户,基本都已解决问题,没有造成过多的损失。



揭秘代打黑色产业链,五折叫车背后暗藏怎样的骗局?


谁在利用他人账号远程打车?账号如何被盗?订单究竟来自于哪里?


蓝鲸记者发现,盗号打车非近期才有,多年来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其背后是一条庞大且屡禁不止的黑色产业链。


1. 瞄准平台漏洞,盗号代叫、低价揽客


据一位被盗号的用户透露,他曾在异地订单进行时致电过司机,让司机将电话转交给乘客,乘客则表示自己是在第三方平台找人订的车。


该用户表示,这种案例中很多乘客并非盗号者,真正的盗号者会在网上发布低价打车的信源,以此吸引那些贪图小便宜的乘客。



对此,记者在闲鱼上查询发现,以滴滴代打为关键词搜索出大量低价打车的帖子,这些卖家通常会打出“5折用车、出门必备、省钱神器”的宣传语。乘客只需提供起点位置和终点位置的截图,卖家便能够帮用户叫车,等到上车后乘客把半价的车费发给卖家,这单交易就算完成了。



当被问到为什么车费这么便宜时,卖家只是称:“卡平台bug,需要设备操作的。”至于具体如何操作对方并未回复。


一位有着多年跑单经验的滴滴司机表示,他曾多次遇到过这种情况,乘客都不会说是低价找人订的车,只会说是朋友帮忙定的。一般这种订单都是长途单、专车豪车单,单价高的能达到1000元,司机可能会收不到车费,有些订单平台会垫付。



2. 288元教学盗号技术,生意好能月入过万


顺着上述线索,记者联系到一位提供网约车代打教学的卖家,对方表示,通过自己的技术可以骗来其他用户的验证码,用别人的滴滴号打车,打完即丢。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盗号打车外,商家还透露了另一套方案“买号代打车”,这种方法需要做好两样准备,一是安卓手机一部,二是买滴滴号的成本,滴滴号的成本在6~10元之间,一个号只能使用一次,代叫完就不要了,需要时再买即可。


该商家称:“两种技术的学费都是288元,包后期技术更新,代叫车生意好的时候能月入过万。自从用了这个后,我出门都不开车,还是打车舒服。”当被问到是否有法律风险时,对方表示,这是擦边技术,用多用少全看自己。


综上所述,不法分子通过盗号、买号的方式获取滴滴账号,随后打出“五折叫车”的噱头在第三方平台揽客,等乘客下车后,谁将为这笔打车费买单呢?


  • 如果设置了免密支付,被盗号用户的钱会直接被划走,被盗用户成了受害者;


  • 如果没有设置免密支付,那么司机则无法第一时间收到车费,司机成了受害者;


  • 如果被盗号者致电滴滴投诉,那么平台会先行为司机垫付车费,平台成了受害者。


总而言之,订单结束后盗号者不可能支付车费,在这一系列环节中,平台、司机、被盗号用户均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实施盗号的人是唯一的获利者。



背靠3000亿网约车市场,律师:低价代叫服务涉嫌诈骗罪


近年来,中国网约车市场发展迅速。


2023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4.72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3492万人,占网民整体的43.8%,成为用户规模增长较快的应用。此外,中国网约车市场也超过了3000亿元。


平台方面,滴滴财报显示,2023年全年度总收入为人民币1923.8亿元,同比增长36.6%,净利润5.35亿元,实现年度净利润转正。



业绩的增长得益于订单数量的增长,财报显示,2023年全年核心平台交易量达到134.69亿单,同比增长39.1%。中国出行2023年全年的交易量达到108.09亿单,比2022年全年增长39.8%。


按此数据计算,滴滴在中国的日均单量将近3000万,用户对于网约车的需求日益旺盛。


另据官方提供的数据,2022年滴滴为平台上接单的司机支付4.4亿元补偿,其中乘客未支付的车费高达1.3亿元,滴滴也全额垫付给了司机。


如此庞大的市场和平台补偿力度让不少人嗅到了“商机”,瞄准平台的漏洞,一条网约车代打黑色的产业链由此而生。



对此,功承瀛泰律师事务所唐潮律师表示,所谓的盗号者,实际是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在滴滴平台打车。盗号者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不会去支付车费,所以具有很明显的非法占有目的,毋庸置疑是违法行为。而不论盗号者是自用,还是通过“低价打车”揽客获利,盗号者都涉嫌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唐潮表示,如果盗号者所使用的他人身份信息,系其购买或通过其他非法手段获取,甚至存在向其他盗号者销售的情况,则盗号者还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此事件中,用户被盗号,滴滴平台是否应存在监管不力的责任?那些“薅羊毛”的乘客又是否违法?


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马金库律师表示,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作为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网约车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应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权益不受损害,在用户信息被盗的情况下,如果平台存在过错,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唐潮认为,“薅羊毛”的乘客如果明知盗号者的非法行为,依然通过盗号者打车,甚至多次使用,以达到自己非法获利的目的,同样涉嫌诈骗罪。


盗号者实施违法行为,主要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他人的身份信息,或是身份信息绑定的支付软件账号,获取的途径并非是通过滴滴平台本身的漏洞。相关情况也表明,在发生类似事件后,被盗号的消费者一般只要向滴滴平台投诉,平台都会先行垫付这笔车费,所以平台也是受害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蓝鲸新闻(ID:lanjingcj),作者:陆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