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滚烫》的走红及贾玲减重成功的经历,再次带来了一场关于健身的热潮。
但春节档结束后,贾玲“减肌肉”的言论,引发了舆论争议。近期接受鲁豫采访时,贾玲表示,现阶段她其实不需要那么大量的肌肉。
有人将其视为“变瘦变美”后对女性的背刺,认为她在误导群众,让审美风向回归白瘦幼。但贾玲本意是指日常生活状态不必维持运动员身材及锻炼强度,所以相应地调整训练计划。
然而,再怎么澄清也抵挡不住社交媒体上有关身材焦虑的营销。许多健身房把握这一次的风潮,打出“贾玲都瘦了,你还等什么?”的口号,再次输出“要变美”“要变瘦”的观念。一些健身视频老调重弹,又开始宣传“直角肩”“蚂蚁腰”“蝴蝶骨”等畸形审美。
开年的第一次健身热,怎么又开上了倒车?
一、为了拗造型,牺牲健康值得吗?
围绕女性健身的讨论,似乎总是矛盾不断。一部分女性通过健身解放自己,探索身体的可能性;另一部分女性却努力将自己的身形缩小,嵌入社会审美的模具。
如果把健身比作是一把刻刀,每个女性想用其雕塑的身材或许都不一样。有人希望摆脱大基数的体重,减轻身体的负担;有人希望通过力量训练,让自己某个部位的力量得到提升;也有人渴望通过健身,变成社交媒体上营销的身材。
近几年,娱乐圈对女艺人的身材要求,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和发酵,让一系列女性身材“指标”陆续流行起来。
以“直角肩”为例,其因韩国女团Blackpink成员Jennie、Lisa等人的身材宣传而爆火。后来,一些健身房和健身博主抓住这一热词的红利,用营销手段把这一概念再次放大。
所谓“直角肩”,就是指人自然站立时,脖子和肩膀、手臂和肩膀的连接处都能形成近似直角的角度。
但成年女子的肩斜角度一般是10度到30度,平均为22度,颈部和肩部线条天生接近直角的情况非常罕见。而明星的直角肩,往往是通过耸肩或者肩胛骨后悬的方式,拗出来的造型。
这些关于“完美身材”的联想,以出现在电视节目和社交媒体上的女性明星为载体,投射到了人们的脑海里,并对人们关于女性身材的审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视频平台上,几乎任意一个位于推荐前列的关于“如何练成直角肩”的教学视频,播放量都以千万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互联网,通过搜索引擎的推荐,将“直角肩”“A4腰”的训练视频“喂”到了用户嘴边,再次强化了这些审美标准。
关于“直角肩”的视频教程播放量之大,说明这种训练有巨大的需求量。(图/视频网站截图)
很多人认为,直角肩能撑得起衣服,让人看上去更有气质。但从人体生理健康的角度上讲,完全意义上的直角肩,实则有可能带来病症。
恩纳吉曾经开过一家健身铁馆,现在是一名健身教练。在他看来,许多所谓的直角肩训练,主要是通过打造强有力的肩胛回旋肌群,产生正面视角的“直角肩”罢了。“对训练者而言,应该允许各种姿势的模仿和学习。但更应该从健康角度,区分优良与不佳的体态。”
但是,畸形审美的提倡者,往往对直角肩造成的身体损伤事实绝口不提。
“如果不是天生的体态,而是通过训练形成直角肩,可能会导致肩颈疼痛、肩关节功能受阻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影响呼吸、胸闷气短的情况。”在广州市一家女子健身工作室担任教练的戴云龙解释,正常的肩部,应该是双手自然下放到身体两侧时,肩头没有往前移,肩胛骨到脊椎的中线在三到四个手指之间;锁骨一般呈S形,和水平线之间有零到五度的倾斜。
部分女性乐于拗出造型,证明自己的身材符合一系列审美标准。然而,当人们遵循了社会对女性身材的要求时,收获的却有可能是一副不健康的身躯。
人的身体部位,不是为拗造型、长期保持拍照“出片”体态而生的;最重要的功能,还是维持一个人日常行动和体征的需求。定义某一种体态的标准,也不应该是它符不符合各种关于美的标准,而是它是否能帮助人更好地完成动作,使身体更加强壮和健康。
二、女性的身材焦虑,是时候摆脱了
很多现代女性健身,不仅想要在自己的身体上叠加变美的砝码,还想减少看上去没那么优雅的部分。
除了“直角肩”以外,斜方肌也是社交媒体上女性身材焦虑的重灾区。部分健身行业从业者利用信息差,将客观的生理结构描绘成身材缺陷。
受到这类信息影响,部分女性会因为害怕让斜方肌变得更加明显,而刻意回避一些训练动作,或者希望通过一些训练“消除”斜方肌。为了迎合这种心理,许多健身博主的视频标题中,也打上了“消除斜方肌”的字眼。
但是从生理角度来讲,女性并没有必要为斜方肌感到焦虑。戴云龙认为,斜方肌在稳定头部和肩颈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训练过程中用到斜方肌是正常的,当训练目标出现无力的时候,斜方肌就会产生相应的代偿。”
在恩纳吉看来,人们也不应该通过打瘦肩针等方法,试图“杀死”这个上背部最为重要的肌肉。“斜方肌的跨度仅次于背阔肌,是人体背部最重要的升力与支撑肌群,更是协同参与核心功能的关键肌群。它与背阔肌相辅相成,为稳定且有力的步态周期做出重要贡献。”
传统社会观念中,很少会对男性有身材上的要求。而每一个女性,或多或少都曾因身材或体型遭受过非议。很多人为此紧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和镜子中的自己,画地为牢。
2023年,澎湃新闻的一项媒体调查指出,有47%身材标准(BMI指数在18.5~23.9正常值范围内)的女性自认偏胖,远高于男性(18%)。但根据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母义明教授团队联合诺和诺德及美年健康研究院在2023年发表的研究论文,超重和肥胖在中国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
澎湃新闻在报道中写道:“在统计数据中,一位身高162公分,仅有84斤的90后女生,无论是国家卫健委的评判标准,还是大众‘体重不过百’的评判尺度,她都属于偏瘦的状态。但当我们询问‘你认为在大多数人眼里,自己的身材是如何的?’的时候,她的自我评价是偏胖的。”
一直以来,女性的身材焦虑挥之不去,小腹有肉、大腿粗、有副乳等,都是女性觉得自己身材不够完美的原因。
但如果了解女性本身的生理结构,就会知道这些体征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例如,因为拥有生育能力,所以女性的骨盆更宽,腰椎生理曲度更大。先天结构让女性更易丢失核心募集能力,继而导致下腹凸出、大腿粗壮、腰部不适的情况。这种情况虽然不良,却客观且真实地存在于女性身上。
而一直被女性嫌弃的腹部赘肉,也有形成原因。和男性相比,女性的体脂率天然更高。女性的子宫位于小腹位置,子宫需要保持一定温度,而脂肪正有着维持体温的作用。因此,女性的小腹就更容易有一层脂肪。
很多时候,人们想要尽力消除的部分,恰恰是身体本身的生理结构和保护自身的机能带来的。而一些被厌弃的生理特征,从另一层面看却是天赋的象征。
恩纳吉记得,自己曾经带过一位很有健身天赋的女性学员,但她偏爱细胳膊细腿的身材,觉得自己的身材过于粗壮。对此,他表示审美不该被体态束缚,而且女性的力量潜力,其实远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
回到近期的事件,贾玲在电影里减重100斤,带偏的讨论将重点再次放在新一轮的身材焦虑和营销上,而这与电影所想表达的主旨背道而驰:无论胖瘦与否,美从来不是女性的必需品。关键不在于变美,而在于心灵和身体上的健康与强壮。
面对表达被曲解引来的恶评,贾玲近期发布的微博似乎是一个回应——“你看到什么我就拍了什么”。
而她此前也表示,《热辣滚烫》并不是一个关于减肥的故事。“我不想引起身材焦虑,但这个人物的成长和她要做的事,确实是通过外形变化展现的,希望观众去电影院看到的是她变强了,不是变瘦了。”
熊欢在《凡身之造:中国女性健身叙事》中写道:“对身体的赋权,源于主体如何体验自己的身体,对身体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主导自己的身体。”
在电影中,有人看到瘦了100斤的身材,反手搜索“如何练成蚂蚁腰和漫画腿”的教程;有人看见她在运动中重获新生的决心,思考自己的极限又在哪里。
女性健身,应当以获得力量、跳脱并打碎固有社会审美桎梏为目的。而非反过来,再次以体重、大小、姿态来自我洗脑和剥削,限制自己身体的自由。
即便同样是减重,是为了迎合某种审美标准,还是为了健康,两种目的也会指向不同的道路。至于选择,从来都掌握在女性自己的手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张文曦,编辑:晏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