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中国平安发布2023年报,整体业务稳健,全年营收为9138亿元,同比增长3.8%。归母营运利润1179.89亿元,归母净利润856.65亿元。保费方面,中国平安2023年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006.95亿元,同比稳步增长4.1%。
平安作为行业龙头,在行业多年来的起起伏伏中,业绩实现了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成长。作为对投资者的回报,分红也是连续12年增长。
经济环境总是复杂多变。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平安是如何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平安的持续增长来之不易
熟悉平安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平安实现的并非短期增长,而是穿越经济周期的可持续增长。2013年至2021年,营收从3636亿元上涨到了11800亿元,8年涨了2.25倍;净利润也从281.5亿元涨到了1016亿元,8年涨了2.6倍,增速稳健,持续性非常强。2022年来上市保险公司实行了新的会计准则,因此营收利润与前期不太具有可比性。
从保费收入来看,从2013年的2687亿元涨到了2023年的4985.35亿元,上涨也非常稳健。结合十年来的行业生态,这样的持续增长殊为不易。
从近十年的长周期来讲,保险行业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客户层面,从对保险接受度低,到近年来越来越认可保险的价值,有助于保险企业的成长,但客户的支付能力近年来受到一定影响,居民资产负债表有待于修复,对保险企业成长不利。另外保险在客户中的普及率有较大提升,如原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商业健康保险有效保单件数11.43亿件,覆盖7.48亿人。其中,疾病险有效保单件数6.36亿件,覆盖人数3.91亿人;医疗险有效保单件数6.52亿件,覆盖人数6.6亿人,覆盖率已经非常高,再去提升势必难度加大。
从渠道来说,作为最大渠道,这些年里代理人渠道经历了从不断增员到逐渐减员的过程,代理人数量从高峰期的上千万人左右,降低到2023年的291万;银保渠道作为第二大渠道,也经历了政策面的多次调整,如2023年下半年针对银行渠道的佣金等问题推进了“报行合一”,总体来说渠道并不稳定。
从产品层面来说,重疾险、医疗险经历了普及度的提升,又进入到缓慢增长甚至下滑的阶段。寿险则在去年出现一定复苏。被视为未来增长潜力点的护理险、失能险等,目前规模还较小。
资产端来看,近年来长端利率下行,地产市场出现调整,出现优质资产荒,保持较好投资收益的难度加大。在刚刚发布的2023年度财报中,上市保险公司纷纷将寿险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下调至4.5%,这是该假设7年来再度下调。
在这种情况下,平安仍然实现了长周期内的持续发展,投资端收益保持稳健,近10年平均净投资收益率5.2%,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5.4%,超内含价值长期投资回报假设;负债端受到宏观经济影响,不过保费依然维持增长。新业务价值在前些年高增的基础上,出现了两年左右的下滑,2023年又重回升势,增速达到36.2%,展现了平安可持续发展的韧性。
因此,短周期内平安业绩有小幅波动,但长期来看成长是明显的。
ESG成可持续成长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平安能有持续性成长?有许多可见的原因为平安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战略上,平安非常清晰,且往往能早市场一步。如综合金融战略在业内领先,衍生出很多交叉销售的机会,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包括存款、贷款、财富管理、人身险、财险、证券、基金等,都在平安可以找到很好的产品与服务;科技战略使得数字化与科技方面步伐更快,不仅通过技术赋能了平安的各项业务,也可以做技术输出,形成科技业务线,与金融形成合力;代理人改革在业内较早开展,现在取得明显进展,2023年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40.3%,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增长89.5%,代理人人均收入增长39.2%;医疗健康战略也是做了很大投入,为客户提供丰富的服务,与综合金融业务形成配合。2023年平安2.32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AUM达5.59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5倍。
业务方向上,总是能与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金融要做好五篇大文章,即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观察平安的战略与业务可以发现,平安在这五篇大文章上实际早已着墨颇多。简单举例来看,中国平安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
组织效率上,平安作为民营企业有相对灵活的用人与激励机制,同时对于战略的执行力强。
团队能力上,创新力强,为行业输送了很多人才,被誉为业界的黄埔军校。创始人马明哲是业内少有的执掌一家保险企业已经30年左右的企业家。
这些都对平安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好的保障,不过还可以深挖,什么原因带来平安在战略、组织、能力等方面的优势?
其实可以发现,对ESG理念的遵守与执行,是平安得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更底层逻辑。ESG优化了平安的公司治理,保证了战略的稳定实施,并对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纠偏;影响了平安的业务方向,使之向科创、绿色、养老、普惠等符合ESG理念的方向靠拢;也通过善待员工与客户、股东的ESG理念,强化了平安的团队能力、组织效率,也为平安塑造了良好的市场形象与外部发展环境。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谈到平安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时曾表示,其中一条就是要追求可持续稳定的发展,为客户、员工、股东、社会持续创造稳健增长的价值。
这其中,客户、员工、股东都是利益相关方,这也将ESG理念与社会责任区别开来。企业社会责任是外部视角下,企业对于社会应尽的各项责任与义务等,包括扶危济困、保护生态等。ESG理念在社会责任之外,将客户、员工、股东这些利益相关方纳入进来进入关注范畴,要求企业善待这类利益共同体,保护其合理的权益,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注重处理好与客户、员工、股东、社会等层面的关系,使得公司与利益共同体在价值观上更加一致,形成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的文化。注重外部社会责任,则在更长期的角度上保证公司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毕竟企业是人组成,人是在社会中的。
最近平安发布了2023可持续发展报告,其中详细阐述了平安在ESG方面的实践,也可以为我们解开平安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秘密。
践行ESG,塑造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良好的社会声誉,与政府、民众、行业、自然与社会环境等形成良好互动,是企业得以长治久安的基础保障,也促进公司可持续成长。
平安通过公益、扶贫、强化商业道德、发展绿色金融、为实体经济注入资金活水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与社会各层面的良好沟通,总结起来有两大方面:
一是业务与ESG结合,在自身业务发展上践行ESG理念,在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绿色产业振兴、做强普惠金融等目标,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平安的核心业务寿险与健康险、财险、银行、投资上,都充分考虑ESG因素。如医疗险、重疾险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财险在产品设计上将气候等ESG因素作为定价因子,并开发了多种绿色保险与普惠保险。
在绿色金融上,2023 年,平安产险落地全国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为深圳福田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碳汇量提供风险保障和防灾减损服务。在这项业务中,通过“保险机制+生态维护”有机融合,对红树林碳汇提供风险减量服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银行业务上,严格执行环境与社会风险合规底线,对国家明令禁止、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项目和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并将绿色金融作为重要的信贷支持领域,帮助新能源、清洁能源等绿色产品蓬勃发展;
投资上,将 ESG 因子融入投资决策中,并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方面开展主题投资;
正如平安集团总经理、联席CEO谢永林所说,中国平安成立 35 年以来,坚定战略方向,稳守风险底线,始终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计民生,积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额、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立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这些方式,将ESG基因充分融入到平安体内。
二是在业务之外,通过扶贫、支教、建设希望小学等公益活动,践行公民责任,助力共同富裕。
支教活动是平安践行社会责任的一大体现。平安各地方各业务线会定期组织员工去做志愿者开展支教活动,帮助农村的孩子开阔视野。如去年10月。平安产险北京分公司消保部郝宇同老师在河北省大浪淀乡叶三拨小学支教,他以“古代人是怎么知道时间的”为引,介绍古人的计时方法,并从认识日晷、做日晷模型、使用日晷方法等,给孩子们带来一堂科技手工课,启发对科学的探索,打开孩子们的求知欲。类似这样的案例有很多。
这样,一方面履行了社会责任,为社会稳定发展贡献力量,使得平安可以在这样的稳定环境中发展,另一方面在与业务的结合中,形成了负责任、懂专业的良好形象,也助力了业务的可持续成长。
构建企业与股东、客户、员工等利益相关方的良好关系
除了营造良好外部环境,ESG还使得平安与各个利益相关方都有良好关系。
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本质上是为股东创造价值。企业不能可持续发展,股东用脚投票,企业便没有存在的价值。现代商业社会,出现过不少股东与企业出现纠纷导致企业发展遇阻事件,不过这在平安从未发生过。
优化与股东的关系,平安主要从两个方向发力:一是通过业务增长、分红来提升公司价值,另一方面是优化信息披露,通过股东大会、业绩发布会、开放日等各种形式,增强透明度,让股东更明晰公司的价值。
值得称道的是平安从2023年同行业一道开始实施保险新会计准则,使得公司业务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加。以往大家诟病比较多的是,保险公司财报晦涩难懂,且在反应公司业务运营上有一定不足。新会计准则正在逐渐改变这一点,让财报更能反应公司实际业务的走势。具体来说比如:
不再是收到保费就确认收入,而是在保险服务确认后再确定收入,这样就避免保费趸交等情况带来的营收虚增等情况。收入确认时剔除掉投资成分,比如保单中付给客户的收益。这就跟银行类似,银行算的是净利息收入,是贷款利息减去存款成本后,才是银行的收入。新准则实施后,收入确认更加真实了。
这样,股东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公司业务进而做出理性投资决策。
与股东之间形成更加信任的关系,使得平安长期以来得以长治久安,没有出现过公司与股东出现矛盾而影响业务开展的状况,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除此之外,践行ESG还使得平安与员工、客户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客户层面,平安业务上的特色是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不止为客户提供保险,更有银行、财富管理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此外医疗、康养等服务,帮助客户不仅管理风险更从源头上管理健康,并为未来的养老做好储备。在平安可以享受到全面的服务。在全面的基础上,服务的特色是体验好。多年来的科技投入使得平安各种流程线上便捷操作。
另一方面要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客户的隐私安全与数据安全。为此平安持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内部审查机制,构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企业文化,以客户“省心、省时、又省钱”为目标来构建服务体系,增强客户的获得感,口碑效应明显增强,因而使平安集团 NPS 值(即客户的净推荐值)连续提升,从2021年的47%提升到2023年的59%。
客户层面的认可,使得平安在业务增长上更有韧性。
员工是企业的财富,是各项业务得以推进的载体。无论是服务股东,服务客户,服务社会,员工都是执行者,决定了企业战略实施的质量。
平安一方面为员工提供成长的机会,另一方面保护员工各项权益,构建包容、和谐的工作环境。
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而要保持组织的合一性、执行力,需要大家在相同的企业文化与发展理念之下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2022年7月,马明哲带领集团执委会成员撰写、修订了平安的新价值管理文化体系(再版),回顾总结了平安文化。向员工阐述了公司的目标,以及公司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原则和路径,借助新价值文化的推广,使员工在价值观上趋向于统一,增强了对公司的认同。
有了这些方面的工作,平安保证了员工素质不断提升,在业内打造出一流的人才团队,也被誉为行业的黄埔军校,企业的执行力因此也得到保障。
总结
长期以来,平安一直重视ESG原则的公司的贯彻,而不是将ESG作为宣传的一方面。有些企业虽然讲ESG,但实际上可能都没有专职机构来践行,只是将各个部门跟ESG相关的信息拼接起来。而平安在这方面有强大稳定的组织保障,公司设有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并在执行层面设立了集团 ESG 办公室,由CSR、IR、PR、职能中心等多部门的执行小组,并由成员企业在各自业务线上实践,在保险、信贷等产品设计上,也贯彻了ESG理念,从而保证ESG真正在业务中落地。
通过平安2023可持续发展报告,我们可以洞悉这家公司穿越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实现稳定、持续增长的秘密,也可以看到注重ESG理念的企业各个层面的落地,给企业内外都带来了更友好的发展环境。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ESG,重视可持续增长,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就会有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