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以色列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轰炸伊朗大使馆。

4月13日,在提前48小时通知美国后,伊朗对以色列发动了大规模导弹袭击,轰炸了以色列本土。

4月19日,以色列再次轰炸伊朗,这次直接炸伊朗本土。

至此中东局势进入循环攻击升级模式,以色列和伊朗双方都几乎没有了退路,尤其是在轰炸视频直接曝光给了双方民众的前提下。

以色列主动轰炸伊朗大使馆的原因我之前已经分析过了,纯属故意找事,目的就是为了让伊朗进攻自己,然后拖美国下水,以便让在和哈马斯的战斗中颜面扫地的以色列政府能够继续执政。

全世界都知道以色列政府的小心思,伊朗自然也清楚,所以肯定不能顺着以色列的心意来,但以色列如此公然践踏伊朗的尊严,丝毫不还击以后伊朗就会彻底被人看不起。

经反复权衡后,伊朗选择了还击,但对还击的力度进行了精确衡量。

在提前通知美国48小时后,伊朗对以色列本土发射了150枚导弹以及170架低速无人机,然后被处于完全戒备激活状态下的美国及以色列防空系统全力拦截。

随后,伊朗立刻宣布对以色列的攻击可被视为已结束,以后以色列炸伊朗大使馆这事就算了。

伊朗的这一决定被全世界公认为“象征性打击”,很多人甚至发帖说这代表伊朗“认怂”了。

美国也这么认为,所以在伊朗发动导弹攻击后,美国立刻打电话严令以色列就此结束这件事,坚决禁止宣布要立刻反击的以色列再还手。

拜登打电话告诉内塔尼亚胡,说:我们拦截了伊朗几乎所有导弹和无人机,你赢了,接受这场胜利。

 白宫国家安全发言人约翰·柯比召开记者发布会,宣布:以色列取得了“一个难以置信的成功”。

 美国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已经“大获全胜”的以色列怎么还能对败者伊朗再发动打击呢。

所以内塔尼亚胡在和拜登通话后,宣布取消了对伊朗的打击计划。

按理说这件事到这里就算了,虽然说这事是以色列挑起来的,但伊朗的反应很理性也很克制,美国这个老大又不停的拉着以色列说给大哥我一个面子,这事就算了,别闹了。

无论从任何角度说,这事都得算了,以色列内阁政府在本周也确实连续2次否决了对伊朗发动打击的提案,美国也宣称以色列不太可能会打击伊朗。

但在4月19日,伊朗对以色列发动打击仅仅5天后,以色列还是动手了,发射导弹直接攻击伊朗本土,并同时攻击叙利亚和伊拉克上的伊朗基地。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力量,双方轰炸的视频早就传遍了网络,局面已经彻底失控,而内塔尼亚胡政府本就有意扩大事态,对这种局面的发展半推半就,所以在美国的全力阻拦下,依然在5天内就发动了对伊朗的第二次轰炸。

以色列轰炸伊朗大使馆的视频早就传遍了全世界,世人皆知,极惨,伊朗政府不得不还击。

伊朗对以色列发射了150枚导弹后,以色列和美国宣布拦截了99%的导弹,只轻伤一个看热闹的小孩,一个军事基地的跑道受到了轻微损坏。

而伊朗方面宣布有50%的导弹命中,至少炸死以色列44名情报官员和摩萨德高级特工,还有其他人员18人。

下图是以色列军方公布的伊朗导弹所造成的破坏,发射了150枚导弹只是把以色列领土炸出一个小坑而已,其他没了。

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那以色列确实是大获全胜,这次的导弹攻防战完全凸显了以色列的强大和伊朗的虚弱。

但是以色列军方的信用在打哈马斯的时候早就破产了,军官死的比士兵多的奇葩战报都能公布出来,还有什么数据是不能造假的呢。

当然即便如此你也只能说是怀疑,因为没有铁证。

但导弹命中率到底是1%还是50%这个根本不重要,因为以色列全民有手机,导弹来袭时防空警报响了很久,现场很多人录了无数的视频,直接传遍了网络。

伊朗导弹来袭时,以色列的铁穹系统启动,大量的拦截弹腾空而起,伊朗的数据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以色列说只有1.5发导弹成功命中这个数据肯定是假的,因为仅仅下面这一个视频命中以色列的导弹就有4发,而这只是伊朗来袭导弹群的一小部分。

这150发来袭导弹对以色列造成的损害,也绝不仅仅只是以色列军方公布的那个小土坑,一个以色列女孩对着爆炸现场的哭泣声迅速传遍了全世界的互联网。

不断落地的导弹以及爆炸现场燃起的熊熊大火,不仅向世界证明了以色列的领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绝对安全”,而且随之而来的是以色列民众的巨大愤怒和不满。

以色列这些年在外面炸死了多少人我们不管,但以色列的土地是绝对不能被炸的,内塔尼亚胡必须对此负全责。

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有导弹在以色列领土上爆炸,威力和哈马斯的火箭弹根本就是两码事,这次伊朗对准的全是以色列的军事基地,万一下次“打偏”了呢?半个多世纪以来以色列从来没吃过亏,永远都在占别人便宜,战争给以色列老百姓带来的只有大赢和小赢的区别而已。

只是炸伊朗一个大使馆而已,伊朗居然就敢还手,还直接炸以色列本土?内塔尼亚胡你干什么吃的。

以色列民众已经全员巨婴,吃不得一点亏,根本不认可拜登宣布以色列赢了这件事,内塔尼亚胡不作出反击的话那政治生命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会被以色列老百姓直接选下台。

然后伊朗发动的反击虽然只是象征性的,但不仅具有政治意义,军事意义同样很大。

伊朗借这个机会进行了一次导弹测试,在以色列已经做好完全准备的前提下测出了以色列反导系统的极限承受能力。

哈马斯用上万枚火箭弹同时发射才能突破以色列的铁穹系统,但伊朗只用了150枚导弹就实质性的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空网,超越了铁穹系统的极限拦截能力。

这个数据的含义就是如果下次伊朗发射的是500枚导弹,那在以色列土地上爆炸的导弹数量将达到几百枚那么多。

而在这次的导弹袭击中,伊朗还掺杂了7枚高超音速导弹进行了测试,实战结果表明以色列的铁穹系统完全无法拦截高超音速导弹,根据美国军事专家的说法,7枚全部命中。

而伊朗来袭的导弹可不是哈马斯火箭弹能比的,之所以能以100多枚的数量就突破了铁穹系统的拦截极限,是因为随身携带了大量的诱饵弹,每一个都有大功率信号发射装置,去和铁穹拦截弹一换一,掩护真正有杀伤力的导弹本体突防。

这些诱饵弹数量又多又便宜,大量消耗了铁穹拦截弹,导致攻防双方的成本有十倍差距那么大。

根据以色列前国防军总参谋长财务顾问里姆计算的数据,以色列为拦截伊朗导弹至少消耗了接近100亿人民币,超过了伊朗导弹成本的10倍以上。

这些年以色列在中东称王称霸,最大的依仗就是只能我打你,不存在别人打以色列的说法。

而伊朗的导弹不仅隔着一千多公里就成功突破了以色列的拦截系统,还打出了10倍的成本差距,如果不让伊朗付出巨大代价,以后伊朗持续对以色列本土发射这种导弹,那光这个10倍的成本差距就能耗死以色列。

而且伊朗是有战略纵深的,不仅人口9000万,国土面积还高达160万平方公里,比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加一起总和还大,还有完整的工业链,是一个美国都没有把握灭掉的国家。

但以色列是没有战略纵深的,前线即首都,退一步就是全面崩盘,因此以色列平日里就是靠极其铁血残忍的手段来威慑潜在对手,以确保自身的绝对安全。

这些年以色列能横行中东,靠的是“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的诚信,靠的是“全球追杀、斩草除根”的霸道。

在以上种种因素下,以色列对伊朗发动了第二次轰炸,直接炸了伊朗本土。

以伊朗的体量来说,这种导弹袭击是没什么实质伤害的,纯属打脸给以色列找面子用的。

但伊朗能忍气吞声不还手吗?伊朗的老百姓也有手机,在防控警报响起后也拍摄了视频,以色列的导弹在伊朗领土爆炸的实际景象迅速传遍了全世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假设你是伊朗人,你会怎么想。

这件事本来就是以色列故意找事炸的伊朗,然后伊朗已经忍气吞声象征性还击了,打之前还特地通知美国,弄的全世界嘲笑,堪称仁至义尽,美国也已经在全球公开发言要求此事就此终结。

然后以色列还继续轰炸伊朗本土。

如果伊朗不还手,不让以色列付出代价,以后面子往哪搁,还怎么领导和号召伊朗人民?因此以色列肯定会付出代价,这一点之前伊朗在宣布此事终结之后也已经明确说过了,而且当时明确说的是如果以色列再进行攻击,那伊朗的反击将会比第一次更加猛烈。

伊朗总统莱希当时说的原话是:任何进一步损害伊朗利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更强烈、更大规模的回应。

 因此伊朗的第二轮反击大概率只能被迫启动了,而且数量得超过150枚导弹,否则伊朗的国家信用和威慑力将大损。

如果伊朗对以色列进行第二轮反击,情况会怎么走,以色列会忍气吞声吗?这个其实不用分析,不可能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以色列想看到的事情。

在轰炸伊朗大使馆前,以色列就已经承受了极大的国际压力,英美两国出现了很大的呼声要求对以色列武器禁运,法国甚至提出要制裁以色列以促成停火。

然后以色列就直接炸了伊朗大使馆,等伊朗反击后,欧美社会所有反对以色列的声音全部消失了,只能表示死撑以色列,甚至美国还提出要加大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欧美的反以声音刚形成势头就一扫而空。

以色列打伊朗直接抽脸装看不见,伊朗反击以色列就立刻被英美制裁,这就是英美的做事方式。

按正常军事情况考虑,以色列连哈马斯都灭不掉,旁边的真主党和胡塞组织更是弄的自己焦头烂额,这个时候去招惹伊朗这么强大的敌人实属不智。

但这种思考方式是只考虑以色列自己,再考虑以色列背后的欧美社会后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以色列需要伊朗这个敌人,一旦伊朗对以色列发动反击那欧美就只能支持以色列了,不管事情到底谁占理,捏着鼻子都得认以色列。

所以此事其实无解,只要以色列不愿息事宁人,持续蓄意挑事,那这件事就只能循环攻击,反复升级中东局势。

伊朗其实不想打,美国也不想打,但以色列逼着伊朗和美国打,然后伊朗和美国还没办法,只能按照以色列的意思来。

但站在以色列政府的角度,它也没办法,只能死命的把伊朗和美国拉入战场,哪怕换一任政府也只能这么做,否则国内的民众不答应。

这个旋涡一旦启动,谁都逃不掉,伊朗背靠中俄以及自身高山地貌肯定不会输,没有支援以色列肯定扛不住,一旦美国下场形成对耗,那可就好玩了。

有时候国运来了,真是挡都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