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企观CHA(ID:ZhiChangMaiKe),作者:MK麦客,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
35岁危机,指的是打工人在35岁之后,职场竞争力骤然下降,面临着被裁员优化的风险。
为什么大家对于35岁现象深恶痛绝,因为这事踩踏了职场人的最后一点底线:
首先,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是职场人经验和技能都锤炼得足够厚实的时候,在这个大可以有所作为的时刻,却面临着被强行清退的情况,这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其次,35岁是中年开始的时候,对于一个正在人生路上负重前行的中年人来说,一份稳定的工作,往往保障了那些对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的安全,比如房子,老人,子女等等,而抽掉工作如同釜底抽薪。
再次,当下我们的职业寿命几乎长达45年(以男性20岁就业,65退休为例),35岁才走到职业生命的1/3,这时候遭遇年龄引起的职业危机,对于大多数以职场为人生主场的人来说,会引起绝对的无所适从与失败感。
二
但35岁现象,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特别是在互联网、IT、民营企业这几个领域。
这几年我经常会看到这些企业的HR在讲人效这个词。
查了一下,原来人效是指单位时间里产生的销售额/利润等,也叫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这个词我太熟了,因为在工厂的设备管理里,我们通常会有个衡量设备生产率的经典指标:OEE(设备综合效率)。
OEE=时间开动率*性能开动率*合格品率
时间开动率:一个班次假设有8个小时,那么你专注干活的时间有多少 ?
性能开动率:专注干活的几个小时里,连续满效率干的时间有多少 ?
合格品率:连续满效率干的时间里,做出来的产品合格率多少?
简单一句话就是:在计划的时间里你能全性能地跑出多少合格品?
别小看这个指标,用这个指标来评价和管理设备的效率的方法在工厂里非常好用,因此在很多制造型企业里非常普及。
三
但是,你说这个思维能不能用到人身上呢?
我们国人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学习能力超强,我经常看到这些行业的HR在互相研究和比较彼此的人效谁高谁低。
暂且不去评论计算人效的目的和意义,单从客观的角度去看看,人效这个KPI代表着什么。
先说说好的设备OEE是多少:一般来说做得好的企业也就80%多。
也就是说投入理论上产出100个产品的时间,最多出来80个合格品。
因为设备能持续高效高质运转的其实是很难的,通常有个极限。
把这个管理思维放在人身上,去衡量人的效率,等同于要求人持续地高强度输出高质量的结果。
而对于人来说,出于本身的身体机能和环境等因素限制,恐怕极少能在多个方面做到这些高要求,就算能输出,人大概率也会废掉。
毕竟人不等于设备。
而如果输出不及预期,那么在HR眼里,你的性价比就变低了。
如果是你的话,你能有什么选择?
就只能卷业务,卷上班时间,卷出活速度,卷结果,卷PPT报告……在一切无限指向效率的方向上极限地去拼。
这就是人效的逻辑,你的每一个行为都会直接体现在这个冷冰冰但足能玩死人的公式里。
如果你不卷,门外多的是廉价优质的年轻人踮着脚尖等着进入流水线。
最后在不断追高的指标下,大概率只有一条路:卷铺盖走人……
四
听说现在这些行业的职场圈里出现了一种新路径:
35岁前卷大厂,拿命换钱;35岁后润外企,WLB(工作生活平衡)。
当然,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人都是会找出路的,路也都是走出来的。
步入35岁或40岁后,很多职场人都会寻求更加稳定和平衡的工作环境,因为要照顾的方方面面的东西太多了,而外企又以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而赢得了很多口碑。
因此对于35岁面临职业困境和年龄危机的打工人来说,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样看来,外企是真的又香了?
五
作为一个常年混在外企的“老人”,深知外企一向推崇D&I(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文化,这也是我高度认同的理念。
所以,对于被“卷”到外企来的朋友们,我们是持双手欢迎态度的。
但是,坦白说,现在的外企也并非世外桃源,这些年有很多被吐槽的地方,这里简单提出几点,算是一些建议和tips(提示):
现在的外企很大程度上本地化了,并非纯外资了;
流程比较多比较长,决策会比较慢,需要忍忍;
不管是KPI还是OKR,哪里都一样的,没有简单的大锅饭;
薪酬总包没法和大厂比,但是,时薪一定很有竞争力;
做职场淡人就好,千万别不自觉地“卷”起来,不能做那一条鲶鱼。
最后,祝大家都能远离那些有35岁现象的企业,让他们各自卷去。不管在不在外企,都能安稳度过中年之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企观CHA(ID:ZhiChangMaiKe),作者:MK麦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