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精神疾病易发的季节,有一些研究显示,每年3~5月份精神疾病复发率占到了全年的70%以上。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何燕玲教授撰文解释道:季节如何影响精神疾病的发病还没有明确的科学解释,虽然全球各地的数据不完全一致,但是,共同的倾向性结论是,春季是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好发季节,医院的门诊量、住院人数在春季也会高于其他季节。
春天真的容易“失控”
精神疾病的发病一般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有研究显示,当气温升高至23~26摄氏度,空气湿度大于65%~70%时,是成年人的情绪最差时段,容易引起成年人的神经内分泌的紊乱致情绪激动。精神疾病患者的防变能力差,容易导致机体平衡失调,加剧心理机能紊乱。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冬夏季节对情绪的影响更大——夏季高温炎热很容易造成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引发易怒烦躁等心理特点,而冬季的萧瑟冷清会让患者陷入这种情绪中,进而产生、复发抑郁症。
不过前文中提到的管某,并非精神分裂症,而是急性精神病障碍。这是一种精神病性障碍,病症特点是起病急骤,病程较短(病程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月),主要表现是片段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障碍为主的一种疾病。
多年前的春运场面
这种病最开始被称为旅途性精神病,因为有些人会在旅途中人群拥挤、空气污浊、环境嘈杂等因素引起精神错乱。后来,一些其他场合中也会导致这种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比如游乐园中嬉闹的环境。春季也许也是诱因之一。
专家表示,急性精神病障碍和以往的精神分裂症不太一样,主要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也有跟个性相关的一些因素,如环境当中有一些不良因素可能会让一些性格不健全或有缺陷的人出现一种急性疾病,表现出一种急性错乱的状态。
那么,管某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呢?北京资深律师王洋撰文指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三条规定:“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
本案中,管某突然上台拍打演员扰乱了公共秩序,但情节显著轻微,且被确诊为急性精神病障碍,因此其本人无需受到行政处罚。不过,虽然没有造成任何人员受伤,但迪士尼公司当即决定停止当日演出,可能会产生其他经济损失。如果被判定需要赔偿,如果管某有财产的话,赔偿款优先从其财产支出,监护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精神疾病能预防吗?
何燕玲教授的文章中说,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很多还不清楚。“我们已经知道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的大脑中,神经递质和神经活动发生了改变,我们也发现有遗传的、或心理的、或社会的因素与发病有关,但是归根到底这些改变是怎么会发生的,改变到什么程度就会发病,我们还是不知道。”
不过,从患病的危险因素出发,还是有一些方法预防精神疾病的出现。
她的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生物学因素:两系三代中有精神疾病,自己患有慢性躯体疾病,有酒或药物依赖,有过脑外伤昏迷等等,都可能增加你的患病风险。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状态,戒除成瘾物质,有效控制慢性疾病,开展有益身心的锻炼。有家族遗传史不可怕,通过后天的努力,尽量不让潜在的患病基因表达出来就不会发病,就是成功的预防。
心理因素:各种心理压力和应激事件,是人们最能够理解并接受的精神疾病危险因素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没有压力,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也就没有进步,不管这种压力是来自外界,还是来自自身。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经历过一点应激和创伤,亲人故世,失败失利等等,但人类的抵抗能力也是极强的。平时注意心理修养和文化学习,见多识广,可以增强心理抵抗力。在困难时刻,相信自己可以应对,尝试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学会寻求支持,可以帮助你渡过难关。
社会因素: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改变社会,但人人都可以改变自己,只要你愿意。社会变迁很快,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文化氛围,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不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是发生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你或能引领这个社会,是强者;或能适应这个社会,也是强者!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融入社会,在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你的生活就有意义,精神卫生,就不是一句空话。
如果已经被诊断为精神疾病,何燕玲教授表示,预防春季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复发,最关键的是要坚定不移地维持治疗。即便你的病情已经稳定了,也要维持;即便你想自行减少或停止服药,也请别选择在这个季节。
《人间世2》“笼中鸟”一集生动立体地展现了精神病人的生活状态
迄今,虽然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但很多人对精神病还是陌生而恐惧,对精神病患者充满歧视。
不同于其他疾病的患者,精神疾病患者要想重新回到社会,往往历经艰辛和磨难。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理解和包容格外重要。何燕玲教授指出,精神障碍患者接受正规治疗后,配合医生坚持服药,是完全可以回到正常生活的。她有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后被送到医院,经过治疗后出院了。“此后很多年,他一直正常工作,定期复诊。而且每次发现自己可能有复发迹象时,他都会主动跟医生探讨要不要加药,病情控制一直很好,再也没有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