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伍里川,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国家体育总局等12个部门于3月25日印发《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提出面向全体青少年推广普及足球运动;坚持体教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足球人才;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成校园足球推广普及、专业青训强化提高的科学工作格局;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青少年足球事业。


千言万语一句话,要抓好青少年足球。


在中国足球处于新低谷的此时,发展青少年足球的确有着重要意义。如果青少年足球抓不上去,中国足球就没有明天。国足阵营中“30+”老将唱主角背后的残酷真相是,几无青年才俊可以顶替他们。


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近年来,三支国少或国青队连续进阶亚洲大赛决赛阶段的比赛,一改此前的颓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譬如,青少年足球人口基数不大,参与者有限。2022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U19仅报名了26支队,就连中国足协也感叹这个数字太少了。


都知道抓好青少年足球的重要性,可如何才能抓好?


我们在青少年足球发展上走过不少弯路。管辖权、带队人换来换去没有章法;歪风邪气侵袭下,青少年足球比赛假球不断皆为明证。可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并非没有高光时刻。国青队在2001年世青赛上和阿根廷的酣战、在2005年世青赛上的惊艳,成为国人永恒的记忆。


梳理经验教训,最重要的恐怕是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对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有清醒的认知。


首先,当下发展青少年足球面临的困境,例如经费不足、场地不足、教练不足、活动不足等,归根结底要靠改革来解决。但是,我们要搞真改革、真创新,而不是伪改革、伪创新。多年来,打着改革、创新旗号乱折腾的事例不少,足球操、足球舞一度盛行,但喧闹的场面遮掩不了足球文化的贫瘠。这样的形式主义、假把式,还是别搞为好。


再如,个别地方一度兴起幼儿足球考级,看似是以考级为激励,实际上是拔苗助长、无中生有,照搬应试教育那一套。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激发孩子踢球的兴趣,反而会让他们产生投机心理和逆反心理。令人欣慰的是,“禁止幼儿足球考级”已经列入全国幼儿足球活动的负面清单。


发展青少年足球的“灵魂”应该是激发孩子对足球的兴趣与梦想,而不是功利化。我听长期从事青少年足球培养的教练说过,以中国的人口基数看,有天赋的孩子并不少,问题是有钱难买“他喜欢”。因此,如何激发孩子对足球的兴趣才是第一位的。


要让孩子萌生兴趣,就不能赶鸭子上架,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而是要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地做好培养和示范工作,特别是用浓厚的、接地气的足球氛围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一位有过职业队经历的球友每次看球、踢球,都坚持把年幼的孩子带着,孩子踢球的兴趣越来越大。


同时,要以平常心看待青少年的足球成绩,不要给他们压下沉重的名次要求,坚决刹住假球、默契球歪风,保护青少年的纯真本心。


其次,要大力激发市场机制,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把青少年足球市场做得更大,减少和杜绝拍脑袋式的行政干预。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6部委便发文要求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校园足球领域。校园足球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费不足,社会资本的注入可以缓解资金的窘迫,在场地建设、教练配置、参赛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撑。


在赛事举办方面也不妨对市场机制给予更多信任,该放手就要放手。足球评论人董路发起的“中国足球小将”近年有一系列高光表现,同样由他发起的“2034杯小学生足球大会”也风生水起,吸引了全国多支队伍参加,也产生了不少好苗子。“2034杯”还引入了VAR技术,这种视频回放技术在世界杯等国际赛事上广泛使用,有助于减少裁判错误,费用昂贵,其背后是资本的支持。


最后,在培养出不错的足球苗子后,疏通上升通道、提供良好出路也至关重要。2023年11月,新华社便发文聚焦过中国足球的“12岁退役”现象,文章援引一位专业人士的话说,耗费了四年心血培养一批孩子,刚有点型儿,上初中了,队伍解散了。“小梅西”们的中途“下车”,是中国足球看得见的损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出路很重要。一方面,优选实力出众者进入职业联赛乃至为国效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促进足球产业发展,拓展足球关联市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孩子们的前途“兜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伍里川(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