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克林分析指出,中国企业发力清洁技术只是因为市场对此存在强劲需求,并非“不公正的国家支持”。耶伦无视“比较优势”这样的基本原理,她指责中国“产能过剩”与华盛顿大力提倡清洁技术的做法相矛盾,况且清洁技术在中国出口份额中所占的比例极小,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也处在这一代人以来的低点。
菲克林发出警告:耶伦选择拒绝接受经济学基本原理,只为把限制公众获得廉价清洁技术合理化,这堪称一场“正在形成的保护主义灾难”。
4月8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美国驻华大使官邸举办新闻发布会/澎湃影像
“耶伦颠覆经济基本原理,无视比较优势”
在文章开头,菲克林让人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家“中国公司”宣布计划建造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
这家工厂每12个月将花费高达50亿美元,能够生产比去年全世界产能总和还多的电池。
这座庞大的设施将占地1.5平方英里(4平方公里),甚至雇佣了6500人的军队。
他们能够把成本削减30%,摧毁任何未能跟上步伐的竞争对手。
而建造这家工厂的“中国公司”,在过去七年中亏损超过10亿美元,预估在未来七年还会继续亏损50亿美元。
描述完上述场景后,菲克林提到,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符合“掠夺性产能过剩”的定义?是不是很符合“中国重商主义将导致世界制造业空心化”的描述?
但实际上这与中国公司无关,而是十年前马斯克首次宣布在内华达州建造超级工厂的计划。
特斯拉在美国内华达州建造的超级工厂
菲克林注意到,耶伦在访华期间试图说服中国政府和企业,“他们在清洁技术方面的投资是过度的,具有破坏性”。例如她在广州美国商会的一次演讲中称,“政府支持正导致产能远超中国国内需求,乃至全球市场承受能力”。她上月在美国的一家太阳能发电厂也称,这种过剩正在“太阳能、电动汽车和锂离子电池”领域积累。
菲克林调侃道,耶伦的政策建议无疑是令人瞩目的,“当今最杰出经济学家之一”的她正在拒绝200多年来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以比你更低的成本制造商品,你就不应该提高关税壁垒;相反,你应该进口这些货物,让你的行业变得更有效率。
“耶伦本人似乎意识到了这种脱节。”菲克林注意到,上周,耶伦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像我这样的人从小就有这样的观念——如果别人送你廉价商品,你应该寄一封感谢信,这就是标准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然而耶伦却又声称:“(但如今)我再也不会说‘寄感谢信’了。”
“矛盾在于:美国一边提倡清洁技术,一边又说中国产能过剩”
尽管耶伦拿所谓“产能过剩”说事,但菲克林在文章中指出,清洁技术其实并非中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
首先,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和锂离子电池等清洁技术在中国出口中所占份额仍然很小,去年约为5.7%。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收入低于行李箱和背包、家具(不包括椅子)、轮式玩具和踏板车以及台灯和灯具。没有任何一种清洁技术产品能与最大的出口类别(手机和电脑)相提并论。
2024年1月22日,山西省运城市,蓝色的太阳能光伏板铺满山坡/IC Photo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在于,中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是这一代人以来最小的。去年中美贸易逆差为2790亿美元,是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相对于美国经济的规模,这一数字是自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最低水平。
菲克林还指出,在谈论气候变化时,华盛顿大谈清洁技术水平,这与耶伦指责中国清洁技术“产能过剩”相矛盾。就在四个月前,中美同意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提高两倍,这一目标后来成为去年12月联合国气候协议COP28的核心。
在菲克林看来,面临全球清洁技术转型需求,“产能过剩”一说站不住脚。
因为一个大型制造厂从规划到全面投产通常需要至少三到四年的时间,更别说很多工厂最后无疾而终,所以很难说世界供应过剩。退一步讲,只有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领域存在这种问题,但快速的技术迭代可能会导致许多生产线在未来几年关闭。在锂离子电池方面,我们仍达不到目标。风力发电也存在严重不足,体型巨大的涡轮机使得它成了最难出口的清洁技术。
资料图:德国勃兰登堡州一处风力发电场/视觉中国
“他们将反气候保护主义包装成了绿色产业政策”
菲克林说,如果说中国的清洁技术在过去一年成了美欧的“明显问题”,那么美欧市场的政治体制和主要企业对能源转型的悄然忽视也脱不开关系。
当投资者看到对一种商品的强劲新兴需求,并认为他们在生产方面具有竞争地位时,他们会像特斯拉在内华达州建设一号超级工厂那样:用大规模建设震惊世界其他地区,他们相信更便宜的成本将引发更多需求并让他们占领市场份额。
自2023年初以来,正是这种动机使英伟达公司的市值增加了近2万亿美元。
菲克林认为,特斯拉和英伟达的事例表明,哪怕中国企业表现出了更多“动物本能”(animal spirits),也并非因为不公平的国家支持。毕竟清洁技术企业并不比其他地方的竞争对手更依赖资金。
菲克林最后表示,对美国和欧盟来说,采取强硬和单方面关税的好处是,这样做不需要遵守严格的贸易法规。在世贸组织无法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将“反气候保护主义”描绘成“绿色产业政策”可谓一种巧妙的方式。
在打击中国清洁技术出口的过程中,西方其实也打击了减排前景良好且私营部门占主导的经济领域。
“作为这项政策的旗手,耶伦选择拒绝接受经济学基本原理,只为把限制公众获得廉价清洁技术合理化,堪称一场正在形成的保护主义灾难。对美国和地球来说,都是如此。”菲克林说。
抹黑中国“产能过剩”,不过是“狭隘的政治操弄”
实际上对耶伦耶伦提出质疑的不仅是彭博社。
《华尔街日报》4月3日报道称,过去作为克林顿政府的高级经济学家,耶伦曾在克林顿1998年访华前渴望同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并目睹了市场改革后的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而如今作为拜登政府的财政部长访华,“乐观情绪”已变成“警惕情绪”。
文章分析称,77岁的耶伦曾认为21世纪初中国的出口飙升可能是一种“积极信号”,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低价商品,但随着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和美国人的失业,这被指责是一场所谓“中国冲击”事件,并加剧了针对全球化的政治反弹。
“美国电动汽车发展缓慢不应归咎于中国。”香港《南华早报》4月9日以此为题,刊发了美国得克萨斯州贝勒大学副教授、亚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欣撰写的评论文章,他直指美西方近期针对中国的最新话术“产能过剩”,是美国对中国经济政策和全球战略的又一次“抹黑批评”。
文章指出,如今被完全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的中国电动汽车显然不是问题根源,相比于中国电动汽车价廉物美和产业政策到位,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缓慢与其自身政策混乱脱不了干系。耶伦等美官员指责中方不仅是大错特错,也并非真的担忧美国经济,实则是在大选年作政治操弄。
与美国采取保护主义不同,中国电动汽车等产业战略更具包容性,不掺杂狭隘的企业和政治利益,还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产生有益影响。而反观美国,上世纪80年代就曾用“产能过剩”来打压日本汽车业,如今“故伎重演”,再次暴露其面对崛起经济体竞争时的那种狭隘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