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早报》指出,虽然法案没有直接点名针对中国,但要求欧盟主要企业对符合监管条件的第三国商业伙伴进行详细尽职调查。而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如果法案通过,中国企业将成为其重要监管对象。
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比利时发表声明称,将与欧洲议会继续就各成员国关切进行磋商。不过美国杂志《福布斯》网站称,欧盟理事会只有两周时间提出替代方案,在3月15日前通过法案的机会渺茫,该法案可能会被搁置到6月欧洲议会选举之后,而届时变数更大,“这部法案实际已经名存实亡”。
2月5日,由于供应链中断等原因,德国最后一家锌冶炼厂正准备重启自己的锌生产 图自视觉中国
2022年2月,欧盟委员会推出了在欧盟层面跨行业强制适用的“供应链法案”,宣称将以价值观为基础的人权、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全球工商业活动和企业供应链,试图维护欧盟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优势。法案指令覆盖了对供应链上企业的管控和强制性信息披露,影响范围扩大到在欧盟符合监管条件的第三国企业。
这项规定将主要适用于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上、且全球净营业额达到1.5亿欧元以上的欧盟企业,其被要求必须查明并纠正其供应链中是否存在所谓“强迫劳动”、雇佣童工或破坏环境的情况,违反规定的公司将面临最高达全球销售额5%的罚款。规则生效三年后,适用范围还将扩大到在欧盟国家净营业额超过1.5亿欧元的非欧盟公司。
据路透社报道,早在今年1月30日“欧盟供应链法案”草案出炉之时,德国就宣布不会支持这项法案。
当地时间2月1日,来自亲商党派自由民主党(FDP)的德国财政部长和司法部长在一封写给国内商业团体的信中表示,德国将在该议题上投弃权票,他们担心德国企业将因该法案存在重大责任风险,承受更多额外的财务、人事和官僚程序负担。
德国工业联合会(BDI)主席西格弗里德·拉斯沃姆(Siegfried Russwurm)说,这封信让 “德国工业松了一口气”,“柏林不支持这条错误的道路是件好事。”
包括BDI在内的德国主要商业协会认为,“欧盟供应链法案”草案远远超出了德国现行“供应链法”的范围。2021年,德国就已先行通过了《供应链尽职调查法》,其宣称旨在改善全球供应链中的人权保护,而这部法律的实际效果当时在德国国内就已经引发不少质疑,德政经界对此存在巨大分歧。
《福布斯》网站报道称,芬兰、意大利随后宣布加入德国的“弃权”阵营,还有不少成员国则在私下表达了类似态度。由于反对声浪渐起,原定于2月9日进行的法案投票表决程序曾两度取消,一再推迟到了2月28日,然而法案依旧没能在当天的会议中获得通过所需的多数支持。
路透社援引一名欧盟外交官的话报道称,德国、意大利等13个成员国投了弃权票,一票反对票来自瑞典。《南华早报》还表示,法国在最后关头就法案内容提出异议。一位法国外交官证实,巴黎建议将法案中规定的公司员工人数从500人提高到5000人。《福布斯》称,法国在最后时刻采取削弱法案的举措,大幅减少受影响企业的数量,引起了法案支持者的愤怒。
据报道,成员国弃权的原因大多是对“行政负担”、“在全球舞台上出现不公平竞争”等方面感到担忧。《南华早报》提到,一些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欧洲企业对于收集中国供应商的详细信息而犯难。欧盟中国商会早在2022年向欧盟提交的一份书面意见中就写道:“这份法案最大的问题在于,它要求主体公司在其整个价值链上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尽职调查,而这超出了他们的控制和能力范围。”
欧洲商界还担心的一种情况是,企业虽然没有违反任何尽职调查义务,却不得不为了规避法律风险,而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撤离,它们留下的空缺有可能被以更低标准生产的外国竞争企业所填补。
西门子能源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布鲁赫(Christian Bruch)近日接受采访时便表示,他认为法案中对非欧盟公司设定在欧洲达到1.5亿欧元净营业额的门槛“会有利于中国竞争对手”,而且欧洲企业需要对其次级供应商进行全面审计,而向欧洲出口商品成品的中国企业则可能不需要面临同样的要求。
对于成员国未就该法案达成一致,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比利时发表声明称,由于没有得到“必要的支持”,他们将与欧洲议会就此事进行协商,看看是否有可能解决成员国提出的关切与质疑。
不过《福布斯》报道称,欧盟理事会只有两周时间提出替代方案,如果在3月15日最后期限前没能取得突破,法案可能会被搁置到6月欧洲议会选举之后,届时法案通过的机会可能会更加渺茫。
“从这一点看的话,欧盟供应链法案似乎已经名存实亡”,《福布斯》如此评价