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么一所还算是有威望的大医院,最近却混淆了两位前来看病的女性,发生了一件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事件。
事情发生在3月25日。
那一天,布洛夫卡大学医院的妇产科里来了两位病人,一位是去医院进行例行产检的孕妇A,她怀孕四个月了,身体状况良好,当天是由丈夫陪着一起去的;
另一位则是预约了去做刮宫术的患者B,这种手术的目的通常是诊断或治疗某些子宫状况,也可用于终止妊娠,在流产后清除子宫内膜。
这两位患者互相并不认识,也从没见过对方,非要找出点什么联系的话,那大概是这两位女性都是亚裔。
同法国的医院一样,患者虽然各自都有预约,但大家还是都会在一个候诊室等待自己的名字被唤起。
忽然间,科室前台的护士叫了B的名字,而此时的B刚好不在等候室里,不知道为什么,A却站起来答了声“到”。
其实,发生这种乌龙也不算太罕见,大家可能都拥有同一个姓氏,或者捷克人并没有办法很好地读出亚洲人的名字等,都很容易造成听觉上的相似感。
于是,第一个错误就这样发生了。好在,进去还有医生的问诊,应该不难发现对错了号。
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事情就顺着这个小错误变成了大错误。
请注意,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是医院中的匿名人士讲述的。
据说,当时,孕妇A和她的丈夫一起起身和护士进入了病房,在那里,护士以为她是B,所以就直接向她解释了有关手术的所有后续步骤。
从A的表现和言语中,她似乎听懂了,也明白了所有的信息,然后还自愿在写着患者B姓名的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名,甚至连她的丈夫也签了名。
接着,A没有任何异议地,心甘情愿地做好了手术前的准备,并被带到了手术室。
最后,当麻醉师在手术室里叫出B的名字时,A再次点了点头。
就这样,一针麻醉下去,A被推上了手术台,醒来之后发现自己怀了四个月的娃没了。
后来,医院妇产科主任Michal Zikán也证实了这一切:
“A躺在病床上,有人跟她说她应该换衣服,并向她解释了病房的制度。然后她被送往手术室,在提示后被放在了手术床上,全程她都没有任何异议。”
那么,为什么A会在写着别人名字的手术同意书上签名呢?为什么她从始至终都没有疑问呢?
原因很简单:她没听懂……
事实上,孕妇A既不会说捷克语,也不会说德语(捷克通用的第二语言),因此她完全无法理解那些关于医疗程序的解释,而医生和护士也都没发现她没听懂。
这事被曝光之后,立刻就在捷克引发了各种争议和讨论,面对悲剧的发生,布洛夫卡大学医院管理层先表了态:
“我们对这一不幸事件向患者及其全家人表示深切的遗憾和歉意,并向她保证,我们将尽一切努力减轻损失并进行赔偿。”
“根据迄今为止的调查结果,由于相关员工严重违规和不遵守内部规定,对一名身份错误的患者进行了手术。”
“作为一家经过认证的教学医院,我们有明确的规则和程序,我们的医务人员必须毫无例外地遵守。在对不良事件进行全面评估结束之前,涉及到的工作人员将被停职。如果在正在进行的内部调查过程中出现违反工作程序的情况,某些个人将被追究个人责任。”
不过,受害者孕妇A的律师Dagmar Raupachová似乎并不满意这样的回复:
“医院的工作人员应该意识到患者签署了一份她不理解的同意书。他们应该选择不同的程序,要么由医生做出解释以确保患者理解,要么应该叫一名翻译。”
对此,捷克国会议员Toma Philippa倒是挺赞同的:
“虽然类似的错误也可能发生,但我们必须尽全力消除这种可能性。必须多次识别患者,医疗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必须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除了语言不通之外,捷克患者协会主任Luboš Olejár认为,人员短缺可能也是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
分析完原因之后,大家又开始商量对策。
捷克议会卫生委员会副主席Julius Špičák就建议:
“必须为每位前往手术的患者分配一个清晰的信息标签,由麻醉师以及执行手术的医生进行检查,总之,通过多层控制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目前,关于此事件的刑事诉讼已经启动,刑侦人员已以涉嫌过失造成人身伤害罪立案侦查。
如果罪名成立,涉案员工将会面临六个月至四年的监禁或罚款。
而受害者A仍在该医院接受治疗,医院妇产科主任Zikán表示,医院已安排了一次检查,证明这项刮宫术不会影响她再次怀孕。事件发生后,医院也一直在翻译的帮助下与她直接公开沟通,还提供了心理帮助和其他援助。
至于她究竟能得到多少赔偿,律师表示,赔偿的主要部分将取决于对受害者及其家人生活的影响,但最终可能会高达百万捷克克朗。
总之,钱可能无法弥补这位母亲受到的伤害,但至少希望未来这样张冠李戴的事情不会再发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