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23年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达45.7万亿,创历史新高。与2022年末央行总资产41.67万亿相比,2023年央行扩表规模超过4万亿人民币;与2023年7月末央行总资产40.81万亿相比,则扩张了近5万亿元。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应表示,降准会减少准备金需求,释放长期流动性,对央行资金有替代作用;央行对存款类金融机构增加债权,会主动投放流动性。降准多一点,央行资产负债表就会扩张小一些;降准少一点,央行资产负债表就会扩张大一些。具体使用哪种工具,需要结合不同形势需要,量上也会有多有少,总体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根据央行资产负债表,央行在2023年扩表的主要科目为“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科目的主要组成部分为MLF(中期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主要体现了央行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向其他存款性公司投放的资金。截至2023年末,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为18.56万亿,2022年末这一数字为14.31万亿,增长4.24万亿;2023年7月末,这一数字为13.58万亿,增长4.98万亿。
关于央行资产负债表,宣昌能表示,根据《人民银行法》,货币政策法定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并以此实现法定目标。央行实现目标时,会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
宣昌能称,国外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动也很受关注,特别是国外主要央行的QE(量化宽松)、QT(量化紧缩)也是因为他们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几乎为零,调节余地很小,更多是通过主动扩表和缩表来调节流动性。
宣昌能指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水平还有7%,仍然是投放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另外,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约45万亿元,贷款余额是244万亿元,两者的比例接近1:5,与国外央行相比,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是有效的,目前信贷增速也保持在合理水平,有助于实现央行法定目标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数据来看,货币政策成效显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2月末,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分别保持8.7%、9.0%、10.1%的较快增长,符合市场预期。此外,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3.1%,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8.3%、26.5%,金融资源更多流向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同时,2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2%,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2月以来稳在7.2元左右,兼顾了内外均衡。
宣昌能强调,我国货币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工具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存款成本下行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有利于拓宽利率政策操作的自主性,设立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将助力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加快发展。下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大力度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