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季度,中国消费增速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受到房地产投资拖累略显乏力,在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的强劲拉动下,增速得以加快;进出口方面,随着海外需求的逐步复苏,增速好于预期。在上述三驾马车的共同推动下,一季度GDP实现了5.3%的增速。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当天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经济运行指标数据表现不错,可以用持续回升、起步平稳、稳中有进、开局良好四个关键词来评价。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管清友称,5.3%的GDP增速已经超出了市场原先5%的预期。由于去年基数相对较低,预计今年二季度GDP增速也将有较好的表现。在宏观政策的扶持和外部环境持续改善的前提下,今年全年GDP增速有望达到5%。


自2023年起,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盛来运解释了目前经济恢复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存在于消费和生产、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等。


盛来运称,下阶段,中国仍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阶段,一些企业要进行转型升级,所以大家要承受转型的一些阵痛。由于传统产业调整,新动能培育,出现一些经济增长波动是很正常的,但是发展质量是在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不断进步,这才是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本面。


多位接受采访的经济学者表示,这种不平衡也来自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解决之道仍在于结构性改革。


一、消费增速回落


消费是2023年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2%,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


2024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7%,增速相比去年同期下滑1.1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相比1月~2月下滑2.4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去年消费和服务业的恢复性增长受疫情防控放开的特殊性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不可持续,因此工业和投资是今年经济可持续回升的主要力量。


今年一季度CPI同比增长0%,其中1月至3月CPI同比增速分别为-0.8%、0.7%、0.1%。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CPI曾连续四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从CPI走势来看,需求不足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如果国家不针对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足、宏观政策支撑不足等问题出台相应对策,今年CPI增速可能维持在1%以下。


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当前消费持续改善的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意愿、消费能力的提升,都需政策加大呵护力度。


盛来运称,从未来走势看,CPI会在低位缓慢回升。一方面是经济持续向好,总需求在回升,是支撑CPI回升的重要基本面因素。另一方面,部分农产品价格也到了价格调整拐点,比如生猪价格。接下来的假日消费还会带动旅游出行类的消费价格回暖。


管清友将目前的消费现状描述为“消费换阶”。他说,由于房地产市场下行,流向房地产市场的消费转移到其他行业,进而对某些特定行业的消费起到促进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总体消费偏弱的最主要矛盾不是缺乏消费标的和消费方式,而是居民没钱消费以及对收入的预期尚未有根本性改善。


管清友称,消费的根本性问题是结构化问题。中国经济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改善经济结构将是最重要的着力点。


二、投资稳中有升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超过10万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比1月~2月加快0.3个百分点,相比去年同期增速下滑0.6个百分点。


投资各分项持续分化。其中,房地产投资依然是主要拖累项,今年前三月房地产开发投资超预期下滑9.5%,为近五年同期最低水平。尽管各项政策陆续出台,但房地产的深度调整仍在持续进行。


另一方面,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5%,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9%。潘向东表示,设备更新升级等稳经济、稳内需政策的发力以及出口短期韧性的保持,为制造业投资提供了一定支撑。因此,短期制造业投资仍将保持一定增速。


2024年,各地开始通过各项举措积极推动投资增长。年初,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大省或辖内主要城市举办了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1月2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提出,重大项目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是真正挑起大梁的硬支撑。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曾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建议,增强财政政策支持投资的力度。刘俏说,今年下半年存在很多不可预测的事情,包括一些国家政府首脑的选举,这些可能影响国际贸易和中国企业出口,这种情况下投资变得很重要。同时,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来抵消房地产投资下滑带来的影响也很关键。


管清友说,过去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很难持续,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不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速。


张立群表示,2024年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拉动和放大效应。在克服市场引导的投资收缩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要发挥好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通过显著增强基建投资的力度,使企业订单明显增加,从而带动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逐渐回暖,进一步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居民消费的持续回暖。


三、外贸稳定增长


2023年,蝉联七年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的中国开始受到贸易波动带来的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同比增长0.2%;2023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1339亿元,下降8.0%,以美元计,下降13.7%。


国内外机构预计2024年全球贸易或将进一步复苏。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4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增长2.6%。


一季度,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101693亿元,同比增长5.0%。但3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其中出口同比下降3.8%。


潘向东表示,一季度中国外贸表现好于预期,尽管短期内受到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但出口保持正增长仍有支撑。下半年,随着欧美央行可能进入降息通道,有望进一步提振海外商品需求。同时,主要经济体或相继进入补库阶段,海外需求韧性将继续为中国的后续出口提供有力支撑。


盛来运在答记者问时说,从外需看,世界经济有回暖迹象,一季度出口比预期的要好。


管清友说,一季度,越南、韩国等出口型经济体出口表现较好,说明外部贸易环境在改善。但是,中国所面临的进出口环境也在变化,比如出口的商品更加高端化,外贸解决就业的能力在减弱,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未来稳出口依旧是一项比较重要的任务。


四、经济恢复的不平衡性


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中,盛来运说,经济恢复有不平衡性,核算是所有行业增加值的一个汇总,是一个反映总体情况的指标。


盛来运说,从恢复程度来看,中国的消费恢复不如生产,中小微企业的恢复不如大企业,所以经济恢复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大家对这个数据的感受,可能就有一定的不同认识”。


盛来运称,下一步,在继续加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的同时,要进一步关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要关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管清友说,宏观和微观的温差依然比较大,这种温差在CPI、PPI上已经有所反映,而宏观、微观温差背后是结构扭曲问题。


为解决结构扭曲问题,管清友建议推行一系列深入体制机制的结构化改革。管清友说:“中国经济现在面临很大挑战,但韧性强、潜力大,中国经济有牌可出,关键是要把方案想清楚,下定决心。”


张立群说,当前宏微观经济之间存在的反差主要体现在部分企业经营仍然面临困难,以及就业市场面临着总量和结构双重压力,距离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还有明显的差距。


张燕生说,去年全球经济增长不乐观,所以个人感受“遇冷”,这种感受与宏观经济趋势是一致的。但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感受存在差异。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能看到泰州、深圳等经济中等发达和发达地区的人,对经济发展的感受会“更暖”一些。


在张燕生看来,中国需要对体制机制进行结构性改革。他表示,2024年至2027年期间,中国很有可能经历与1998年至2002年类似的结构调整期。调整期需要的不是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需要的是解决高质量发展面临问题的一揽子政策,包括短期解决需求不足,中期实现房地产等大宗消费市场的止跌企稳和模式转型,长期解决动能、结构、体制机制转换和防风险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